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就能出结果?风湿病的误诊将大大减少!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1h出检测结果有没有可能?

近日,由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和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CRCA)联合主办的“首届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年会暨CSTAR/CRDC/CRCA年会”在首都北京成功召开。

在“迈向国际,共绘未来”这一主题下,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胡朝军教授就自身抗体定量检测在临床风湿免疫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这一专题报告作了精彩解读,并对我国自身抗体定量检测技术作了展望,一起来看看吧!

一、我国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

现状——检测工具落后,须全手工操作

自身抗体检测的定性、定量分析的概念在我国提出已久,可追溯至2006年,但近十几年来,国内大多数实验室自身抗体检测的现状并不理想,实验室使用的检测工具较为落后,导致检测的质量、时效性均存在问题。

国内目前主流的检测方法包括这几种——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印迹及免疫印迹法、线性免疫印迹法。

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检测时间长(达2h),须批量操作(实验流程一旦启动,必须等待1个循环),无法满足临床的“急诊模式”。

二、检测工具的落后,

直接给临床带来了巨大难题

我们都知道,当临床医生在面对一个发热患者时,首要问题是判断发热的病因是原发免疫性疾病还是继发感染。对于前者应使用激素治疗,而后者的克星则是抗生素。

而判断疾病属于原发免疫性疾病还是继发感染的关键就在于抗体检测结果的阴与阳

胡朝军教授向我们展现了临床医生目前的困境:“面对一个来自急诊室、ICU的全身情况危重的发热患者,若抗体检查结果报告已出,临床医生看见结果为阳性,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000mg)冲击疗法即可使问题迎刃而解。但在实际情况中,临床医生在2h内也无法得到抗体检测结果,这时,医生的选择变成了尝试性治疗,胆儿小的医生选择使用小剂量激素(60mg)治疗,胆儿大的医生冒险尝试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1000mg)冲击治疗。”

胡朝军教授补充道:“在很多危急状态下,医生往往选择冒着巨大风险,咬着牙给患者上大剂量激素。”

可见,如果医生能在1h内得到抗体结果,将极大程度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三、自动化、定量检测成为

我国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临床诊疗的需要才是实验室努力的方向,目前的诊疗现状为我们自身抗体检测提出了新时代的标准——准确、快速、定量、高通量、自动化。

随着各种自动化的自身抗体检测仪器(如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等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总抗体检测的自动化设备,及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方法及自动化设备)开始出现,我国自身抗体检测的自动化趋势势不可挡。

此外,敏感性更高、线性范围更宽的定量检测技术也是我国自身抗体检测的发展方向。

四、新兴自身抗体定量

检测技术具体能带来什么价值?

价值1:“定量”是疾病分类标准之一,抗体浓度越高,诊断价值越大

我们知道,我国各个风湿免疫疾病的诊疗指南里都提到了对疾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甚至还对抗体的具体强度作了精确要求。

表1几种典型风湿免疫疾病及其相关自身抗体

如,指南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的诊断有强度的要求,而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中也有相应的评分等级。

图1几种典型风湿免疫疾病及其对其相关自身抗体强度的要求

价值2:抗体“定量”可用于疾病治疗效果的监测

很多自身抗体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过程(具体参与疾病发生的抗体如下,见图2),因此,对抗体的定量检测可用于对病情的评估。

图2可用于对病情的评估的自身抗体

五、自身抗体

实时、定量检测改进既往学术理论

1
许多研究的结论已被推翻,亟待进一步探讨

胡朝军教授指出,大量的既往认知理论迫切需要更新。比如,既往认为抗Sm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标志性抗体,其浓度在人体内无任何变化,而事实是所有的自身抗体在人体内均处于不断的波动中。只是以前检查手段的敏感度不够,以至于我们无法捕捉到这种变化。

如这张检查报告所示,同一患者的抗体在前后三个月的检查报告中,可由强阳性转变为全阴性。

表2某一SLE患者自身抗体浓度的变化

同理,大量既往研究的结论是基于传统检测方法而得出的,既往研究认为某种抗体与特定疾病之间不存在关系很可能是由于检测方法的落后而造成的误判。

举个例子,曾几何时,由于ELISA检测方式无法将β-淀粉样蛋白肽间的氨基酸序列分开,研究人员一直无法确定β-淀粉样蛋白肽与阿尔兹海默症(AD)病情间的关系,直到后来使用质谱技术才发现β-淀粉样蛋白肽可分为38氨基酸序列、40氨基酸序列,与42氨基酸序列,其中42氨基酸序列含量相当少,但其浓度变化却与AD病情变化密切相关。

2
推动了指南的重新修订

检测技术进步不仅意味着大量的研究需要重做,甚至还直接促进了指南的更改。

2002年,干燥综合征(SS)的美国欧盟联合(AECG)分类标准中,明确把双扩散法作为抗SSA/Ro抗体和(或)抗SSB/La抗体的检验标准,但在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定的SS分类标准中,双扩散的方法已不作为金标准,ELISA、化学发光法,和多重检测方法都更胜一筹。

六、自身抗体

实时、定量检测对临床能产生什么影响?

1
可助力临床大谱系检测

对于初诊患者,临床上时常有多个自身抗体项目的联合检测需求,部分项目有定量或半定量的需求,这就需要一种通量高、速度快、全自动、精度高的检测平台。

化学发光法和流式荧光法检测速度相当快,且出报告所需时间短。流式荧光法的检测通量更高,可同时进行数十种标志物的检测。

表3自身抗体检测方法的比较

2
1h出结果,提高临床诊疗速度

现今,自身抗体检测技术时效性有了显著提高,可满足1h内出结果的需求,这就意味着,自身抗体检测技术已进入“急诊模式”,这也是对整个医疗检测行业的颠覆。

“自身抗体检测2-3d出结果并非理所当然,1-2h出结果才是临床需要的自身抗体报告时间。”胡朝军教授表示,“实验室的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不仅仅是单个实验结果,更关系到医生的诊疗决策,关乎一个鲜活的生命。”

回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发展,胡朝军教授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盼,并展望道:“随着天时、地利、人和的集聚,自身抗体实时、定量、自动化检测必将在2021年全面起航。”

七、小结

胡朝军教授围绕着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新理念、新工具作了报告,表达了对目前我国大部分实验室的检测手段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现状的担忧,并提出普及新时代自身抗体定量检测技术是打破风湿免疫领域疾病检查报告的滞后性的有效方法,该技术能实现1h内出结果,真正推进风湿免疫病的检测进入“急诊模式”新时代。

本文首发:医学界风湿与肾病频道

本文作者:晏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