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陂
南澳陂
刘述涛
在遂川, 南面有南澳陂,北面有北澳陂。南澳陂比起北澳陂来,没有北澳陂的名气大,也没有北澳陂的年岁久。北澳陂始建于南唐,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再到现在。而南澳陂,始于宋景祐年间的大丰陂而起。
大丰陂,位于今天的南澳陂的下游几千米远的一个地方。
《龙泉县志》上载:“南澳陂在水南二十都,宋明道年间,县令何嗣昌筑。其陂原分大丰陂,横痕陂两处。引左溪武陵泷(草林冲)水入渠,至黄塘鹅鸭洲与达岭泷(达溪水)汇合,筑横痕陂障之,至新葛分五小陂直抵萧村(洋村)之尾。四厢三都之田,俱受灌注。此前,因县内另有北澳陂,以对北澳陂之言,遂将大丰、横痕两陂皆谓之南澳陂。
看来,南澳陂就是为了呼应北澳陂。而提议筑南澳陂的县令何嗣昌,却是一位能文能武的角色,不但留下了许多诗词,还被后人称之为“龙泉功臣”。这位来自于苏州的进士,在遂川这块土地上做了两件大好事。一是将县衙门,从水南迁到了水北,解了县衙年年遭水患之困局。何嗣昌又在水北建起一座长448丈,高1丈2尺的青砖彻就的城垣,还将北澳陂的水引为护城河,挖好了一条阔2丈、深5尺的护城河。建有县衙、学宫、胥吏宿舍、鼓楼、官仓等。何嗣昌又建起了遂川江浮桥,修大丰陂、蜀水陂等水利工程。
何嗣昌的事迹被载入史册,受到后人的敬仰。
同时,被载入史册的还有南澳陂,南澳陂水毁厉害,重修重建,坝址精挑细选,从建陂之日起,就一直修个不停,换坝址个不断。一开始,陂为木桩堆石结构,可这样的结构哪经得起洪水的不断肆虐。宋淳熙二年,龙泉县主薄黄荦代知县,重建大丰陂,灌田2万余亩。遂买田10亩,山900亩以备修筑大丰陂的经费,还设立正副陂长管理南澳陂。南宋嘉泰元年,主薄王楹在县西置大丰仓,为修陂储存粮食。明嘉靖五年,经县事翁溥再次修建。
一座南澳陂,古今多少事。多少人为之牵肠挂肚,多少人为之欢声鼓舞。田地之要水,就如同人需要水一样。从珠田到洋村,大片的农田都等待着它的浇灌。
沧海桑田,慢慢随着左溪河水南移,竟出现陂坝毁废,圳道坍塌入水,灌溉中断。时间也已经来到了清乾隆十五年,原来受益于南澳陂的各村各姓的乡绅站了出来。又重新规划水路,设立坝址,虽花费了上千的银元,却是思想不统一,措划不到位,最后不了了之,工程半途而废。
转眼间,时间又来到乾隆三十三年,瑶厦乡绅郭之屏,以其举人身份,写成《南澳陂说》,打动了知县杜一鸿。于是,杜一鸿亲临南澳陂,率士民兴工。只花了九天的时间,就建起了一座水闸“以时启闭,既利渡水,又便于人。”中断灌溉二百多年的南澳陂又开始发挥作用。
杜一鸿,这位同何嗣昌一样来自于江苏的进士,同样是能文能武,因一座南澳陂,他与他的同乡走到了一起,进入了史册。
在此后的日子里,南澳陂仍是修修补补,补补修修。到1940年一场大水,南澳陂彻底不见了踪影。好在当时正是抗战时期,江西省水利局迁在遂川。受益南澳陂之水的各村派出代表,到国民党的水利局左磨右磨,申请到6万元贷款,重筑新坝,历时两年竣工。再等到再一次大修,那已经是解放后的1957年。县政府举决定全县之力,由当时的副县长叶爵均任总指挥,对南澳陂进行彻底的改建,从勘察选坝址,到调集28个乡镇,四万多劳力对南澳陂彻底的修建。老百姓肩挑手提,一锹一铲的修。因资金不足,就号召全县人民捐款捐物。终于,在1958年的6月30日,一座崭新的南澳陂建起来了。
这一回,南澳陂的浇灌面积大大提高,不仅让原来的珠田、瑶厦两个乡,15个村的农田受益,还增加了枚江的大面积的塅田和雩田乡南面的一部分塅田,共有4个乡32个村受益,灌溉面积达到32170亩,为原来老陂的五倍多。南澳陂的水经山口坳,珠田,瑶厦,枚江,抵达于枚江塘背村入遂川江,全长三十公里左右。
这一座南澳陂,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又留下了多少人的记忆。现在仍清楚的记得原来从珠田到枚江,哪有什么房子,都是大片大片的农田,在那些阡陌纵横的田地中,就能看到南澳陂清澈的水影子。尤其是一些村庄,更是一条小路,沿着南澳陂一走进去。
只可惜,如今大片大片的农田早已经不见,而南澳陂的水却仍是流淌个不停。而我翻遍遂川的史书志册,也找不到一首赞美南澳陂的诗词。而北澳陂,却是许多文人墨客笔下的风景。苏东坡游虎潭,也大声赞美过北澳陂。尽管如此,谁也无法改变南澳陂的历史地位。这座从南宋到今朝,走过将近一千年的南澳陂,仍在见证历史,仍在看着走近它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