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一点“怕头”是不行的
中学生们随着身体的成长,心理逐渐走上成熟。他们的叛逆行为变得越来越多,最明显的是不服从管教。不少孩子从初二开始学习下滑的厉害,跟老师管教不了有关系。老师们常感叹:“孩子们一点怕头也没有。”说着两手一摊,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如果家长适当采取古人教育孩子的模式,教孩子对家长对老师有有点“怕头”——用今天的词语叫敬畏,那可能会好一些。
古时候,孩子们对家长的敬畏是怎样的呢?其细节,我们可以从过去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一点痕迹。在《红楼梦》中,元春传谕让弟妹们入驻大观园时,贾宝玉受到贾政的传唤:
忽见丫鬟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我们看,古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绝对的敬畏之心的。
这当然有点过头了,现在看来有不尊重孩子的嫌疑,但从教育的角度,孩子对大人有一点敬畏却是必须的。目前初中生们当中有不少的孩子,老师管理起来,比较的困难,其中的一点就是孩子们对老师缺少敬畏:他不怕老师。有了错误,老师说服教育根本不起作用。相比较小学生,初中生的心理成熟得多,抗批评能力很强了。虽然现在有了政府的惩戒办法,那也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起不到多大作用:孩子们心理根本就不怯。
有一个从东北转来的孩子,父亲不负责任不顾家,母亲忙着养家糊口顾不上管他。他在寝室息灯后,溜到校外与人饮宴。老师批评,效果很差。他的眼里没有对父母的敬畏,也没有对老师的敬畏。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是很令人担忧的。
怎么才能让孩子有敬畏之心呢,确实是个不好办的事情。像贾宝玉那样的敬畏父亲 的人,是必须在家庭培养的。家庭这一关做得好,中小学坚持一定的惩戒手段,也许会好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