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兰溪】栖真禅寺 太后赐经

栖真    太后赐经

千年古刹——栖真禅寺,俗称上洞寺,地处深山岙地,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原有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属宋代格局。大殿、藏经楼已毁,左侧配殿,右侧厢房尚存,已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栖真寺旧址前面的灵洞山房遗址上新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等建筑,使寺庙重光,古刹生辉,独占兰溪一邑之胜。栖真寺周尚有天池泉、小飞来峰、三苏墓、佛塔等遗迹可供游览。

栖真寺,位于地下长河景区之北,数峰环峙,满目苍翠,古木掩映,环境幽雅,寺前有天池泉,寺后有龙穴泉,寺侧有小飞来峰,寺周有“三苏墓”(宋苏辙长子苏迟及苏迟之子苏简、孙苏林之墓),寺内藏经楼曾珍藏明永乐十一年(1413)雕刻到正统五年(1440)竣工,在万历十九年(1591)颁发的《大藏经》,即《北藏》梵本6000多卷。

每年的“六月六”,栖真禅寺都会举办晒经活动。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六日这天,古称天贶节,俗传这天是太阳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这天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寺院僧众及信众,都会把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一遍,所以称农历六月六日为晒经日。晒经日作为一种佛事节日流传至今,是为了保护和宏扬珍贵的文化遗产,把佛教智慧传承给下一代。在2010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栖真禅寺“六月六”晒经旅游节以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在全国6000多家节会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最佳经典民俗节庆”称号。

牌坊:大家首先看到的是牌坊,横批是“栖真禅寺”。两边的对联是:“唐代开山如契建寺这方禅门初定;太后赐藏状元挑灯此山佛儒有缘”。其意是:此寺建于唐代,是如契僧人初定而建的;“太后赐藏”指的是明万历年间,当时全国仅刻有佛教经典《大藏经》三部,一部在镇江超岸寺,一部在南通广教寺,另一部6367卷则由万历皇帝的母亲陈太后颁布珍藏于此寺——栖真寺,这使寺院的名声地位空前提高。“状元挑灯”不是单指某个人,而是由于六洞山因古洞碧奇,古寺深幽,风景绮丽,曾吸引了众多风雅之士在此建造书院、山房读书,其中以明朝宰相赵志皋读书处灵洞山房最为著名,因此“佛儒有缘”,所以把《大藏经》藏于此寺。这就是此牌坊对联的由来。

栖真寺整个布局匀称紧凑,属宋代风格,以大殿为中心,左侧建有配殿,右侧有两层厢房,殿后是藏经楼,寺前有花坛小院,左右两侧,还建有庑廊,十分宏伟壮观。

天王殿:此殿1925年重建,1981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天王殿”匾额。殿内正中供奉着笑口常开的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手执宝杵呈将军身的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是佛教护法天神,二十四诸天之一。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驮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东胜神)洲人民。

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南赡部)洲人民。

西方天王名“毗留博”(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西牛贺)洲人民。

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北俱芦)洲人民。世俗称为“四大金刚”。其实,并无此说法。金刚,天王不可混淆。

铜钟:在天王殿东侧有一口铜钟。铜钟是古代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现在所见最古的钟是西周时代的。钟和鼎一样,也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标志。悬挂编钟,有严格的礼乐制度规定:天子宫悬(四面悬钟)、诸侯轩悬(三面悬钟)卿大夫判悬(两面悬钟)、士特悬(一面悬钟)。封建统治者铸造巨型铜钟象征王权,这种钟也叫“朝钟”,“视朝,官出署,必用以集众。”钟也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公正、贤明的华夏文明的象征。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著名诗句,就是这和象征的反映。

铜钟发音宏亮而悠扬,自佛教传入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钟。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写道:“梵宫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动之意)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颁经声溶为一钵,增添了莲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气氛。

照壁:在天王殿西侧的是照壁,上面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术语,又作南无阿弥陀(引)佛陀(引)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善导观经疏一曰:“言南无者即是归命,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观无量寿经曰:“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放生池:天王殿左右两侧是放生池,专门为施主放生所设。《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因此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一般为人工开凿的池塘,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让信徒将各种水生动物如鱼、龟等放养在这里。信徒放一次生就积一次德,象征了“吉祥云集,万德庄严”的意义。

放生池的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放生鱼的池子,更重要的他是一种激发众生慈悲心的手段。将鱼或者鸟放生,在古时候是善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心愿。而现代人生活在城市中,被功名困扰,没有心思去考虑这些事情了,也更加冷漠了。看到放生池,或可激起一丝善心。一个普通人在池中放生了一条鱼,会带给他一种回忆,留给他一种做善事留下的感动。这中感动会被善良的力量放大,以至于影响到他的行事方式。不可以善小而不为,就是这个道理。

放生池的来历还有一则传说故事:很早以前,九山河边的一间小屋里住着一名吃喝无度游手好闲者,人称“酒徒人”。每年春夏之交,他常寻找蛇、青蛙作为下酒菜,而其妻勤劳贤慧靠纺棉花度日。

有一年四月初七,酒徒不知从何处弄来两小一大油菜花蛇(无毒蛇),将两条小蛇烹煮供自己食用,嘱妻将大蛇暂养笼中待次日与友共尝。至深夜,妻察觉蛇身有亮光,似有哀求流泪之声,甚觉怜悯,遂提笼至九山河放生,欲回时蛇复游来绕其双足,使之移动不得。不久只听一声巨响,小屋倒塌,酒徒死于非命。蛇救妇命免受灭顶之灾,妇感蛇恩,于废墟之所挖地三尺,灌水成池,购蛇放生,每年四月初八均如此。后人将此池取名“放生池”。

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为佛的德号,为什么叫大雄?是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其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其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其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其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

大雄宝殿还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塑像,一年老,一中年,这是佛的两位弟子。年老的名叫“迦叶尊者”,中年的叫“阿难尊者”。佛涅盘以后,迦叶尊者继领徒众,后世称之为二祖。大殿中的这组造像,一般称为“一佛两弟子”。

  大殿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像。据说,佛涅盘以前,嘱咐了十六位大罗汉,让他们不要涅盘,常住世间为众生培植福德。这十六位罗汉是:一宾度罗跋罗惰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惰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迦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五代以后,或加上《法注记》的作者难提密多罗和《因果识见颂》的作者摩拿罗多,成为十八罗汉。或者错将第一尊宾度罗跋惰阇分为二人,加上难提密多罗(庆友)而作为十八罗汉。

在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有两尊菩萨像。西侧的是文殊,东侧的是普贤。一个象征智慧,一个象征真理。在佛像背后的那尊高大的佛像是海岛观音。海岛观音右手持杨柳,左手托净瓶。在观音像两旁有善財童子和龙女像作协侍。观音是如何由男变成女的呢?在很早以前,观音像多为男身,敦煌壁画里的观音像甚至有胡须。后来,观音在中国被广为供奉,在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影响下,许多妇女都想生男孩,但是求子心切的妇女们又羞于跪在一位男身菩萨前诉说心愿,于是越来越多的观音就变成了端庄的女身。

其他还有地藏菩萨和“三圣殿”就不详叙了。

天池泉:在大雄宝殿前有一清澈的泉水,无论严寒酷暑,亥时久旱不雨,它都保持一样的水位、一样的水温,而且水质清澈,水味甘甜,于是人们在这里建池蓄水,故称其为“天池”。在没有安装自来水以前,整个寺院的用水都由它承担而不枯竭,对栖真寺的兴旺作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六洞山在《中国名胜词典》中,有此泉“自地涌出”、“仰出而流”、“深浅常自若”、“夏冬不枯”、“清澈见底”的记载。自宋、元、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学士,如苏林、吴师道、宋濂、王世贞、郁达夫等都曾为它写诗作赋,极尽赞誉之词。郁达夫在《兰溪栖真寺题壁》一诗中写道“红叶清溪水急流,兰江风物最宜秋。月明洲畔琵琶响,绝似浔阳夜泊舟。”写得多妙呀!

小飞来峰:位于栖真寺北侧山腰,有高13米,笋峰耸峙,“直立如屏”,像片孤云从天上飞来,故称“飞云”。在岩体之上,有一组“童子拜观音”浮雕像,高1.8米,宽1.5米,工艺精细,形态逼真,颇有杭州灵隐寺摩崖石刻的韵味,所以人们都称它为“小飞来峰”。

游完栖真寺,欣赏郁达夫之佳句,会使你回味无穷。

栖真禅寺

              郭茂林

千年古刹栖真寺,建构恢宏壮古今。

太后赐经传佛典①,民间受教悟清音。

名声显赫游人仰,风景旖旎旅客寻。

圣界沧桑留胜境,犹怀宰相读书情。②

注① :明万历年间,刻《大藏经》三部,其中一部6367卷,由皇帝母亲陈太后赐藏于栖真寺。

注② :指明朝宰相赵志皋在栖真寺灵洞山房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