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校本教研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合作和精神交流,通过“对话文化”达到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目的。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校本教研,教师有必要在理论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校本教研与课程资源开发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学科课程校本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将成为课程目标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因此,开发利用好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对提高师生信息素养颇具现实意义。
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之中,把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融入到课堂,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要求教师根据自身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资源,分析课程标准与内容,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精髓,并创造性地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
二、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成长
1. 校本教研是一种“唤醒”。校本教研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给教师一些现成的研究方法,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学研究绝非仅仅是教育研究机构的事情,它的主体应是教师,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因此,校本教研就是要“唤醒”教师沉睡的研究意识,增强其自我意识,使教师获得一种生命的升华。
2. 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校本教研从根本上讲是教师主体生命的投入,是教师生命的展开过程。教师不是站在对象(学生、教材、课程、环境)的旁边作为一名旁观者,而是进入过程当中,在互动中,不断反馈、调节、体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艺术,体味教学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它是一种非线性的研究,是对自己教学和生命全过程的体验,是对自己工作和生命价值的批判性反思。
3. 校本教研是一种“视界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总是受到两个视界的限制:一是“文本”的视界,如课程、教材;一是学生的视界,如学生的现实经验等。“文本”视界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视界,它反映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学生的“现实视界”是社会文化、历史和环境互相作用的产物,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学生的“现实视界”也各不相同。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以学生的“现实视界”为出发点,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界取代原初视界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从自己的经验视界出发来理解“文本”,校本教研则要实现学生的“现实视界”与“文本”视界的融合。但对工匠型的教师来说,很难帮助学生实现这两种视界的真正融合,学生常常被动地去发现“文本”中的原意,消极地接受,因而生成不了一个新的意义视界。校本教研强调的是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来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学生的“经验视界”和“文本”的视界,在教师的研究状态下不断相互交融,实现视界的真正融合,促使学生形成一种新的“视界”,即学生智慧的增长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4. 校本教研是一种“对话文化”。阐释学的逻辑是一种“对话式”的逻辑,从这一点上来说,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与新课程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一种“对话文化”。在这种“对话文化”里,对话双方不是传统教育中的那种对象性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关系,一种意义关系,是一种“我”与“你”(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对话双方不仅是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而且需要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对话中实现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