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备无患——《论语》悟读【326】

有备则无患,远虑解近忧。

《论语》第十三篇第二十九章: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

孔子说:“善人教导训练百姓七年时间,就可以叫他们去作战了。”孔子说:“用未经训练的人民去作战,那就是抛弃他们啊。”

【悟读】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菜根谭》中有名句曰:“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闲暇之时不虚度光阴,抓紧时间作些准备,忙时自然会用得着;平静之时不让心灵空虚,变化之际则应对自如;无人之时不歪门邪道,大众之中自然受到尊敬。深刻的告诉了我们“居安思危,备则无患”的道理。

本章内容颇为简单,却依然是夫子思想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夫子高度重视文化,但也不忽略军事。春秋之际,兼并不已,如果国家无军备,容易被他国吞并。

本章的逻辑是有些诸侯国平常不注意对百姓进行训练,临战却要百姓上阵拼杀,无异于抛弃百姓。

本章的悟读有三个难点:

其一,“善人教民”的善人,指的是执政者,是国家领导。

其二,教民,具体教什么?依据夫子的理论,应该是教善。朱熹注解说,教导他们孝悌忠信的思想、务农讲武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信任亲近长官,能够舍生忘死,就可以作战了。概而言之,一是思想工作,二是战斗训练。

其三,为何夫子说的是七年?他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果用他执政,一年就能见效可观,三年就能成功。但治兵却要七年。或许是强调治兵之难

兵法之要是练兵,成功之道在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荀子对人生经验的高度总结。

成功的关键,在于厚积薄发。传姜太公八十才做了丞相,辅弼周文王;诸葛孔明“三顾茅庐”之前,一直隐居隆中。没有脚踏实地的点点滴滴的积累的成功,如同于房子建在沙漠之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