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读书读了这么多年,我虽然没有学会如何去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但学会了如何应用,如何认知自己,如何做好自己,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收获。

我不会搭建自己的理论框架,可是我喜欢去看吸引我的框架,比如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对于不会采取实践验证的人来说,这是一本鸡汤书,可是如果读者是真正的实践者,那么这本书就会引起共鸣:道理真的就是这么几个。

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里,周岭通过内观自己和外观世界两大方面来阐述自己认知觉醒的理念框架,这两大方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如下:

内观自己:1.大脑、2.潜意识、3.元认知。

在大脑这章节里,周岭分别用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的功能和作用来引导读者如何理解和应用大脑;接着他又通过对焦虑的观察,引导读者如何面对自己的焦虑和解决焦虑;最后,他指出做一定要有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他在这里告诉我们“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读完大脑这一章,接下来他就带领着读者走到了潜意识部分。周岭在这里表现也他对潜意识的深度学习和研究,他并不是简单的引用别人的理论,而是根据自己的行动来对别人的理论进行验证,然后再通过自己的方式总结出来,非常适合读者的阅读体验。

在《潜意识》里,他通过模糊和感性两方面来引导读者,他带着读者一步步地观察那些学霸或者精英们是如何进行学习和研究的。在这里他似乎是在讲潜意识,其实他是在告诉读者们一个学习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无论放在哪个领域,都是通用的。

接下来,我们就会随着周岭走到《元认知》这里。

一个人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与他自己的认知是无法分割的。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认知是什么样的,他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一个的认知几乎是无法隐藏的,说话、做事、态度无一不是认知的表现。

但认知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学习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周岭引导着读者如何来认知自己:1.元认知:成长慢,是因为你不会“飞”;2.自控力:我们生而为人就是为了成为思维舵手。

这部分的标题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了周岭想要说些什么。

在这本书里,我觉得最为重要的就是《内观自己》,因为一个人只有看清了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才能通过外观世界的方式来一步步地提升自己,假以时日,直达目标。

我想,如果读过这本书的读者,那么读到这里,会有一部分人开始思考自己,想想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所以,这本书的下一部分《外观世界,借力前行》里提供的方法,他就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使用了。

那么,在《外观世界》里,周岭提供了哪些实践方法呢?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在这些方法里,我个人觉得,在这里只是了解一下就好,因为要掌握这些方法的实际应用,除了需要持续行动外,还要多看看与此相关的书。

尽管太多的书讲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不过在不同作者列举的不同例子中,会有不同的感悟。所以,成长类的书,是需要不断地看不断地揣摩不断应用的。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想改变的人,但真正能做到改变的人不多。不是他们不爱学习,也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也不能说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因为如果聊起来,几乎都会这样说:我想成为一个会赚钱的人。

只有极少数人,会努力深研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然后把这些专业变成自己的技能,通过这些技能来赚钱。大多数人的赚钱方式就是找一个薪水高的工作,稳定下来,这就是赚钱。

这样的思路是对的。然而,当有人实现了高薪稳定之后,却又觉得茫然:我总觉得还差着点什么,可是我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有时候我会问问:你现在每天做些什么呢?他们会说:每天都在工作啊,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做,很琐碎也看不出什么成就。下班后又非常累,所以追追剧,刷刷视频,偶尔看看书,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周岭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里这样称呼有梦想但无动力的人为:“醒着的睡着的人”:

“他们跳出了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提升自己,为未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队伍,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然而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敌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却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他们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之所以会这样,简单的来说,是因为这群人不知道如何定位自己,也就是说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十岁之前的我,也是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娘俩之间开始有了矛盾和摩擦,我想我也不会清醒过来,认真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这么说,我成长在前,遇到这本书在后,而且是在我完全清醒成长之后的第六年,才看到这本书。

因此,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通过自己的经验来一条条地进行验证,进行对比,看看哪些方面自己已经做到,哪些方面还有不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