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以貌取官”背后的逻辑

在古代,从皇帝到小吏,绝大多数人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或许是大权、小权在握,感觉好,气场足,想给人带来另一番不同感受。朱元璋一张麻子脸,却要求画师把自己画成唐宗宋祖合二为一的龙相;陈后主听说隋文帝杨坚状貌异人,便让袁彦画像而归,见到后大骇:“吾不欲见此人!”立刻命人将画扔了,杨坚这相貌的威慑力由此可见一般。清朝“大老虎”和珅和中堂用今天的话来说是“颜值爆表”,又会拍马屁,在乾隆帝身边一站就是二十多年。最悲催的人应该是钟馗,虽然才华出众,却因相貌丑陋落选科举,在殿阶一头撞死……
从先秦开始,出于人之常情,长得好看的人在选官时比丑的更受欢迎,这也是官场的一种“潜规则”。魏晋至南朝时,名士欣赏阴柔之美。名士只有美得像个美貌的女子才会被人称赞,才会被举荐为官,甚至有人认为病态美才是最美的,这一时代的容貌欣赏具有很多的阶层和身份特点。
封建社会,看着顺眼,就升得快。选官中“以貌取人”最初来源于儒家对容止和威仪的重视,礼仪中有专门的“容礼”,随着后来君主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就完全将个人好恶体现在官员的选拔上了。选官有“身、言、书、判”四条重要标准,这其中的“身”,就是指体形外表,外表当然是相貌堂堂、体形魁武的好,不过也不是选帅哥,基本的标准就是五官端正,不能是容貌奇丑,有碍观瞻的。吏部在选官的时候,上品首推“国”字脸,这种相貌威严正气,有官威;其次是“目”字脸,五官风雅俊朗,有亲和力;最差是“金”字型,上小下大。
这样的选官标准源于唐朝,唐朝的士子通过礼部考试之后,如果考取了进士,仍然不能直接授予官职,而是还需要吏部选官这一层。吏部选官时,“先试收判,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试而后铨,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言须言辞辩正。四者合格,再询问所能,拟定何官,方由吏部上于尚书仆射,由仆射转门下省反复审核。”《新唐书》记载有选官择人之法:“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
普通官员就是这样一套考察体系,不过个别的官员,有不同的标准,更为严格。例如汉代的谒者,由于主要负责朝堂上的礼仪和出使等事,由于代表了朝廷的形象,所以外貌极为重要。因而便有更严格的要求,必须达到“威容严恪”“仪容端正”,而且还要“美须眉、大音”。

关羽:关于美,我就是标准

所以,帅哥与丑男在仕途上的发展是大为不同的。宋神宗提拔王迥做官,原因就是颜值高。王迥是个唱戏的,人称“奇俊王家郎”,但人品比较差,而且也没多少墨水。即便如此,宰相蔡确举荐他为监司,充当监察官员时,宋神宗一听是“王家郎”,便欣然应允。后来哲宗皇帝继位,蔡确推荐了一个极其有才的丑男袁应中。老袁不仅满脸麻子,还是个斜肩膀。哲宗见后“连称太丑陋”……皇帝换了,看脸的标准没有变,都是“外貌协会”的。
唐代选用官吏时“颜值”在选官中并不占有太大的比重。明清时期,容貌在选官时的“分值”竟占到了六分之一,科举殿试时还经常以容貌定状元。太祖朱元璋自己长得叫人不敢恭维,但对状元和官员的容貌却挑三拣四,十分可笑。明英宗在大同接见韩雍时,“壮其貌,留为兵部右侍郎”。师逵因触犯上司,被逮至京城,明太祖见其长相非凡,擢为御史。瞿鸿禨更是因为长相与同治皇帝相像而升迁的很快。据说,慈禧见瞿鸿禨长相同自己死去的儿子很像,因此重用他。瞿也曾笑着对人说:“予之显贵,就是靠着这张脸啊。说我年轻是长得像同治皇帝,升得快,但现在却停滞了,恐怕是因为老了不像了的原因吧。”

瞿鸿禨

明清选官中的“以貌取人”被强化,体现了专制制度强化下“主子心理”的加强。如果说以前皇帝和选官部门“以貌取人”更多的是一种“爱美”的社会习尚的话,这时,皇帝和选官部门的“主子心理”就得到了更为明显的体现。皇帝和有司以貌取人,这首先是因为他们未能免俗,屈从于以貌取人的社会风尚了;同时,这风尚升级为一种“主子心理”——奴才的容貌得让主子悦目。这时专制者对臣民的予取予夺能力之大,已经到了这个程度,那就是:官员的身材和脸蛋也得让皇帝养眼开心了。
清代选官中还有一种“大挑”之法,就是在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中挑选一等的三人作知县,二等的九人作教职,这种选举六年举行一次,其标准就是“身”和“言”,这里面有一条明确的规定:“大挑一科,不试文艺,专看相貌。”大挑实际就是“以貌取官”的,举人大挑时按照同、田、申、甲、由五字作为相貌评判标准。“同”字脸第一,“田”字脸其次,此外脸形像“申”“甲”“由”字的,也有入选之望。
“大挑”这种“以貌取官”的游戏规则,看似荒诞,实际上还是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的。封建时代,无数士人奔竞钻营于仕途上,竞相推销自己,这时候就成买方市场了。朝廷是买主,士人的奔竞显示了对官本位的高度认同,这局面本身就是帝国统治的社会文化基础,所以不能让士人闲着;但国家的官缺很紧俏,因此又得建立一种游戏规则,以淘汰一批人,保留一批人,总得想办法把大多数的人卡下来刷掉吧。这些已经考过三次的“困难户”,总得给出路吧,不让人出仕为官总得给一个理由和说法吧!所以,这就是看似荒诞的“大挑”的面试方法这个游戏规则背后的意义与逻辑之所在。”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时拾史事】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点击图片阅读文章

宋美龄的晚年生活(大结局)最后的解脱

英雄的B面:官府和百姓眼中的梁山好汉

三家分晋 | 左传拾趣最终篇

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