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希望的田野上来了“新农人”
周晓杰(右三)正在讲授葡萄种植技巧。 记者 李妮摄
在广阔的乡村天地间,有一群人从城市来到农村。他们本不是农民,却用新思路、新技术、新装备为乡村发展赋能,为农民转型助力,为农村注入新活力。尽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梦——将青春热血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本文就带你走近这些“新农人”,聆听他们的故事。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曲水流觞,汲泉煮茶,倚窗听雨,与友话桑麻……这样恬淡、幽静的田园生活,再配以怡人的景致和舒适的环境,令很多身处城市喧嚣的人向往。坐落于渭南市临渭区桥南镇的素心·山谷里民宿村,就将这样的图景变为现实。
乡村之美,能美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作为“70后”上班族,吕春萍早已在心中描绘出蓝图。从“裸辞”离开体制内岗位那天,吕春萍便开始践行她的梦:打造美丽农家院落,绘制美好乡村图景。
吕春萍在自己的民宿中读书。 记者 穆骋摄
“我最初的梦想,就是有一个亲手打造的、能装进个人喜好的小院子。”9月27日,吕春萍告诉记者。因为从小在农村环境中成长,她对乡村生活有着一份眷恋和美好憧憬,“我想把这种恬淡、释然的生活方式分享给更多人,告诉他们'诗和远方’其实就在身边。”
2014年,位于渭南城区的素心茶坊正式营业。在这间以交流茶文化、提供简餐为主的餐厅,每个摆件都是吕春萍亲自挑选的。2019年,在渭南花卉苗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中,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的素心·半日闲茶宿坊对外营业。茶宿坊由5座废旧院落改造而成,以古朴、自然的风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2020年被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渭南市最美民宿”。
2020年,临渭区以“美丽临渭建设”为总抓手,推进临渭美好生活示范区以及银发友好城市建设,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为推动美好生活示范区产业集群快速形成,临渭区深入发展民宿产业,素心·山谷里民宿村项目正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到桥南镇曹峪村考察时,风光秀丽、泉水汩汩的风景让吕春萍感叹“这就是我想要的地方”。在临渭区和村上的支持下,吕春萍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民宿村项目,要让村子有盈利,村民得实惠。
她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曹峪村党支部,决心扎下根来,成为这里的“新农人”。10个月时间,吕春萍将一处废弃农院改造成了古朴别致的民宿,一砖一石、一草一木的摆放设计都表达着吕春萍对生活的理解——专注、自然、纯粹。村民们惊呼:“原来我们的院子还能这么美!”
“等到项目一期24个农家院改造完成,下一步,我想带动整个村子做大民宿产业。”吕春萍介绍,不仅村里能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和项目分红,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能拿到薪资。此外,民宿村项目引导村民发展观光农业,帮助村民开展订单式农业,搭建农作物销售平台,全面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我们要打造一个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引导村民在自己家门口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更好地服务外来游客。未来,我们还将完善产业链,尽可能地去盘活更多乡村资源。”吕春萍坚定地说。
“5亩换大奔”的致富路
在而立之年返回家乡创业的周晓杰,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感觉。16岁就到城市,打拼了17年的他,在运输、酒店等多个行业工作过,薪酬不低。“但我心里一直有个信念,就是要回到家乡,做出成绩来。”周晓杰说。
2009年,他回到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三畛村。看到镇上不少村种植“维多利亚”葡萄,收入颇丰,于是,他在家中的5亩地和在蒲城县承包的50亩地上,种植“维多利亚”葡萄。从此,从来没种过地的周晓杰开启了他的职业农民生活。
2012年,在杨凌农高会上,周晓杰通过葡萄育种专家徐卫东第一次了解到“阳光玫瑰”的葡萄品种,并购买了100株“阳光玫瑰”小苗种在园子里。第二年,果肉饱满、香气四溢的新品种葡萄让他尝到“甜头”,他决心专攻“阳光玫瑰”葡萄的种植。
“阳光玫瑰”葡萄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2014年,周晓杰跟随徐卫东前往日本学习考察。不去不知道,在日本的经历令他深受震撼。“日本农民精细化智慧化的管理水平很高,一亩地收益超过了400万元。”周晓杰说,“我们得解放思想,不要一味扩大规模,要追求单位亩产的质量。”
渭南葡萄产业园。 记者 李妮摄
从日本回来后,他将承包的土地转让出去,将自家的5亩地作为主战场。他按照专业技术要求,用进口的泥炭土加入牛羊粪、木炭、油渣等改善土质,使用特定肥料,严格按照标准精细种植。到了2017年,“阳光玫瑰”葡萄在市场上大火,周晓杰在村里也火了!5亩地净利润达到68万元,他用赚的钱买了一辆奔驰车,成了“5亩换大奔”的名人。
“娃,你这葡萄咋种得这么好?用的啥肥?”
“叔,您加入咱的合作社,只要按照我的模式来,保准您的葡萄也卖得好!”
周晓杰发现,很多农民种了一辈子地,但不会科学种地。“有的人给地施肥,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家施肥,存在盲目跟从的现象。”周晓杰说,“要想帮助更多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光讲课是不够的,要给他们提供一整套服务。”
于是,周晓杰吸纳本村和邻近村的农民加入合作社,为他们提供打包服务:全年生产所需的肥料、套袋等农资,企业微信和线下培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怎么做,晓杰都教给我们了,我们只要严格按他说的执行,不用再操心。”本村加入合作社的张现容乐呵呵地说。
在周晓杰的带动下,村里95%的农户都种起了“阳光玫瑰”葡萄,“家家有小车,一年能买房”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返乡,村里越来越有生机活力。
如今,周晓杰的合作社已经吸纳了来自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等地40多个区县的种植户加盟。他们通过手机看教学直播,在线上交流心得,种植技术越来越好,学得快的群众都成了技术能手。
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周晓杰的一个心愿,而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品牌梦。周晓杰用女儿的名字“含之”,为“阳光玫瑰”葡萄注册了品牌“含之蜜”,以此为起点,他希望能够为更多农产品打出品牌,以高品质进入国际市场。
女孩、果园和她的梦想
1990年出生的杨丹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她在西安当过美术老师,开过画室,工作生活还算安稳。去年春节,杨丹回到家乡——渭南市临渭区阳郭镇杨家村探望老人,由于疫情防控就在村里住了下来。一天,隔壁高李村的老支书李皎全打来电话:“有空了来高李村看看我们的猕猴桃产业,叔想邀请你帮村上发展电商。”
在高李村读过小学的杨丹心里犯起了嘀咕:以前高李村路不通,旱塬上缺水,种的都是小麦、玉米等耐旱农作物,怎么现在还发展起了喜水的猕猴桃产业?
杨丹(中)在果园里和果农交流,了解猕猴桃生长情况。 记者 穆骋摄
深入高李村考察后,杨丹惊喜地发现,昔日的沟沟壑壑已变为平整的土地,三面环沟,附近建有水库,秦岭山下千亩猕猴桃园枝繁叶茂,每一亩地都实现了滴灌。即便此前没有接触过电商,但看到眼前的好山好水好果子,杨丹充满了信心。
2020年7月,杨丹创办了渭南市临渭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当年,她和团队通过电商平台线上销售猕猴桃近25万公斤,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这让高李村的猕猴桃从“好桃不愁卖”迈向了“好桃卖好价”。今年3月,杨丹带着团队成员去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拓展线下市场。在当地大型农贸水果批发市场,他们挨家挨户向客商介绍高李村的猕猴桃。“最累的时候,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脚上全是泡。”杨丹感慨地说。母亲看到她这么拼,十分心疼,经常劝她别干了,找份安稳的工作。可杨丹却坚定地说:“我是咱当地的娃,既然选择回来,就要为村民做好服务。”
今年5月,杨丹成立了渭南七月果塬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吸纳脱贫户和年龄大的果农,为社员免费提供6次以上的叶面肥、杀虫剂、杀菌剂、营养液等,并提供技术指导,且优先收购社员的果子,年底分红。
在销售淡季,杨丹深入市场调研后,和团队推出了将新鲜果蔬保留营养、真空脱水后制成的健康零食“果蔬脆”。产品很快走俏市场,为当地优质农特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如今,杨丹注册品牌“那女孩的果园”,产品包装和图案皆出自她本人手绘。画面中,秦岭脚下,山中小屋,一个长发女孩手持画板在猕猴桃果园中创作,意境清新悠远。
“一些在外打工的朋友了解我的经历后,也想回乡创业。能够给村里带来活力和希望,我很开心。”杨丹说,“接下来,我想探索田园美术方面的研学。农村有很多资源可以挖掘,未来发展大有潜力。既然选择扎根于此,我就要尽己所能助力乡村发展。”
“新农人”的广阔天地
昔日,“三八六一九九部队”驻守农村的状况,折射出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失、人才匮乏的窘境,“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了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要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础。让农村留得住人,让农业吸引人,需要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更需要农民的全面发展。亿万农民要转变身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热爱农业、热爱农村,要有能力、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在他们转型的过程中,一批从城市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新农人”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技术、新的装备,他们将科学种植的理念“植入”农民心中,他们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思路令乡亲们“开了眼界”,他们通过互联网电商的新模式销售农产品为乡亲们插上致富的翅膀。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业农村才能实现现代化。在“新农人”的带动下,留在农村的老乡们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也逐渐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此外,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农村的发展潜力,愿意回到农村,成为“新农人”,投身到农业中。
如今,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和治理水平短板的弥补,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更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在农村广阔天地中,“新农人”将大有可为。(李妮 穆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