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材料里经常出现的“中国骄傲”、“当代神农氏”袁隆平院士,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逝世,朋友圈昔日学生们反应之速之广,让我明白当年备考的意义。
回想起过去他们发的朋友圈,无非吃喝玩乐,很少看到认知的进步甚或精神世界的成长。一个人的成长是一生的,无论专注还是广博,都要求有身体和精神的向上向好向美的努力,我看到昔日一个学生每天打卡跑步,说致敬十四运;看到一个学生在大学继续成为最佳辩手;我还看到过一个学生分享他最近在读的一本书,这些都让我欣慰和欣喜。但更多的朋友圈和生活现状,看不到比高中强了多少,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无论年岁成长多少。夏天来了,路边的烤肉串生意又红火了,白色的T恤揭上去,露出滚圆的大肚皮或者老壮腰,敞开吃喝什么年龄段都有,生活如此惬意,一年一两回就够戗了,有人以此为傲,不断地发朋友圈展现“美好生活”,可我总担心他将来的某一天进医院开好多好多药……袁隆平生前面对想投奔他名下的研究生,总是掷地有声地说出自己的条件:必须下田。有的学生只想呆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写论文,袁老一律不收,他总说,“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他身体力行着自己话:“我如果不在家,就一定在试验田;如果不在试验田,就一定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一个人想要成事,或者简单地说成让自己的生活有质量、有价值、有意义。他必须有生活的常识:学习力、思考力、实践力。同事告诉我她的女儿四年级,整天谈嫌饭不好吃,家里没收拾好。有诉求自己动手,一方面锻炼手脑,一方面体验人的意义。我们来此一遭,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中国“第五大贡献”,但我们可以像那个著名材料里的袁媛,遇事不惊、处事有方,这些美好的品质靠什么,靠学习、靠积累。整天靠打游戏寻找活着的快乐,伸手要钱,甚至啃老,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没有使命感的人生是苍白的、无趣的,今天的祖国,孩子们衣食无忧地活着,如果没有正确的认知和高尚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何在?正确的认知靠榜样的力量,靠阅读和思考,我们可能伟大不了,但我们可以学习伟大,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勤奋的人、都是努力的人、都是善于思考动手能力强的人。看那里不顺眼,自己动手让它顺眼起来,这就是自己的价值,只是一味地发牢骚有什么意义,无非为难自己,为难别人。
因此,小孩子的教育,除了文化课,一定让明白活着的意义,就是得先活着,生命安全是第一。今日无论是俄罗斯、日本,还是美国、西欧等西方教育大国,野外训练课程都在其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德国小孩可以先不会背书,得先学会在外面自己搭帐篷,做饭。这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会有丑小板凳的故事,我们的小学最多画个板凳。当然这些动手能力家长都可以在家里带孩子一起,家长整天葛优躺着刷手机,你能影响出什么优秀的孩子?杨绛在《我们仨》里说,媛媛从小爱看书,翻书的动作和钟书一模一样,这就是家教氛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人,你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个孩子一出生都自带父母的基因,改变原生态,他自己得多努力,如果有父母的托举,孩子可能就会少走一些弯路。每一个人的人生都不是独立的,和父母家庭关系太密切,和成长环境太密切。要改变唯有读书,读书改变的认知,让我们可以比较轻松面对纷繁的世界,即可积极入世,亦可主动出世;即可外圣,亦可内王。永远不糟蹋生命、不浪费时间在内卷、无聊、挟恨中,如东坡般潇洒在人间,开拓生命的多种可能,但这些都永远离不开学习、思考、实践。用袁隆平院士的话说就是:“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机遇是最后来垂青你的认知、努力、和思考的。前面这三点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学习知识第一位,今天的学生基本上只干了这一件事,单一的学科知识太无聊的话,劳动和运动让它会显得更有意义。劳动改造环境,运动改造身体,无论环境还是身体,都指向了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指向了生活质量的提升。一个人活着,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劳动、多运动,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教育人从袁老身上看到的些许启示。
(作者简介:刘欢欢,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有多篇散文散见于《美文》《青年与社会》《西安日报》等报刊杂志。另有《蜜蜂和我们的低碳生活》一文获得2010年全国“蜜蜂赞”散文征文优秀奖,《学做圣人》获得2011年第一届“散文世界杯”入围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