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繇《宣示表》欣赏
《宣示表》宋拓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宣示表》,无款,小楷,共十八行,298个字,是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一个奏文,内容是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中国邮政于2007年11月5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其中一张就是《宣示表》。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传给了王修。王修早逝,随葬进棺,入土为安,真迹从此消失。
现在所能见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论者部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王羲之临本在北宋时期藏于内府,刻本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徽宗时再收入《大观帖》。王羲之临本,则在南宋末年归藏贾似道。贾氏十分珍爱此表,命门客廖莹中、名工王用和摹刻上石,并在刻石正面镌有贾似道印记和悦生葫芦印章,刻石精妙绝伦。贾似道刻《宣示表》是单刻帖。它不但是单刻《宣示表》中声名最为显赫的刻本,也是目前仅存的宋代《宣示表》单刻帖刻石之一。贾似道死后,王羲之临写的《宣示表》不知下落,但宋代刻帖原石却被深埋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得以保存。相传明代晚期,有人从杭州贾氏旧宅的地下,将这方珍贵的宋代刻帖原石挖出。《宣示表》原石出土后,清代画家金农在背面刻写了题跋。并评价道:“清瘦如玉,姿趣横生,绝无平生古肥之诮”。有意思的是,金农在题跋中,说好友汪援鹑如果知道此石,定以“明珠一箪,黄金十饼”交换。之后,果然,汪援鹑以半顷湖田换到此石。从清代自民国,它曾先后辗转于多人之手。桐华馆主人金德舆、赵魏、张廷济均收藏过此石。清代金石家张廷济在背面刻写了题记。民国初,此石归镇江陈渭泉收藏。
《宣示表》大观帖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选自《中国法帖全集》第三卷)
《宣示表》真迹消失,拓本繁杂,历来争讼不断。时至今日,更是扑朔迷离。这些拓本,除了丛刻的《淳化阁帖本》《大观帖本》、单刻的《宋徽宗刻本》《贾似道刻本》等等外,还有收藏者各自刻拓的诸多版本。版本的真伪先后,原刻是枣木,还是石刻,成为著名的“公案”,引发帖学家和鉴藏家的争论不休。2009年,北京翰海国际拍卖秋拍会之前,深藏民间800百年的《贾刻本宣示表》原石惊世现身,后被文物部门紧急撤拍。北京市政府拨两千余万巨资购买,2010年5月20日入藏首都博物馆。
《贾似道刻本宣示表》 原石
《宣示表》较之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点画遒劲而显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从《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等就可看出),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