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夫妇收养白人弃婴,46年后成地质学家,李忆祖:我是中国人
2018年,一档关于科学的节目上,一位满头银发、有着西方面孔的老人受邀,为人们讲述了他在地质研究时的种种经历。在他的回忆中,有荒漠偶遇沙尘暴的惊险、也有登上奇峰时的险峻、还有新疆几十年坚守的辛酸与信念。
这个人,就是外裔华籍地质学家——李忆祖。从小生长在中国的他,理想就是要回报祖国。于是大学毕业后,李忆祖毅然决然奔赴新疆,希图为祖国的研究作出一份贡献,而46年的时间里,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地质勘探上。在退休后,他更是不辞辛苦地扛起了新疆27万孩童的教育……
那么作为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人,李忆祖为何会对中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地质学家成长伊始:生逢乱世的白人“弃婴”
这还要从上世纪动荡的30年代说起。1938年,李忆祖出生在天津一家由英国军队所创办的“马大夫”医院。
在那个时候,异国他乡的生存是无比艰难的,于是李忆祖出生不久后,他的父母为了尽快办理回国手续,只好抛弃了他。
医护人员在发现小孩被遗弃后,也在第一时间找寻过,但这所医院被转交给教会后,就接待起了不同人种,而当时的天津又鱼龙混杂,所以医院很难将他们追回。
在那之后,李忆祖就被独自留在了中国。好在不久后,命运之神还是眷顾了他——他被一对中国夫妇收养了。
当时这对夫妻在路过天津时,无意中见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孩独自在医院哇哇啼哭,于是将他带回了北京。此后,这个孩子便开启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来到北京后,养父母为他取名为“忆祖”,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这句话也被他永远记在了脑海。
在这里,李忆祖得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关爱,因为在所有兄弟姐妹中,只要是其他人有的,养父母就一定会竭尽所能地给予他,把他当做亲生孩子去对待。在一位外国老妇人提出收养他时,养父母也毅然拒绝了这个请求,并声称他长在中国,就是中国人。
正是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使李忆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名为“中国”的种子。其实那时的他就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得知自己并非纯正的“华人”,但他还是非常坚定地说:“我长大以后一定会回报祖国、回报父母。”
而李忆祖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还对武侠小说起了浓厚的兴趣。在看到小说里天南海北的描绘后,他开始了研究地理,再之后他发现自己对地质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于是慢慢地转向了地质学研究。就这样,李忆祖初初定下了他的人生方向,并且在养父母的支持下就读了地质专业。
1961年,成绩优异的李忆祖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毕业不久后,他被分配到了本地工作,得到了许多同学的羡慕。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本来能拥有一个一帆风顺前途的李忆祖,却偏偏选择了一条坎坷的道路——他主动申请了前往新疆地区进行工作。
对此,李忆祖表示,作为中华儿女,他想要为新疆的建设工程出一份力,他说:“我国目前对于新疆地区的地质勘探还处于空白,要想填补空白,只能去一探究竟。”
中华儿女的英勇抉择:坚定中国人,火热中国心
随后,李忆祖告别了养父母,带着理想去了新疆工作。对于李忆祖的志向,开明的养父母也没有多加阻拦,因为他们认为,只要孩子能过得开心,那就是最好的。
当时同去新疆的还有同届的三百个学生,他们结伴而行,踌躇满志地驰骋在那片广阔的天地。
可在那个年代,新疆地区还没有开始建设发展,不仅地理位置荒凉,基础设施也非常缺少,许多地方都与城市有着显而易见的差距。对于多年生活在大都市的李忆祖来说,要适应这样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他依旧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地质研究中,并且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李忆祖所在的是新疆自治区煤炭工管局156队,在黄沙漫天的荒漠,每天都需要经历风吹日晒的洗礼。
除此之外,他的任务还有外出勘探,那时他就会和队友们背上用具,然后徒步行走很长的路程,或是爬上西藏阿里海拔5km高的山峰进行研究。而每去一次野地勘探,至少都要待上十天半月,在没有充足的食物补给时,忍饥挨饿都是常事,有时晚上甚至还要席地而眠。
最困难的事情还要数在沙漠里迷失方向。一次,李忆祖与队友在外出时携带的罗盘失灵,而荒漠里的参照物也非常有限,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返程时走错了路线,足足多花了三天的时间才回来。这次遭遇也让他吸取到了教训,之后的日子里,他和队友都开始着重培养起野外生存技能。
不过无论在何种艰难险阻的环境下,李忆祖都从未想过退缩,而每每在勘探有所收获时,他都会非常兴奋。几十年来,李忆祖都保有着最初的热情,十年如一日地为祖国做着贡献。
这些年里,李忆祖也几乎踏遍了整个新疆,还写下了一摞厚厚的风物志,详细记载了新疆的许多矿产与资源,这为团队的开采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而在新疆,李忆祖还遇见了他的一生所爱——1965年,他与妻子曹锦霞走进了婚姻殿堂。曹锦霞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端庄大方、温柔贤惠,而李忆祖在说起妻子时也非常地感激:“正因为有她支援着后方,我才能如此义无反顾的前行。”
1980年后,年纪渐长的李忆祖被安排在了乌鲁木齐教育工作的岗位上,从事与地质理论相关的教学。而本身有着多年地质勘探经验的李忆祖,其丰厚的学识也得到了许多学生的认可。
就这样,李忆祖的教学生涯持续到了1998年,直至退休。不过退休之后的李忆祖仍然没有“得闲”,他主动担任起了乌鲁木齐市某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以及新疆科技大讲堂专家组成员,并且被聘请到新疆自治区作为青少年科技团的讲师。
在此过程中,李忆祖将他多年工作生涯中的许多故事都讲述给了他的学生们,并且融合了天文地理、环境科学等等一系列知识。同时他还会给孩子们普及一些野外小技巧,例如在外露营时,遇到危险如何自救等。
最夸张的时候,他能一人讲述二十多门课程,平均每天三堂课,一年就是一百二十多堂。听过他课的人,也无一不感叹李先生的学识渊博。
而李忆祖讲课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绝不照本宣科,讲起科学原理来也是绘声绘色,他的讲课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此外他还会经常给学生们做手工模型,如“磁悬飞机”、“旋转娃娃”、“侏罗纪时代”等等,然后仔细地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发明创造。
闲暇之余,李先生还会拿着以往的讲稿装订起来,然后辗转各地,跋涉万余公里进行义务演讲。而迄今为止,听过他讲座的人,已经超过了27万。
新疆——地质“泰斗”46年的生命扎根之地
最终,这位有着白人血统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汗水与努力,成为了中国地质学界的泰斗。
而46年的时间里,李忆祖也已经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变为了年近古稀的老人,他将自己的所有心血都奉献给了地质学事业。46年的时间改变了许多事情,可唯一不变的,就是他永远都持有着的热情与活力。
对此有人问道:“作为一名老科学家,您是如保持精气神的呢?”李忆祖回答:“当然是永远保持好奇心与新鲜感去探索世界!”
而这,也与他地质勘探的工作不谋而合。这些年来,除工作外,李忆祖业余也会去爬山登高,拍拍照或是看看日出,因为这些都能让他保持许久的好心情。这种种无一不体现出了李忆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而那些相机里记录的四季变换的照片,后来被李先生带到了课堂上,让许多学生都进行了观摩。
他对学生们说:“我是中国人!每当看到这些,我就会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而在谈到新疆这片长期驻扎的土地时,李忆祖也表示:“我在这呆惯了,感觉哪儿都不如新疆好!”
如今多年过去,李忆祖回忆往事时无不感叹命运的神奇,但他还是有一个很苦恼的问题,那就是一些陌生人总会下意识将自己称为“老外”。由此可见,尽管李忆祖有着高鼻梁与深眼睛等外国人的显著特征,但他的心早已属于中国,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或许在冥冥之中,的确都是有定数的。倘若当初的李忆祖被亲生父母带回了国家,那么他也不会与地质学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也不会在泱泱中华留下自己的足迹;亦或者当初没有养父母的收养,他是否仍然流落街头,沿街乞讨呢?
因此李忆祖是非常感恩的,于是在他所有华人兄弟姐妹都选择移居国外时,只有他留在了中国。
而在2018年,一档名为《奇幻科学城》的节目播出了。只见这个满头华发、神采奕奕的老人出现在荧幕上,他操着一口正宗的北京话侃侃而谈,为我们讲述着地质勘探的种种经历。可若是闭上画面,任谁也不知,这竟是一个没有任何中国血统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