疫苗角逐战:牛津疫苗最新动物试验结果向好
截止目前,全球新冠肺炎感染人数累计已超 900 万例。疫情笼罩下,疫苗似乎成为了各国追逐光明的唯一出路。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可以说,谁率先研发成功疫苗,谁就能成为“游戏规则改变者”。
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新冠疫苗研发路线,例如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等。不仅是中国,美国、英国等其他大国都在竞相研发自己的疫苗。其中,英国的牛津大学疫苗研究组是最备受世界瞩目的研究团队之一。
今年四月,牛津大学启动了候选疫苗 ChAdOx1 nCov-19 的 I 期临床研究。该试验以复制缺陷型类人猿腺病毒为载体来表达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 (SARS-CoV-2) 的棘突蛋白 (S),通过单剂注射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体内。棘突蛋白是介导新冠病毒进入人类细胞的关键蛋白。
牛津大学的疫苗之路并非顺风顺水。上个月 13 号,牛津疫苗在动物试验阶段就经历了“翻车”。尽管恒河猴们被注射疫苗后都产生了抗体,但是仍然在接触病毒后全部感染。于是各界纷纷唱衰,但这并未影响他们的研究进展。最近,牛津大学的新冠疫苗研究又取得喜人进展。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在预印本平台 bioRxiv 发表论文称,单剂 ChAdOx1 nCoV-19 即可诱导抗原特异性抗体和 T 细胞对 (SARS-CoV-2) 的免疫反应。增加剂量以后,刺激产生了更多的中和抗体。该试验在猪模型上成效显著。
人身上的两种免疫细胞识别抗原。T 细胞一旦发现感染病毒的细胞,就会攻击并消灭它。而 B 细胞会记住抗原,一旦以后病毒再次入侵,就会产生抗体,围绕抗原。这种削弱病毒病原性和感染力的抗体即为“中和抗体”。
实验人员使用单剂腺病毒载体疫苗进行了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在牛津的猴子试验中,注射一剂疫苗后,恒河猴被感染病毒,却并没有产生肺炎症状,这表明该疫苗可能提供部分保护。
为了测试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人员以两组动物模型开展了临床研究——即小型动物模型(小鼠)和大型动物模型(猪)。两组动物模型在注射了单剂或两剂 ChAdOx1 nCoV-19(又名 AZD1222)后的免疫表现各不相同。相比之下,大型动物模型如猪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表现更好。而小鼠模型组的试验显示,免疫原性曲线在剂量反应曲线之上,推测免疫反应可能已经饱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们进一步探索免疫 - 无增强(prime-only) 和 免疫 - 增强 (prime-boost) 疗法之间的差异。
(来源:bioRxiv)
随后,研究人员利用了 FLS 和 RBD 的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试了猪的抗体反应, 相比于疫苗注射前, prime-only 和 prime-boost 策略的猪血清中的 FLS 抗体反应都明显增强(Figure 2B)。第二次注射后,prime boost 组的 FLS 抗体滴度大量提高,在此之前两组的抗体滴度并无明显区别。第 14 天的时候,两组的抗 RBD 抗体滴度相似。到了第 35 天,prime-boost 组的抗体滴度明显高于 prime-only 组。
(来源:bioRxiv)
对此,研究人员也强调称,尽管疫苗要到人体免疫阶段才能实现它的最终意义,但前期的动物试验也同样重要,可以帮助人们筛选合格的候选疫苗。为了检测新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持久性以及临床疗效,未来还有很多的临床试验亟待完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疫苗战,也是一场与病毒的赛跑。
责任编辑:冯丹丹
参考: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200622/Reassuring-news-on-the-Oxford-vaccine-(AZD1222)-against-SARS-CoV-2.aspx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6.20.159715v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