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山里隐居这个画家,画作一出美惊四座

中国影响力美术人物学术研究与交流平台


在北京城郊的一座山旁,“隐居”着艺术家王冠军,他在这里种花、种菜、养鸟,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似乎看起来一点都不“青春”。

但他的画却让每个看了的人都备感亲切,因为那里有着我们心中永远珍藏着的青春年少。

作为一个工笔画家,王冠军在传统工笔画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作了一系列生活在当代都市中的同学少年,塑造了诸多当代青春文化的符号和表征,最终形成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王冠军风”。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之半窗晴翠》

中国画 290cmx190cm

《锦瑟华年系列之半窗晴翠》(局部)

这种永远年轻的生命特质源自于哪里?“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植物,在我的概念当中,草木皆有情,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的。

那么花开花落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包括我养孔雀的过程,其实也是跟它们交流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好,能够让我感受到很多。”

在王冠军看来,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与艺术的创作过程非常相似。他也将其对待动植物的温柔与善意,尊重与呵护,注入到他笔下的人物之中。

王冠军《锦瑟华年系列——往事如烟》

2013年 190x290cm 纸本设色


王冠军

1976年生,黑龙江望奎人。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2002年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现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国家级美术展览评委。


对话王冠军:

采访者:王老师,您好!能否跟我们讲一下您个人的艺术成长经历?

王冠军:我三四岁的时候开始画画,那时一直以自学为主,1998年,我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在那里7年完成了自己的本科和研究生学习。

采访者:您一直以青年人的状态作为创作对象,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主要关注的是什么?

王冠军:我最初画当代都市青年,初衷是想表现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和自己的思考,但在创作过程中,随着思考的深入,年龄的增长,以及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和渗透,我开始思考如何去吸收传统,并用于自己的创作。

王冠军《女人三十》

2009年   220x120cm   纸本设色

《声声慢——云染素笺花解语》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采访者:能否举一个例子或者一件作品,然后介绍一下作品里的传统元素。

王冠军:例如《恋恋花间》这幅画,创作之初我想表现的是一种“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统怀旧情致,虽然使用的依然是现代都市青年形象,但在画面的构图和色彩上,我还是希望它能够把人带入到古代诗词的意境中。

技法上,我也采用了传统中国画里常见的表现方法,如勾线、分染、罩染、皴、点等,造型上则采用了写实的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作品能够更加符合我们现代人审美习惯。

《少年游系列—踏云行》

2009年

90x140cm

纸本设色

王冠军《少年游系列——一丝风》

2009

140×90cm

纸本设色

《少年游系列——声声慢》

2008年  90x140cm   纸本设色


《少年游系列——江南春》

90x140cm   纸本设色2005年

《少年游系列一·归去来》

140cm×90cm  设色纸本

采访者:除了传统的技法外,在您看来,您作品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冠军:实际上我觉得应该不算是创新,我的作品暂且可以把它定义为写实工笔人物画。造型上,我吸收了西画的造型表达方式,比如说用结构去塑造人物形象;构图上,我采用了与中国传统画有所不同的焦点透视;技法上,借鉴了中国画的平涂、分染、罩染、皴、点等,拓展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语言。

《flora系列三》

50cm×70cm 纸本设色 2016年

采访者:您在生活中特别关注植物,但您的作品主要描绘的却是人物,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关联?

王冠军:我从小就非常喜欢植物,在我的概念当中,草木皆有情,众生其实都是一样的。那么花开花落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生命的过程。

所以,在我欣赏它们,或摆弄花花草草时,确实对它们赋予了很多情感,并从中得到了很多东西,如我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有很多都是来源于植物。

包括我养孔雀的过程,其实也是跟它交流的过程,我觉得这个过程特别好,能够让我感受到很多。

另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其实跟我们的创作过程非常相似,让我收获很多,接下来我也准备要用一段时间去表现它。

《锦瑟年华系列七·多雨季节》  300cm×190cm


采访者:技与道这个话题特别适合于您来谈,所以能够先谈一下您的观点,您是如何看待技与道之间的关系的?

王冠军:我觉得技与道的关系,现在大家谈的比较多,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大家很看重道,我读书时,老师也一直强调不要对技术过于关注,因为我们最终的追求是道,但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哪个都不应该轻视,都很重要。

我认为技与道,很难把它拆开来谈,它们是一体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们没办法孤立地把技放下,孤立地去谈道,也没办法把道放下,孤立地去谈技。

在中国画的创作当中,我很想强调一下技术的重要性,就像戏曲艺术家们平时的基本功训练调嗓子、压腿,中国画家们每天要勾线、染色等,它们的训练都不是一朝一夕,几乎会贯穿我们的一生。

中国的艺术特别注重技术,因为里面程式化的东西很多,例如中国画的创作,就讲究线条、色彩的应用,而且要求也非常多且复杂,甚至我们在勾线一根线时,要有虚实、浓淡、干湿,要有笔锋的藏跟露……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扎实的、旷日持久的训练,根本就没办法达到。

那么,这是属于技还是属于道?所以我对道与技的理解,就是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去训练基础,这是不能偏废的,经过训练最终“由技近道”,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个人对技与道的理解。

《锦瑟华年系列--今夜不回家》

190x290cm  纸本设色  2011年

采访者:您平时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法有没有刻意地做哪些训练呢?

王冠军:有的,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技法上很下功夫,直到现在每天在画画之前,我也要在纸上先把手画开,先练熟,基本功真的是不能偏废的。

就像我们看八大山人的作品,首先你会被他精湛的笔墨所打动,笔墨是什么,他到底是技术还是艺术,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

采访者:是什么原因让您在毕业后选择北京画院?

王冠军:我毕业时,因为一直没有找工作,也不太有找工作这个概念,当时正好赶上北京画院招聘,就投了一份简历,我觉得像画院这种地方,是比较适合我的,我喜欢安安静静的,一个人安心地画画,需要有足够的创作时间。因此,我才在北京画院投了一份简历,并很荣幸地被录取,然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

采访者:北京画院的氛围和传统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王冠军: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觉得能够在北京画院工作,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在这里,不但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大艺术家,还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这就为一个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而且北京画院十分支持画家创作,画家可以无需太多顾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创作,同事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好。这些都让我在北京画院工作之后,一直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连续创作了一系列大幅作品。我对北京画院心怀感恩。

王冠军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

2008年 290cm×190cm 纸本设色


画稿


采访者:您在创作之外还要进行一部分教学工作,能否谈一下您的教学工作,您在教学上比较偏重什么?

王冠军:教学上,我给学生安排的课程主要是临摹、写生、创作这三个部分,上半学期以临摹、写生为主,下半学期以创作为主。

在上临摹课时,我会让学生临摹一些古代的优秀作品,学习传统;写生课上,我会给他们示范如何把古代优秀的传统技法,包括古人对造型的理解应用于创作中去;下半学期的创作课上,我会跟他们强调要关注当下、关注时代。

当然创作是比较自由的,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优长去进行创作,我只起到辅导的作用。对于个人创作,我觉得其中一点非常重要就是传情,古人讲究创作要传神,其实和我所说的传情类似,就是强调情感的表达。

总之,创作过程中,我们要继承传统而又不局限于传统,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吸收外来艺术而又区别于外来艺术,我一直以这个准则作为我的创作主导思想来进行艺术创作的。

(剪辑、文稿:蔡春伟 张凯 刘倩 佟欣鑫)


《经典情怀系列一此情可待》

2006年  60x60cm  纸本设色


王冠军的作品以刻画当代都市文化中的同学少年为主要题材,他用中国传统的工笔画形式结合个人在技法上的创新,塑造了许多当代青春文化的符号和表征,为日后的时代留下一份我们这个时代鲜活的视觉印迹——而这一切,恰恰是通过以往被认为是无法表达现实题材和当代题材的中国画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在今天,王冠军的工笔人物画已经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中间一个杰出的象征,更成为许许多多同辈或者比他更年轻的青年艺术家取法的对象和争相仿效的符号。

而这一切并非王冠军的有意为之,他仅仅是在一条符合自身艺术性格的道路上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内心独白,顺理成章地表达出自己性格中深层的那种青春的气质和自然的理想。

——祝帅


《经典情怀系列二  几度夕阳红》

60x60cm   纸本设色 2007年

《经典情怀系列三  一帘幽梦》

60x60cm   纸本设色  2008年


我没否定过传统中国绘画,因为画到现在我依然坚持以线造型、三矾九染,非常在意形式和意境,我的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祖先的、传统的血液,我只是觉得我们的艺术创作应该跟上时代,而不是对新生事物视而不见。

西画于我而言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多出一种选择,从而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而已。我从不反对传统中国绘画的意象造型观。在多元发展的今天,把它做为一种选择当然没有问题,但它不见得就是唯一。

《风花雪月系列一—恋恋花间》

50x80cm  纸本设色2009年

《风花雪月系列二——望尽天涯路》

50x80cm  纸本设色2009年


现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意识的不断提高,审美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中国绘画单一的意象造型观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多元化的审美需要。只是关于造型问题,恐怕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得清的,这个话题真的好大,以后有机会愿意和同行们一同探讨。

《声声慢---云染素笺花解语》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声声慢---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至于工笔画该怎样画,这么多年过去了,学术界也还在争论。我想其实只要搞清楚自己的选择就行了:若你只是想做个一心继承祖业的乖孩子,那你就好好地守护着并把它一代代传承下去。

若你把分得的家产作为创业资本,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一下你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成功经验,这其实也并未违背创业之道;若你不屑继承祖产,有胆量、能力和机遇,自立门户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表面上看你是离经叛道,然而大家骨子里流的依然是同一个祖先的血液,所以只要你做得好,亲人们也都应该为你高兴而不是太过于拘泥于形式才对。

《声声慢---待月西厢下》  2012年  45x45cm

《疏影1》

2012年  45x45cm   纸本设色


我想以上几点应该是无所谓对错的个人选择。在艺术创作上,没有人规定你必须怎样,绝不能怎样,也不应该这样去规定,因为美的形式是多样的,更何况我们的目的是美而不是形式。

艺术本身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思辨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陷入东方民族主义或者西方中心主义。中国绘画需要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多元艺术文化土壤,发展的时代必然会产生新的技法和新的样式,排斥恰恰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断的吸收各种营养会更加壮大。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静看八方》

40x40cm    纸本设色 1998年


《联通无限》

200cm×200cm  设色纸本

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绘画也不例外。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我们既不能回避,亦不能对新鲜事物视而不见,更不该套用传统理论去审视当代,优胜而劣汰,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带来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辩证的继承、合理的吸收,兼收并蓄能够让你壮大、发展。

在考上美院之前,我尝试着探索我现在的一些方法,因为当时我发现用传统的工笔画技法去表现现代的服饰、建筑、包括许多日常用品真的很吃力,古人只创造了适合表现古人和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技法,面对纷繁芜杂的现代生活和新生事物,用古人的技法去表现显然力不从心。

《水木年华》  270cm×250cm    设色纸本


《水木年华》以工细写实

具有创作性的表现技法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注重挖掘现代青年特有的精神气质。

在写实的基础上传达出写意的自然情绪的流露,

作品意味隽永,令人深思。

特殊技法介绍

牛仔衣质感的表现

画牛仔时用类似山水画中的斧劈皴

用白云笔反复多遍顺向皴出

笔中水分不宜太多

皴时要由淡到浓深入




锦瑟年华:系列之四——流星划过

线条的表现力其实是有限的,比如在画衣服时我们很难用线条去准确的区分出皮衣、牛仔衣、水洗布和呢毛料的质感。

用颜色也同样无法区分,因为传统的分染和罩染只能让大家看到颜色的变化而不是质感的变化,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喜欢这个过程,在画画上我很任性,不愿意拗着自己,我们活得已经够辛苦。一笔笔的皴,一笔笔的点,那过程令我开心、陶醉,时至今日依然如故,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淡品相思局部


前面提到线的局限,其实不只是质感,在造型上线也不是万能的,比如画人物的脸部,颧骨和颞骨怎样去表现?正面的鼻梁和半侧面的鼻梁内侧又如何用线去表现?仰视的下颌骨又如何用线去体现?

在这方面古人到底给我们留下多少值得我们继承的成功经验?有过实践操作经验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不吸收一点西画中表现结构的办法,我们真的很难解决这些问题。你很难想象造型艺术不去解决造型问题还叫什么造型艺术。

我一直在想,在多元化艺术土壤中成长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宽容些?实践证明,形与神之间并无冲突也无矛盾,何以不能兼具?若既有形似又可传神,何乐而不为之呢?我们真的应该踏踏实实的沉下心来思考一下我们究竟为什么而画。

人物

纸本设色

85cm*140cm

2005

人物纸本设色

85cm*135cm2005


记得在我读书时,美院开构成课,我们开展了对抽象绘画的研究,每天尽情的研究米罗,分析康定斯基,探讨蒙德里安……我记得课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很高,但我发现那并不是我想要选择的方向,因为它背离了我的初衷——我只是因为喜欢才画画,我只是想画我自己和我的同龄人在那个时期的状态,我们的孤独、失落、苦闷、怅然、期盼、幻想、渴望……

而这些只有用工笔的、写实的绘画语言才能够准确、充分的表达我的所思所想,从那时起,我就不再去在意我的选择是入时还是过时,我的那点探索到底有多大意义,是否合乎法度,也没有太多考虑过它会不会被先生们和观众们所接受,我只是任性的按自己的想法去画而已,这过程让我开心,让我明白了我生存的意义,我想于我而言这也就足够了。

人物

纸本设色

87cm*135cm

2005


工笔画的创作过程的确是一个苦中有乐的过程,从最初的构思开始,你就先要经历无数次的肯定与否定:意境的传达,构图的经营,形体的塑造,线条的组织,笔墨的运用,色彩的设计,黑白的安排,虚实的处理等等在起稿时已经需要尽可能考虑到,因为落稿之后便开始在画面上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哪个环节出错都会前功尽弃,只能从头再来。

然而这世间有什么事情能好过它呢,过程中那份美好的感觉真的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亦无法用语言描述,你必须亲自去体验才行。



锦瑟年华:系列之四——卡通一代

锦瑟年华:系列之四——卡通一代 局部




部分图文来源:北京画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