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月是故乡圆
1: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敲下这几个字时,我的眼泪就抑制不住地落了下来。在六年前的国庆长假,父亲与世长辞后,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那种痛失至亲的疼痛,锥心刺骨,痛得让人窒息。而在父亲去世四年后,母亲也走了,距今也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了。
其实,在父亲走后,我就开始意识到,母亲总有一天,也会随父亲而去的。因为真切体会过失去父亲的疼痛,我开始加倍地对母亲好,尽量抽出时间去陪她,怕她老人家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地离开我了。可是,我做得远远不够,在母亲两年前去世时,我又对孝道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就是为人子女者,无论父母生前怎么孝顺,为父母做了多少事,都是不够不够的,总有那么多的遗憾,如影随形地,纠缠在没有父母陪伴的余生里。
人生于世,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不觉地犯下了自己不知道的错误。就像父母以为我们不会长大,在他们心里,一直为儿女没日没夜地操着心。而我们也是傻傻地以为父母亲不会老去,永远年轻。无论在外漂泊流浪多久,感觉累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他们就会张开温暖的怀抱,等着我们。一如既往地为我们做喜欢的食物,跟我们唠叨家里长短。可惜我们都错了,错得不可原谅。我们所追求的,所谓成功的脚步,根本赶不上父母亲老去的速度。
也许每个为人子女的我们,都曾在年少无知时,对着父母亲许下孝顺的承诺。说什么长大了,赚到钱,功成名就了,就给他们买什么,为他们做什么,比如带他们出远门,去向往已久的某个地方旅游等等。可是,我们曾经以为的来日方长,水到渠成,可以慢慢地从容尽孝,根本抵不过四季轮回,岁月来去匆匆的脚步。我们都忘了时间的无情,人生路上无处不在的意外,与不可预知的未来,还有脆弱得不堪一击的生命,都不是个人力量可以把握的。
当我们还在追求的路上拼搏时,父母亲已经随每个日出日落,渐渐地老去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头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白的?皱纹是什么时候爬满额头的?腰身是什么时候变弯的?视力是什么时候模糊的?一切的一切,随着生活的各种忙碌,都被我们在无意间忽略了。再回头看时,才知道错过太多了,可逝去的昨日,像那滚滚而去的流水,已经无法寻回了。我们拼尽全力,想要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给父母亲安逸舒适的生活,可却不知道他们,未必等得起了。
都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等,孝顺父母,行善积德,强身健体。首当其冲的就是孝顺父母了,为什么不能等,那是因为有可能真的等不起。这几年来,网络上有一句话,一热再热,这句话是:明天与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在天灾人祸,意外疾病面前,人类的力量往往是很渺小的。无能为力的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这种无助又无奈的感觉,是多么的折磨人。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看似简单平凡,理所当然的话,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里,很多时候,也是显得力不从心。年轻人创业,工作,养家,生活成本高,各种压力山大,往往是顾得了这,就顾不了那了,要想各方面都兼顾好,谈何容易。而在各种忙碌纠结中,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父母亲。因为他们是最爱我们的人,无论我们做得够不够好,他们都会一直在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与理解,包容着我们,只管默默地付出,从来不图回报。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家就成了虚设。梦里梦外,每每想起,我就泪流不止,内心充满愧疚,总觉得以前自己为父母亲做得太少了。父母亲离开后,放眼茫茫人海,渺渺尘世,再也没有最疼爱我的父母亲了。我才醒悟过来,失去,意味着什么。就像《唐山大地震》里的一句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世间也许有很多种爱,比如男女之爱,可这爱是等价的,爱的前提是彼此为对方付出。只有父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价的,也是不可估量的,无论孩子怎么叛逆,如何不孝敬父母,他们对孩子的爱,始终不会变。
中国文明上下五千年,二十四孝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父母高堂在上,可敬可孝的人,是幸福的。而失去了父母亲的孩子,注定是孤独无依的浮萍,飘零在无边无际的尘海里,随波逐流,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根。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无论到了什么年龄段,父母都是我们背后的一座大山,父母离开后,我们就真的无依无靠了。往后余生,无论是风是雨,都得自己面对与担当,除了无尽的思念之情,再也没有机会去弥补了,叫人如何释怀。
因此,敬请路过此文,父母亲还健在的朋友们,好好珍惜与享受,有父母亲相伴的分分秒秒吧。都说百善孝为先,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节假日有空时,常回家看看,好好陪他们说说话,聊聊天,别嫌弃他们的啰嗦与唠叨。当父母亲不在后,我们就会发现,世间所有的节日喧嚣,所有的盛世繁华,都真的与自己无关了。没有父母亲分享的成功与喜悦,没有父母亲在的所谓团圆,只会徒增伤悲,根本不值一提。
父母亲在世时,无论我们为他们做了多少,都是不够,不够的。空留的遗憾,徒然生悲,总会在往后余生里,时时刻刻搅疼我们的心。人到中年,还有父母亲可叫,还有父母亲在耳边唠叨,真是最大的福气。有父母亲在身边造麻烦,添小乱,那是因为他们还在,等他们都不在了,耳边唠叨声没了,清静了,心也就掏空了。
如果还有机会,请牵牵父母亲的手,陪他们散散步,为他们倒一杯温水,做一顿好吃的小点心,陪他们坐下来,耐心地听他们说说陈年旧事。如果还有机会,请好好尽孝,别让自己的人生,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2020年10月17日)
2:月是故乡圆
时光移步换景,光阴春秋交替,仿如弹指一瞬间,月到中秋年过半。四季的脚步,总是沿着固定的轨迹在行走,不过去问人间悲喜,也不眷念红尘风月。
——题记
秋夜,凉风渐起,无端惹来了一缕闲愁,愁人心中秋,感觉脑海里,视线之内都是一层层拨不开的浓雾。一年一度中秋至,月缺有时,月圆有约,月还是当年月,还照今人,可物是人非的无奈,就像是窗外,黑暗里深不见底的洞口,无论如何去努力,都没法再去填满了。
时光的流逝,不仅仅带走了我最美丽最纯真的梦,还带走了我的父母亲。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阴阳两隔,余生再也没法相见。一撮黄土的内外,是骨肉分离的锥心刺骨之痛,这种痛就像一根刺,无时无刻不在心里搅拌着,相伴余生。中秋夜,望月怕团圆的伤感,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与体会?父母在,家就在,父母离开了,感觉在哪都是漂泊,心无所依,就像大海里的浮萍,无根可靠,随风逐流。
想起小时候的中秋节,那时候虽然穷,物质匮乏,可快乐与幸福的感觉,是如此地饱满,欢笑声是如此地单纯,真实。在晚饭过后,父母亲会搬出四方的小木桌,摆上为数不多的月饼,水果,清茶,点燃香烛,一家人围坐在低矮的平房前,拜祭月亮。拜月亮是客家人传承已久的传统文化,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还在世世代代地繁衍着。
这种仪式,其实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赏月闲聊,把盏言欢,共度月圆之夜。现在想来,颇有古代诗人笔下举杯邀月的意境。只是,童年时的我,什么也不懂,只知道拜月亮时,可以吃到香甜的月饼以及平时吃不到的水果等等。因此,对中秋节是充满期待的,在农历的八月初,就开始掐着指头,数着日子了。当时的我,只怨时间走得太慢,成长的路太长。长大后,辗转红尘,沐尽了尘世风雨,饱尝了人间冷暖,我才想起月是故乡圆,只是,心,再也回不去了。
人生路漫漫,已行至半途,步入中年,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了。父母亲双双离世后,本来就多愁善感的一颗心,越来越麻木了,云舒云卷,花开花谢,在心里再也荡不起涟漪。也开始重新去思索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人间一趟,忙忙碌碌的一生,有什么是值得我们不遗余力地去追求的呢?人,本来就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最后,终究会成为青烟一缕,黄土一撮,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曾经,年少无知的我,也曾拼命地去努力,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来匹配父母亲的期望值,想要成为他们在邻居,亲戚面前炫耀的资本。可后来,我才明白父母亲想要的,不过是我能平安健康地度过一生。至今还记得,二十多年前生大儿子的时候,由于胎位不正,需要剖腹产。当时,剖腹产还不像现在那么普遍,农村地方更甚了,母亲更是连听也没有听过。当时,通讯也不方便,她与父亲赶到镇医院时,我已经做完手术,被送回病房了。
她泪流满脸,小心翼翼地掀开我的被子,病号服,望着腹部缝了足足十针的伤口,颤抖着声音说:“我的女儿啊,这该有多痛啊。”说完,就哽咽着,再也说不出第二句话来。憨厚,不擅言辞的父亲,则背过脸去,面对医院的墙壁,默默地流泪。我忍住疼痛,挤出一丝笑容,安慰她说:“妈,您别哭,打了麻药的,没有您想像那么痛,真的不是很痛。”
那会儿,我还不明白,这是骨肉相连感知的疼痛,是母女连心,深入骨髓的疼。就像两年前,母亲临终时,看着她的生命进入倒计时,我又没法留住她时,那种无能为力的疼,是痛彻心扉的,骨肉即将分离的窒息之疼。可生老病死,是每个凡夫俗子,都必须面对的,谁又能躲得开呢。
可我们都不知不觉地犯下了自己不知道的错误,就像父母以为我们不会长大一样,我们也是傻傻地以为父母亲不会老去,他们会一直在我们转身的地方,等着我们。无论离家有多远,感觉累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他们就会张开温暖的怀抱,迎接我们的归来。可惜我们都错了,错得不可原谅,我们所追求的,所谓成功的脚步,根本赶不上父母亲老去的速度。
母亲去世前半年,我报了烘焙班,学会了做蛋糕,当时,我心里美滋滋地想着,今年母亲生日时,我一定要亲手做个蛋糕,送给母亲独一无二的爱。结果,母亲并没有给我时间,她今生也没有等来女儿许诺的,亲手为她做的生日蛋糕。她在生日到来前的一个月,永远地离开我了。我的愿望成空,也成了我这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我曾经以为的来日方长,可以允许我,慢慢地从容尽孝,根本抵不过四季轮回,岁月来去匆匆的脚步。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看似简单平凡,理所当然的话,在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里,很多时候,也是显得力不从心。长大的孩子,就像长了翅膀,离巢的鸟儿,飞离了故乡,奔向未知的远方。而年老的父母亲,只能倚着门框,在日复一日中,盯着孩子们离开的方向,盼星星,盼月亮地盼着孩子们归巢,回家。
有娘在的家,才叫家,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而我,在父母亲先后离世后,才终于醒悟过来,没有父母亲在身边分享,世间所有的节日喧嚣,所有的盛世繁华,都真的与自己无关了。没有父母亲见证的成功与喜悦,没有父母在的所谓团圆,只会图增伤悲,根本不值一提。人到中年,有妈可叫,有妈在等你回家,那是多么地幸福,可是,我没有了。打下这句话时,母亲熟悉亲切的身影,又在脑海里浮现,泪水,瞬间溢满了眼眶。
无论在什么年龄段,只要父母在,我随时都可以做个,肆无忌惮地撒娇的孩子。父母亲给予的爱,是我的软肋,也是我的铠甲,每每想起,心都是柔软的。无论尘世间的风霜雨雪有多大,只要想起有这份沉甸甸的爱,在包围着自己,仿佛就有了无穷的力量去抗衡。父母亲就是我背后的一座大山,倦了累了时,随时可以投进那温暖的怀抱。可父母亲离开后,感觉就真的是无依无靠了。往后余生,无论是风是雨,都得自己去面对与担当,这种无助感,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看,转眼又是一年中秋节,天上圆月,不解人间风情,也不问尘世疾苦,年年依旧挂夜空。时光的河流,从不停歇,不知疲倦地,从春流到夏,从秋流到冬,月圆流到月缺,月缺流到月圆,流到中秋酒香处,万家灯火庆团圆时。让我把盏痛饮,斟满三杯酒,第一杯敬天上圆圆的月亮,第二杯敬我长眠地下的爹娘,第三杯,浇进愁肠,梦回童年的故乡……
(写于2021年9月9日)
3:悠悠艾草香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末,贫脊的农村,那时物质缺乏,生活还相当困难,早出晚归地侍弄田地,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因此,闲暇时,母亲就会带着我去摘蒲公英,荠菜,马齿苋,艾草等野菜,烙野菜饼,做野菜糕,供一家人换换口味,解解馋。
记忆中,摘得最多的,吃的做法也是最多的,就是艾草。艾草的嫩叶,可以炒鸡蛋,做艾糍,煎艾饼,梗茎与根可以用来煲老母鸡汤,也可以用来煲水洗头泡脚,可驱头风,坐月子的女人,犹为适用。现在养生馆的艾炙,就是用艾草为主要材料,加工而成的艾条,点燃,借助热气,驱散体内寒气的作用原理。《本草纲目》早有记载,艾草内服有食疗效果,可治风寒湿痛,有着清热行气的作用。外用,如肚子疼痛,可把艾草与生姜跺碎炒热,用纱布包起来,放在肚脐眼上,可有效缓解。也可煮水洗澡,可去痱子与湿疹,大人小孩都可以使用。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雨水充足,气候适宜,是艾草最旺盛的生长期,田头地间,乡村小路旁,随处可见葱茏翠绿的艾草,拥挤在一起。这段时期,我常常与母亲,或村里的小伙伴们出门去摘艾草。远远地,还没靠近艾草堆,就有一股浓浓的艾香味儿扑鼻而来。那是一种独特,很容易识别的香味,清新馥郁,沁入鼻孔,让人感觉心旷神怡。闻香知艾草,也为我们的寻找与采摘,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艾草味浓色泽深,摘艾草的手指头,不一会儿,就会染上了墨绿色,摘半天下来,必须用稻草一遍遍地擦洗,否则,很难弄干净。
摘回来的艾草多的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们做艾糍吃。她先把嫩叶摘下来,用井水泡着,老的枝梗就挂在竹杆上晒干备用,嫩叶则一遍遍地用井水,清洗干净,放进铁锅里加水煮熟煮软。再把煮过艾草的绿色水倒掉,用清水泡上半天,再捞起来,沥干水分,放在案板上用刀跺碎。然后,母亲就生火,把之前买回来的红糖块,加上水,放在锅里融化成糖水后,放进艾草末搅匀。一边倒进糯米粉,一边用锅铲搅拌。待到粉渣把水分全部吸收后,用大盘装起来,放点干粉,开始一遍遍地揉搓,直到揉成大大,圆圆,胖胖的浅绿色艾草面团。
此时,母亲会叫我们姐妹过来帮忙做艾糍,我负责把面团分开,搓成大小一样的小面饼,姐姐把小面饼擀薄。母亲则把姐姐擀好的小面饼,一个个包上之前炒熟压碎的花生芝麻馅,把开口处封好,捏圆,放进木制模具里,压平。然后,敲打模具,把压出花样的艾糍,倒出来,贴在早已洗干净,剪成圆形的芭蕉叶上。再一个个排列在竹条编成的蒸笼,放进锅里蒸,柴火土灶头,蒸上十来分钟后,就会闻到了浓浓的艾糍香。等到掀开锅盖时,艾糍的香味,随着滚烫的水蒸汽扑鼻而来,诱惑着我们的食欲。
等母亲端出来,稍微放凉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一边吹拂热气,一边剥开芭蕉叶,往嘴巴里送了。轻轻咬一口,表皮糯米粉的绵软糯甜,混合了艾草的清香,再加上花生芝麻馅炒熟后的醇香,真是非常好吃,吃得停不下来。糯米粉是自家种的糯米,用水磨碾成的,花生,芝麻也是自家地种出来的,能不好吃吗?其实,也不能怪我们嘴馋,心急,这艾糍也是要趁热才好吃。因为,艾糍的热气散去,放凉后,表皮就会干硬起来,没那种绵软的口感。要是放了一个晚上,隔天再吃,一定要重新蒸热才好吃。那会儿,农村家庭也没有冰箱,都是用竹篮子装着食物,挂在通风处保存。而艾糍有水分,是不耐放的食物,以广东初夏这样的闷热天气,第二天就得吃完,要不然就会变馊,没法再吃了。
如今,时过境迁了,以前农村遍地都是的艾草,现在也难得一见。有也是村民种植在菜园里的,野生的很少了。原因是农村年轻人外出谋发展,劳动力流失,很多田地都荒芜了,野草太多,艾草没有了生存空间,想吃艾草,只能自己种了。由于艾草是野菜,更是一味中药,大面积种植的农户,渐渐多了。而食品市场上,也有了很多艾糍出售,馅料的品种,也不再是限于传统单一的花生芝麻馅了,什么肉松馅,咸蛋黄馅的,也随着时代改变,发展的脚步,应运而生。想吃艾糍,也无需限于清明节前后,或必须自己动手做了。做食品生意的精明商家们,一年四季都批量生产艾糍,想吃随时可以买到解馋了。以前的艾糍,只是走进平常百姓家的小食品,现在的艾糍已经登上大雅之堂,酒店,茶楼,食肆都有供应。
可是,面对食品市场上,品种齐全的艾糍,我却没有了想吃的欲望。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念念不忘的,始终是母亲带着我们一起,亲手做出来的艾糍的味道。其实,与其说我怀念这种味道,不如说我怀念母亲带着我们,一起忙活的温馨时光。这段镌刻在心底深处的记忆,注定萦绕在余生的光阴里,历久弥新。甜着苦着痛着,都是必经的过程。失去母亲后,细数每个日子,她已经离开我一年三个月零八天了。在没有母亲的日子里,与母亲有关的所有细节,如影随形地在脑海浮现,一幕幕如电影的画面,反反复复地掠过眼前,不忍心去提起,却又无法忘记。
岁月更迭,春秋移步换景,林花谢了春红,花谢,还有再开之日,人去,再无归来之时。明年的明年,以后的以后,艾草依然香,艾糍依旧绵软,只是茫茫尘世间,再无我母亲了,母亲带着我们姐妹一起做艾糍的温馨画面,以后的以后,未来的未来,再也不会重现了……
(写于2020年6月30日)
作者简介
一泓夜雨:真实姓名:罗带娣。对文字抱着虔诚的态度,相信一支瘦笔,能写尽红尘清欢。
QQ号:1273853357
微信号:ae1273853357
注:2020年5月20日,我的个人公众号:萤窗小雨,更名为:笔尖天涯,谢谢一直以来,不离不弃的朋友们,期待未来,依然有你,陪着我,用笔尖,走天涯。
一
泓
夜
雨
散文回顾
时光未老,我们已散(散文)
想要优雅地老去,这事谈何容易呢(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