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作品多半悲苦 | 张照堂
张照堂1943年出生于台北县板桥镇,是台湾近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对推动台湾摄影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他的摄影是以表面纪实主义风格呈现,实则是表现超现实主义的内心感觉。
张照堂的作品具有上世纪60年代初期最显著和最具代表性的摄影风格,冷冽疏离、沉重阴郁,给人以压迫性的巨大视觉张力。他的作品让人想起西方摄影史上的Andre Kertesz,Robert Frank和W.Eugene Smith等天才型人物。他们皆在创作之初,在影像掌握上即已具备了相当的成熟度。
他拍摄了很多颠覆性的影像——那些失焦模糊的儿童的脸,那如鬼魅般冒出镜头前、立于稻田之中或裸身之上、浮现于布幔后、闭锁于塑料袋内的怪异头脸,是出现在板桥的浮洲里、村道上、废墟前,背景甚至是清晰的稻田与观音山时,那些代表着家乡的景色,与当时社会的抑闷氛围,就让这些无头、糊脸、阴影与鬼魅,有了更让人沉思的压迫性与窒息感。这些鬼魅,是映照并宣泄着青年张照堂之抑闷不安的艺术精灵,也可以是台湾社会在那个时代里,身体和欲望没有出口、灵魂和思想无路可逃的黑色共同印记。
何谓“摄影”?有人诠释的极好:“拍一张照片都是在世界上某处,找回一部分自己”。它是“曾经”,是“珍藏下来的一刻”,是“决定性的瞬间”,是“向永恒抢过来的几秒钟”,更是“永不再来”。而下面这段话更是传神:“每一个影像是一个瞬间,每一个瞬间就像一次呼吸,前一次呼吸不会比后面一次重要,是所有呼吸的连续造就我们的生命”。
张照堂曾说:摄影,要能体现光影、散发真情、独具见地、牵引想像 ....
对我来说,它是一段行脚的纹迹,一些腹语的表白
一场失忆的追逐,一帖自疗的解药 .......
但终极而言,摄影既要反映他者,更需超越自我
Max Ernst 谈到创作时说的一句话 :
"我像瞎子走路,一边走一边找到"
正是用三只眼睛工作的人
一个巴掌的提示
要尝试在游移中摸索向前,以时间换取空间
随时等候即兴与意外
或即或离,直觉地出击,并留白
就是这样,在摄影的路上
一边走一边迷失,一边找到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