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坛宗师 苏门弟子“百花齐放”
宋代著名的西园雅集,东坡兄弟及苏门六君子都曾参与。
电视剧《清平乐》里的欧阳修形象。
□ 夏钦
纵观北宋,先后有三大文人集团,分别是钱幕、欧门和苏门。有意思的是,这三大文人集团薪火相传了北宋文脉:钱幕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欧阳修,有了后来的欧门;欧门的杰出代表是苏东坡,有了后来我们熟知的苏门。
苏东坡是熠熠闪耀的文坛天才,也是最豪爽坦荡的赤诚之人。他诙谐幽默,极富人格魅力。都说文人相轻,但同时期的大多数才子却自觉地聚集到苏轼周围,甚至一些文学大咖成功地从粉丝摇身成为苏东坡的门徒。他们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和艺术成就,因为对苏东坡的推崇而汇聚在苏轼门下,和他赋诗作文,同呼吸共命运。
壹
“苏门六君子”
东坡的弟子兼朋友元祐元年(1086年),苏东坡主试馆职,黄庭坚、晁补之、张耒三人均参加了此次考试。因着这层关系,这三人与秦观都算是苏东坡的弟子,并称“苏门四学士”。“苏门四学士”之外,再加李廌、陈师道,并称“苏门六君子”。当然,历史上还有个不太为人知的“苏门后四学士”,他们是李格非、廖正一、李禧和董荣。别的按下不表,只简要谈一个人吧:李格非。李格非是何人?李清照的父亲也。因此,现在有的出版物玩“当李清照遇见苏东坡”这样的噱头,实在有点无聊。
苏东坡的门人中,最早从学于他的是晁补之。早在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晁补之已行拜师之礼,由此确立了两人的师生关系;黄庭坚与苏东坡书信往来保持多年,只是始终未得见面,后经苏东坡荐举,被朝廷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秦观才华很受苏东坡欣赏,是在徐州太守任上认识的,见苏东坡时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他把苏东坡比作“天上麒麟”,又向苏东坡说:“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张耒是苏东坡过陈州时在弟弟苏辙家认识的,苏轼盛赞其文,因而从游。
苏东坡从不高高在上,亦从不好为人师,而是与六君子一起谈笑风生。东坡从不要求弟子与其一致,亦从不规定他们应写什么不应写什么,反而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特色,自成一派。正是东坡开阔的眼界和心胸,才造就了当时文学的大境界。反观王安石,却要求普天下之下应试科举考试的考生,都要研学他编的统一教材《三经新义》,这是相较于他的政治冒险改革,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
黄庭坚以诗闻名,与苏东坡并称“苏黄”,苏诗气象万千,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黄诗则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秦观的诗词擅长抒情婉约一路,不免时时有小情绪小忧伤冒出来,但东坡仍赞之为“如美玉无瑕,又琢磨之功,殆未出其右者”;张耒的诗以平淡清新见长,尤擅长辞赋,东坡赞其“汪洋冲澹,有一唱三叹之声”;晁补之以文自雄,文风流畅俊迈,早在少年时便已得到苏东坡的赞赏;李廌文风豪迈刚健,颇有点东坡真传的味道;陈师道刻苦努力,散文可圈可点。可见,一千年前的苏东坡,早就把赏识教育、因材施教用得恰到好处,与弟子相处,他不是处处责难,而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弟子的闪光之处,让他们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贰
苏门的自由风气
促成北宋文学第二大高潮
“苏门六君子”与东坡的亲密程度因际遇等原因各不相同,这里,我们主要选年龄最长、官职最高、艺术成就最大的黄庭坚和与之关系最亲密、官职最低、遭遇打击最大的秦观及年龄最小、最另类的李廌三名弟子做重点追溯。
黄庭坚与苏东坡仅有九岁之差,为苏门年纪最长者,苏黄先是通信多年,后在京师相见,黄庭坚才正式行了弟子礼。苏黄之间亦师亦友。苏东坡曾说:“黄鲁直诗文,如蝤蛑、江珧柱(蟹贝类海鲜),格韵高绝,盘餐尽废;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而黄庭坚也坦言,在他看来,苏东坡“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在书法方面,“苏黄之争”也在继续。有次苏东坡对黄庭坚说:“你的书法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黄庭坚还了老师一句,“公之字虽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元祐以来,黄庭坚在诗坛的地位逐渐上升,但在执弟子之礼上从未改变。有一次,苏东坡学黄庭坚的风格作诗,并自注“效山谷体”(黄庭坚号山谷),黄见了十分惶恐,连忙赋诗表明愧不敢当: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直到晚年,黄庭坚还将苏东坡的画像悬挂在厅堂中央,每天清晨都整冠上香,态度十分恭敬。
东坡最为得意的弟子是秦观,对于秦氏,他期许最多,要求当然也最高,一度甚而至于苛刻。苏东坡最后见王安石时,希望通过王安石向朝廷举荐秦观。在苏东坡被贬黄州时,很多亲朋好友都不敢与之通信,秦观却毫不顾及这些。因此,秦观在“苏门四学士”中入仕最晚、官职最低,却是政敌攻击的主要目标,洛党甚至把秦观作为攻击苏门的突破口。秦观在滕州去世时,正遇赦免北归的东坡调转船头,原本想见秦最后一面以悼念,却早被秦的女婿先行一步运走了遗体。可以说,苏东坡北归除了其他各种因素诱发其病逝外,得意门生秦观被贬滕州先行离世,也造成了他的过度悲伤,加剧了他离世。
“苏门六君子”中,最让苏东坡操心的是李廌。按今天的说法,李廌是非典型三好学生,一方面天资聪慧,另一方面又周身毛病。其终身为布衣,六君子当中,最穷的也是李廌,是苏东坡最常接济的对象。元祐四年(1089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前,将朝廷赏赐的一匹马送与李廌,考虑到李廌家穷,一定会卖掉此马。他特意为李廌写了张公据,以此证明马的来源,方能脱手。元丰八年(1085年),苏东坡途经南都,有位朋友特意送来十匹绢、一百两丝作为安家之费。适逢李廌前来谒见,苏东坡便将朋友的馈赠全部转送给了他。现在保存下来的资料中,这五年多苏东坡人生第一次低谷时期,李廌写来的书信最多,达19封,其次是秦观,有7封。苏门的讨论总是一片开阔豁朗,苏轼常常拿自己的词作出来和学生比试,学生甚至可以随意改动他的作品。他们互相学习、彼此批评,相处十分融洽。
苏东坡开创了北宋词的豪放风格,他自己的词也是第一流的。但是苏门中最出名的词人秦观却是婉约派风格。有一次苏东坡问学生张耒和晁补之,他的词和秦观的词比起来怎么样呢?这两人的回答十分巧妙:“先生之词似诗,秦观之诗似词”。从这里可以看到,苏门中老师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可见,苏门内部的自由议论与自由批评之风,达到了坦诚无讳、畅所欲言的境界。正是苏门文学的这种自由风气,促成了北宋文学的第二大高潮。
叁
贬谪海南儋州
培育海南首个举人姜唐佐
从宋人吕祖谦编纂的《宋文鉴》选本的一组数据,可以看出苏东坡创新的人才教育观结出的丰硕成果:赋入选90篇,苏门占21篇;记90篇,苏门占25篇;序87篇,苏门占17篇;论70篇,苏门占22篇;启84篇,苏门占27篇;题跋46篇,苏门占21篇;祭文46篇,苏门占16篇。可见,在有宋一朝319年的文人散文创作精品中,苏门总体上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单项甚至接近一半,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成就。
至于贬谪海南儋州,培育出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举人姜唐佐,更是海南教育史上的一件美谈。姜唐佐是琼州人,闻苏东坡的大名和才华,不远数百里前来求学。从元符二年(1099年)闰九月到元符三年(1100年)3月,在儋州整整待了半年,接受苏东坡的耳提面命。面对聪慧好学的后生姜唐佐,东坡忍不住向弟弟苏辙写信夸奖,“苏轼贬儋耳,唐佐日从之游。轼尝称之黄门曰:不谓海南有此佳士。”姜唐佐告辞时,东坡送了他两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鼓励他说,等他科举考中后,再把诗的另一联补上。后来姜唐佐没有辜负先生的希望,成为海南第一个举人时,他最为尊敬的先生已经仙逝。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姜唐佐找到师叔苏辙时,苏辙含泪续写了哥哥对弟子承诺的诗篇:“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目长。”兄弟二人共同完成一首鼓励后学的诗,恐怕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例。东坡兄弟俩高洁的人格力量和学识力量,永远留在了海南教育史册上。
苏东坡之所以不遗余力发掘人才,推荐人才,一是受到当年恩师欧阳修等人的影响;二也是想为大宋朝的建设蓄积后备力量,使国家的文运得以延续。
苏东坡在师生关系上的传承和创新,实在值得今天的“师”与“生”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