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鲁迅”专栏】之一 《初 识 鲁 迅》
【“郁达夫与鲁迅”专栏小编提示】
曹丕《典论·论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话:“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一极具普遍性的现象并不适合于鲁迅和郁达夫。鲁迅一生"骂"过不少人,且以尖刻闻名,但对郁达夫却从没有过微词。他虽反感创造社同仁一副"创造"脸,但觉得郁达夫脸上"看不出那么一种'创造'气"。鲁迅、郁达夫这一对文坛密友,在现代中国文坛被传为佳话, 他们之所以会成为至交,因为他们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又都是追慕“真”的人,待人真诚,做人很真实,让人体会到一层实在,都是追求真挚之人,彼此之间更是真诚以待。两人也都是颇具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文学创作的路途上,互相理解,携手并进,共进退,甚至同时遭难,并尽全力促进中国文学事业的发展,编辑刊物,不遗余力;发掘新人,给以帮助,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较为适合的环境,中国现代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当中应该说他们的功劳是不可估量的。今后十四天特辟“郁达夫与鲁迅”专栏,以飨读者。
郁达夫与鲁迅的故事之一
初 识 鲁 迅
郁达夫与鲁迅的结交是1923年在北京开始的。
1923年2月,郁达夫辞去了安庆法政学校教职,去北京长兄处,应周作人的介绍,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 1923年10月,郁达夫去北京大学担任统计学讲师。一个冬天的下午,他特地前往砖塔胡同去看望鲁迅。这次相见,鲁迅留给他的印象是:
他的脸色很青,胡子是那时候已经有了,衣服穿得很单薄,而身材又矮小,所以看起来像是一个和他的年龄不大相称的样子。
他的绍兴口音,比一般绍兴人所发的来得柔和,笑声非常之清脆,而笑时眼角上的几条小绉纹,却很是可爱。
房间里的陈设,简单得很;散置在桌上,书厨上的书籍,也并不多,但却十分的整洁。桌上没有洋墨水和钢笔,只有一方砚瓦,上面盖着一个红木的盖子。笔筒是没有的,水池却像一个小古董,大约是从头发胡同的小市上买来的无疑。
他们一直谈得很投机,直到天色已经晚了,鲁迅才送郁达夫出门。自此以后,郁达夫便经常拜访鲁迅,关系密切,友谊深厚。
譬如,鲁迅曾将自己苦苦地奔忙公事和教书的心情讲给郁达夫听。有一次,郁达夫在鲁迅那里闲坐时,鲁迅接到了一个来催开会的通知,郁达夫问他忙什么?鲁迅说,忙倒也不忙,但是同唱戏的一样每天总得到处去扮扮。上讲台的时候,就得扮教授,到教育部去,也非得扮官不可。
又如,鲁迅还将自己特别喜欢目莲戏的嗜好也讲给郁达夫听。他几次同郁达夫说,目莲戏的穿插,实在有许许多多的幽默味。有一次说到借鞋袜靴子去赴宴会的人,到了人来向他索还,只剩一件大衫在身上的时候,这一位老兄就装作肚皮痛,以两手按着腹部,口叫着我肚皮痛杀哉,将身体伏矮了些,于是长衫就盖到了脚部以遮掩过去的一段,他还照样的做出来给郁达夫看过。说这段话时,郁达夫和在座的川岛大笑不止。
还有,鲁迅还于1924 年底多次跟郁达夫谈过怎样来扶持年轻作家的事。
郁达夫说:我在北京,屡次和鲁迅先生谈起,想邀集几个人起来,联合着来翻看那些新出版的小刊物,中间有可取的作品,就选上为他们表扬出来,介绍给大家,可以使许多未成名的青年作家,得着些安慰,而努力去创作。鲁迅也在1925年11 月所作的《并非闲话(三)》中说还专门到过这件事。
可见,郁达夫在北京期间,跟鲁迅的交往是密切的,对鲁迅有了较多的了解,彼此间有了较深厚的友谊。这不仅为他们在30 年代密切合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使郁达夫开始认识到了鲁迅的伟大并怀着终生不渝的崇敬之情。
附:鲁迅与郁达夫在上海的主要革命活动
1928年春,与鲁迅一起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
1928年6月,与鲁迅编进步文艺月刊《奔流》;
1929年1月,与陶晶孙合编进步刊物《大众文艺》;
1930年2月,与鲁迅等发起“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
1930年3月,与鲁迅等一起发起在中华艺术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左联作家联盟;
1931年12月19日,与夏丐尊、胡愈之、周建人、丁玲、傅东华等一起,组织了“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联盟”;
1932年1月28日,与鲁迅等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
1932年2月5日,发表与鲁迅、茅盾、叶圣陶、胡愈之等四十三人签名的《上海文艺界人士告世界书》;
1932年2月,与戈公振、陈望道等三十五人组织了“中国著作家抗日协会”,并被协会公推为编辑委员和国际宣传委员;
1932年7月,与鲁迅、茅盾、柳亚子等三十二人联名致电国民党南京当局提出抗议,要求立即释放牛兰夫妇,“以重人道”;
1933年1月,与鲁迅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3年5月,与鲁迅领衔签署发表《为横死的小林遗族募捐启》;
1933年5月,为营救被国民党特务逮捕的丁玲、潘梓年四处奔波,并与蔡元培、杨杏佛等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名义致电南京当局,要求释放丁玲和杨杏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