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法门寺(上)——西行散记(44)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帝和灵帝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建塔,因塔而建寺。法门寺先因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建宝塔,因塔而建寺,初名“阿育王寺”,唐武德元年(618年),始称法门寺。宋代法门寺再度辉煌,恢复到最大规模,成为佛教圣地。明清以后,几次大地震导致寺毁塔崩。1987年重修法门寺,重启地宫,佛祖真身舍利得以重见天日。
现在的法门寺景区呈南北狭长布局,是依托法门古寺而建立起来的大型佛教文化景区,由中国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先生主持设计。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组成,建筑宏伟,气势磅礴,既有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又有强烈的现代艺术味道。
山门,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山门广场南起佛光门,穿过般若门、菩提门,北至圆融门,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
佛光门内是宽敞圣洁的净水池,池中14朵净水莲花圣洁高雅,两侧排列青狮白象。右侧的青狮为万兽之王,左侧的白象可降服邪念。接着是同样气势非凡的般若门和菩提门。“般若”二字为梵音音译,代表了知世间一切真理的大智慧;“菩提”译为觉悟,豁然开悟,达到超凡脱俗的觉悟境界。
菩提门外面两侧有十八罗汉,前面就是对峙而立的钟楼和鼓楼所形成的门,称为:圆融门。此门只有门柱,没有门楣,“圆融”是圆满融通、无所障碍的意思,又因佛教以观察诸法“空性”为入道的法门,故又称“空门”。东钟西鼓对称而置,闻晨钟而起,暮鼓而眠,提醒众人好好修行不要放逸,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佛光大道上有10座高大的六角经幢分列在道路两侧,经幢上书佛经经文,象征佛的智慧能降服一切烦恼,有祛邪降魔的功用。经幢按佛教“五时判教”而设,分别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
大道两侧分列着10尊金色菩萨大型雕像、依次排列的大妙相、法苑林、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日光、月光、观自在和大势至等10尊菩萨坐像。坐像后面各有佛陀圣迹和法界源流系列雕塑。
大妙相菩萨
观世音普萨
日光菩萨
地藏菩萨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佛光大道尽头拾阶而上,是连接佛光大道和万人广场的“六度桥”,此乃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桥。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行进之中,洗涤心灵,到达圣洁的彼岸,朝见佛祖真身。万人广场北端矗立合十舍利塔。塔呈双手合十状,中间有安放佛骨的宝塔型建筑,塔内供奉着举世闻名的佛祖真身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