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患来临时,是借机利用还是全力根除,这是个问题!

【出处】《资治通鉴 卷第十二 · 汉纪四》

【原文】陈之反也,燕王绾发兵击其东北。当是时,陈使王黄求救匈奴;燕王绾亦使其臣张胜于匈奴,言等军破。张胜至胡,故燕王臧荼子衍出亡在胡,见张胜曰:“公所以重于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等;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张胜以为然,乃私令匈奴助等击燕。

【译文】陈造反时,燕王卢绾发兵进攻他的东北面。当时,陈派王黄向匈奴求救;燕王卢绾也派出使臣张胜去匈奴那里,声称陈的军队已经失败了。张胜到了匈奴部落,原来的燕王臧茶的儿子臧衍正逃亡在那里,见了张胜便说:“先生您之所以在燕国受到重用,就是因为熟悉匈奴的事务;燕国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内陆各诸侯屡次反叛,兵事连绵,久而不决。如今您为燕国考虑,想赶快灭掉陈等人;陈等人一消灭,接下来也就轮到燕国,你们也就将成为阶下囚了。您何不让燕王暂缓进攻陈,而与匈奴和好?情况缓和,便可以长期在燕称王;一旦汉廷有急变,也可以借外援保全本国。”张胜认为很对,于是私下让匈奴帮助陈等人攻击燕军。

分析对于陈豨的反叛,燕王负责攻打他的东北面。此时,陈豨派人求助于匈奴,而燕王也派张胜到匈奴,让其不要出兵救助陈豨。可结果是,张胜原本是让匈奴不要出兵的,但到最后竟然自己暗中让匈奴帮助陈豨对燕军发起攻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张胜都经历了什么?造成这种极大反差局面的原因,还得从张胜到达匈奴后,同前燕王之子臧衍见面时说起,具体有三大点,现分析如下:

第一,借前燕游说

案例中,为何匈奴要特意安排前燕之子同张胜见面,而非自己亲自出面,其用意有以下两点:

1、同族相吸:即使前燕王之子现逃亡在匈奴,但毕竟其原本是汉人,曾经也在汉朝待过,可谓是“老乡”,所以,这一特殊身份,就可以拉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不至于那么排斥,试想,一旦让匈奴人来跟张胜见面,原本匈奴就是敌,是同自己相对立的,那么接下来的游说张胜还能听得进去?!所以,用前燕之子来同张胜见面所达到的效果更好;

2、前车之鉴:既然是前燕之子,何以逃亡至匈奴?!其目的无非是想以自己亲身经历来说事:今天我逃亡至此,完全拜汉朝所赐,你主子既然是现任的燕王,但我这活生生、惨痛的经历要引以为戒啊!要多为自己后路考虑!经其这么一说,张胜也就觉得很有道理,其是在为自己打算,根本不像为匈奴来游说自己的。

第二,借外患自重

意思是说,在内外矛盾激烈时,内部之人多利用外患为援,以保存自己的实力,保证自己既得利益,否则外患一旦被清除,将为君主所杀害。所以,正如案例中的前燕王之子臧衍,深谙这种心理动态,进而去游说张胜:陈豨等人被消灭之后,接下来就会轮到燕国,你们也会变成阶下囚。历史上此类事例举不胜举:范蠡、文种进逼吴王夫差,夫差致书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言范、文二人灭吴之后,将无以自存,甚至遭杀。范、文二人不听,文种果为越王所杀。

第三,借外援自重

“就算汉朝出现急变,也可以借助外援使本国得到保全。”很明显,这话的意思是,一旦出现急变,就可以借匈奴的力量,以慑服汉朝国君。汉朝国君唯恐他人用我,为敌所资,则不得不慎重考虑。如果开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也不值!这就让汉朝不敢对自己怎么样。

综上所述,经过教主的分析,站在当时的情形,臧衍对张胜的一番话也不无道理,但一旦这么做,燕王通敌的罪状也就坐实了,毕竟纸是包不住火的,后来燕王的通敌行为败露,最后引来杀身之祸、身首异处!所以说,当跟自己切身利害关系很大的外患来临时,是利用还是根除,确实是个大问题!当然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趋利和避害之间当权衡好,孰轻孰重的度要拿捏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