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热点及新观点

常规心电图诊断中经常会遇到心房颤动( 房 颤) 伴长 RR 间期的情况,此时是否能够诊断房颤伴 二度房室阻滞呢?
学术界对此存在鲜明的、截然不 同的观点。
以 20 世纪 90 年代为界,此前不少心电 图学专著中认为可以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 此 后研究发现,房颤合并长 RR 间期相当常见,由此对 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提出质疑。
然而,对 该问题的回答与患者病情的判断及指导治疗密切 相关,因此实有必要寻根探底地加以深入研究。
1 否定观点: 心电图不能诊断房颤伴二度房 室阻滞
杲碧青将180 例24 h 动态心电图上出现房颤伴长 RR 间期( > 1. 5 s) 三次以上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 复律前后心电图进行对比,得出心电图依房颤伴长 RR 间期诊断二度房室阻滞并不可靠,其病理意义应结合 临床; 如果贸然将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应用于 临床,很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 对临床确诊和治疗也会造成一定的干扰。
蔡力等对 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发现其房 室传导功能均正常,建议摒弃把“RR 间期≥1. 5 s”作为 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2 肯定观点: 心电图能够诊断房颤伴二度房 室阻滞
有学者曾经提出废除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笔者认为不能废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
① 窦性心律时部分患者会出现二度房室阻滞 ( 发生率约 2. 7% ) ,当此类患者发生房颤时,二度房 室阻滞不会因为心房节律的改变而消失;
② 长期慢 性房颤患者发生解剖学重构和电学重构时会累及 窦房结和房室结,导致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发生 率升高;
③ 慢性房颤患者经常服用洋地黄类药物, 而洋地黄中毒也会使房颤合并房室阻滞的发生率 升高;
④ 常规心电图上发现较长 RR 间期时,仅用 隐匿性传导来解释其发生机制不太合理;
⑤ 房颤 时,由于房颤波在交界区发生隐匿性传导,易使逸 搏节律点发生隐匿性激动,逸搏周期不固定,一旦 发现逸搏周期匀齐,就提示交界区不应期异常延 长,很有可能是发生了二度房室阻滞。交界性逸搏频 率范围是 40 ~ 60 次/min( 即 RR 间期 1. 0 ~ 1.5 s) 。如果观察到 RR 间期等长且 > 1. 5 s,就说明心室率 < 40 次/min( 已降至交界性逸搏频率以下) ,则很可能 存在二度房室阻滞。
2. 1 常规心电图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
在常规心电图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时,北 京大学人民医院电生理室针对三种不同的临床情 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参考标准。
① 房颤伴高度 或几乎完全性二度房室阻滞时,心电图表现为相隔 间期较长而规律的室性或交界性逸搏占 QRS 波记 录总数的 50% 以上。
② 房颤伴轻度二度房室阻滞 时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平均心室率 < 50 次/min; > 1. 5 s 的长 RR 间期出现三次以上; 交界性或室性逸 搏出现三次以上。
周长勇等认为因隐匿性传导的 存在,对于长 RR 间期的时间要求应该更严格,所以 倾向于采用以下诊断标准: 平均心率 < 50 次/min; > 2. 5 s 的长 RR 间期出现三次以上; 室性或交界区逸 搏出现三次以上。
③ 房颤伴偶发的长 RR 间期或逸 搏心律时,心电图仅偶尔出现一两次的 RR 间期 > 1. 5 s,或仅一两次室性或交界性逸搏。类似于动态 心电图记录中仅一次 P 波未下传就可以诊断二度 房室阻滞,此时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在理论上 是成立的。然而,为慎重起见,还应结合其他临床 情况综合分析。
2. 2 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电生理室的标准是建 立在静态心电图基础上的,其采集时间较短,仅凭 短时间的常规心电图描记诊断房颤合并二度房室 阻滞难免片面。随着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各级医院 的普及,利用其描记时间长、信息量大的优势,为房 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金枫分析了 21 例房颤伴长 RR 间期≥2. 0 s 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发现长 RR 间期大多发生在夜 间( 89. 5% ) ,即出现在安静休息、睡眠状态等迷走 神经张力增高的时段,是迷走神经兴奋加重隐匿性 传导的结果。
研究资料中长 RR 间期多出现在患者 睡眠状态下,而在清醒或活动状态下很少出现,而 且患者均无头晕、黑蒙、晕厥等症状,并经转复窦律 后证实,故考虑该组资料不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 滞。
金枫认为房颤伴长 RR 间期究竟是生理性阻 滞还是病理性阻滞,通常不易确定。
蒋娜观察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研 究结果提示: 房颤时,长 RR 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 出现在白天、运动和伴有头晕、黑蒙、晕厥、Adams- Strokes 综合征的患者时临床意义较大,而出现在夜 间、睡眠及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时临床意义较 小。
研究还发现,有相关症状组最快心室率及 24 h 平均心室率明显慢于无相关症状组,平均缓慢的心 室率在房颤伴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及临床 处理中也很重要,而 24 h 动态心电图就能提供这些 有效信息。
2. 3 Lorenz-RR 散点图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
Lorenz-RR 散点图即 RR 间期散点图,是以相邻 RR 间期为横、纵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绘的 长时程 RR 间期散点集。它既能显示心率变异性的 整体特征,又能反映逐波的瞬间变化,具有较高的 临床价值,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潘运萍等观察了 291 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 Lorenz-RR 散点图,并以房颤未合并逸搏及逸搏节律 者为 A 组、房颤合并逸搏及逸搏节律者为 B 组,观察 对比两组 Lorenz-RR 散点图的形态特征。
A 组 的 Lorenz-RR 散点图呈“扇形”的有 259 例( 占 89. 0%, 259 /291) ,见图 1( 引自文献[8]) ; B 组的 Lorenz-RR 散点图呈“扇形”合并“曲尺”伴45°角上一短致密棒 状散点集的有 32 例( 占 11. 0% ,32 /291) ,见图 2 ( 引自文献,其中 30 例( 占 93. 8% ,30 /32) 有 特征性表现,逸搏占 0. 28% ( 275 /98 369) 。
潘运萍 等认为,当持续性房颤发生间歇性逸搏、逸搏心 律时,结合诊断条件,应考虑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 二度房室阻滞,还指出根据 B 组散点图的特征性表 现( 呈“扇形”合并“曲尺”状图形,45°角上有一致密 短棒散点集) ,可定性诊断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
二度房室阻滞可以是阵发性的,也可以是持续 性的,所以在分析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时应该树立 整体观和时间观。在体表心电图上观察到偶发长RR 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时,一方面不能轻易放 过,以免造成漏诊; 另一方面,仅凭短时间的长 RR 间期也不能明确诊断二度房室阻滞,以免造成 误诊。
我们认为,应当充分利用动态心电图和心电 散点图的优势,利用海量数据和特征性的图形表现 来诊断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
3 讨论
许多学者之所以认为心电图依房颤伴长 RR 间 期诊断二度房室阻滞不可靠,是因为房颤时存在一系列影响房室传导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包括,
① 房 室结的生理性不应期的干扰: 
房室结的不应期长, 且不应期与前心动周期的长短呈反变规律。这一 电生理特性决定了房室结对过快的室上性激动能 起到“过筛”的作用,是机体避免心室率过快的一种生理性保护机制。
② 隐匿性传导:
房颤时,部分未 能下传的 f 波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对同时或 稍后相继而来的其他 f 波产生干扰性阻滞。连续 的隐匿性传导有时可引起长达 2 ~ 3 s 的长 RR 间 期,这在临床也比较常见,很难与病理性二度房室 阻滞相鉴别。
③ 心脏自主神经的调控: 
心脏自主神 经系统对窦房结和房室结发挥着相同的调控作用, 房颤患者的心室节律也符合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心 脏动态平衡的昼夜节律变化特征。
通过详细分析动态心电图中的最小/最大/平 均心率等数据,结合长 RR 间期出现的状态、阵次, 以及逸搏及逸搏心律情况,并综合考虑佩戴日志记 录的有无头晕、黑蒙、晕厥等相关症状,我们能得到 房颤伴二度房室阻滞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房颤 伴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
① 房颤发作前后, 心电图上出现持久性二度房室阻滞;
② 房颤转复窦 性心律后存在二度房室阻滞;
③ 在清醒或活动状态 下出现频发的长 RR 间期,平均心室率 < 50 次/min;
④ 患 者 有 头 晕、黑 蒙、晕 厥 等 症 状,可 考 虑 作 出 诊断。
综合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我们认为既不能摒弃 房颤合并二度房室阻滞的心电图诊断,也不能轻易 凭借心电图表现作出诊断,而应采取以下诊断策 略:
① 对于动态心电图,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和病史、 心率数据、长 RR 间期出现的状态和阵次、逸搏及逸 搏心律、有无相关临床症状等进行诊断;
② 对既往 有二度房室阻滞的患者,可以直接作出诊断;
③ 根 据 Lorenz-RR 散点图的特征性表现( 呈“扇形”合并 “曲尺”、45° 角上有一个致密的短棒) 出具 定 性 诊断。
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在心电图诊断报告中只应 描述 RR 间期的长度,并注明“长 RR 间期请结合临 床”来提请临床医生注意,再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 作出判断较为客观、稳妥。

来源于 李世锋 申继红 聂连涛 景永明    郑大二附院 用心电学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