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十)
(紧接第九期)
准备南征
以前关东联盟起兵反董时,袁绍和曹操曾有过一段对话。袁绍问曹操:“如果反董不成功的话又该怎样生存发展呢?”曹操此时只是个行奋武将军,是联盟里最弱小的一支力量,只是想追随袁绍做些事情而已,还没有自己的长远打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就反问袁绍“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袁绍回答说:“我南面据守黄河,北面阻击燕、代的反对势力,兼并乌桓部落,再向黄河以南争夺天下,这样可以成功吗?”曹操没有正面回答袁绍的问题,而是含糊其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任用天下的优秀人才,以正道来统御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
起兵之初,袁绍为盟主,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政治优势,自然可以规划出一个具体的战略构想。曹操既无地盘,也无实力,哪里能按袁绍的要求说出“方面可据”的宏伟蓝图,只能虚应。
一直再说曹操就是袁绍的升级版,打败袁绍后,曹操就是将袁绍的战略规划挪为己用,占据冀州等于“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征服乌桓等于“兼戎狄之众”。现在要做的就是“南向以争天下”。
其实这时候有两个方向可以征讨,一个是南边的荆州;一个是西边的关中。曹操按照袁绍的战略规划,选择了南征荆州。这也是根据当时形势做出的判断。说完下面几件事后再来聊这个形势。
208年曹操收服北方乌桓后,紧锣密鼓地围绕政治、军事、行政等方面做了几件大事,为南征做准备。
第一件,军事大事。挖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就算曹操此前已经安排人在后方制造出了各种战船,但水军不光是有战船就行啊!战船之间的编队、配合,弓弩兵与长矛兵的协同作战,都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和熟练的。
为稳定关中形势,保证征讨荆州时关中、西北地区不要发生大的动乱,影响荆州战事,曹操在征荆州前,派议郎、司隶校尉参军事张既游说前将军马腾,让马腾入朝任职。
马腾原在凉州,与镇西将军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后来双方部队发生冲突,二人从兄弟变成了敌人。曹操派司隶校尉钟繇、凉州刺史韦端为二人调解,让马腾率军移住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
这次征召入朝,马腾最初答应,后来担心出现变故,又开始犹豫。张既想了一个办法,大张旗鼓地将马腾回朝的消息发文沿线各郡县,要求各地妥善接待,郡守要率领下属官员到所在地郊迎。
所谓郊迎,是到与本地交界的地区迎接,对方也要送到交界处,就像现在所说的无缝对接。马腾迫不得已,只好启程东进到许。曹操表马腾为卫尉,并把马腾的家属全部作为人质迁徙到邺城。马腾的部队由儿子偏将军马超统领
另派荡寇将军张辽率军进屯长社(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出发前夜,军中有人谋反,乘夜放火,全军慌乱。张辽命令左右:“不要乱动!这并不是军营全体谋反,一定是那几个谋反的人想以此造成混乱。没有谋反的人原地安坐!”张辽率领数十名亲兵紧守中军。没有多久军营内就安定下来,张辽抓住为首者杀掉。
虎威将军于禁屯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区),折冲将军乐进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共同护卫许县。这三位将军都是猛将,彼此不服,难以协调行动。曹操派司空主簿赵俨监督、劝谕这三人,才使他们逐渐和睦。
也许就是这个经历,曹操在南征荆州时,让赵俨任章陵太守,督护七军。
第二件,改革行政机构,废除汉三公,设立丞相、御史大夫。这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三公本人及其下属公府人员的重新安置,丞相府、御史大夫府的功能设置和人员配备,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事情。
曹操六月任丞相,以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县县令司马朗为主簿,弟弟司马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卢植的儿子)为法曹议令史。八月才以郗虑为御史大夫,也可以看出行政机构的改革在南征荆州时还没有完备。
设立丞相是曹操专权的重要一步。当时三公为大将军、司空、司徒。袁绍死,大将军位已无人。但司徒赵温仍然在位。赵温曾因反对李傕将献帝迁移到黄白城时差点被李傕杀害。赵温居公位(司空、司徒)十五年,一直跟随献帝,是献帝老臣。曹操对他心存猜疑戒备。
这年正月,赵温辟召曹操儿子曹丕为司徒掾,被曹操参劾,说他辟召大臣子弟为属下,是选举不公。这个理由让人啼笑皆非,三公辟召大臣子弟是常态,是上层人士保持良好关系的一种方式,是社会潜规则之一,没有人会追究这个问题和公平公正之间的关系,但如果非要追究的话,也确实存在不公的因素。
曹操此举有鸡蛋里挑骨头的嫌疑,是为废除三公设立丞相扫除障碍。赵温久为司徒,对献帝忠心耿耿,曹操此举一箭双雕,既废了司徒之职,又废了赵温其人。(赵温于当年去世)
第三件是政治清洗,以杀太中大夫孔融为代表。如果说曹操免赵温之职还有表面公允理由的话,杀孔融就有些莫须有了。
说实话,孔融确实是个让人讨厌的人,如果可以任性而为的话,换作我也想把他杀了。但孔融是朝廷大臣,总不能因为讨厌这个人的个性就率性而杀吧。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孔子后世子孙无数,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孔融。这主要得益于古代启蒙教育读本《三字经》中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再加上其他和孔融有关的成语典故,比如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孔宙到名士李膺家做客时留下的“小时了了”;与狂生祢衡交往留下的“忘年之交”;做北海相时见人坟前哭父没有哀戚之容就把其人杀掉的“哭坟不悴”;苏东坡模仿孔融想当然留下的“杀宥之三”;除了孔融让梨外最为人熟知的孔融子女留下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话。
孔融没有州牧郡守之才。做北海相时被黄巾军管亥包围,幸好有太史慈舍命突围找刘备解围。虽然孔融任北海相是受董卓陷害,因为北海的黄巾军势力最大,但其他州郡也有黄巾军骚乱,像刘岱、陶谦、公孙瓒、包括曹操都能够组织有效的防卫甚至主动进攻,而孔融没有这种能力。
后来刘备表孔融为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谭攻北海,自春至夏,孔融仅剩数百士兵在城内与袁谭部苦战。袁谭军已经攻入城内,孔融不去组织抵抗,居然还在桌前读书,谈笑自若。既无守城之能力,也没有怜悯士兵生命的仁慈,还假装临危不惧,实在是个虚伪荒诞的人。晚上城池陷落,再装就没命了,只好狼狈地往太行山以东逃窜。老婆孩子都被袁谭抓走。
献帝迁许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又升任少府。孔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建安七子之一。他也仗着自己的学识才华在朝堂上家宴中夸夸其谈,旁若无人。但其并无一以贯之的原则,只是因人而异地褒贬。
最著名的是对待太傅马日磾和荆州牧刘表的不同态度。马日磾出使关东被袁术扣留失节,呕血而亡。后来灵柩回朝,朝廷想加以礼葬,孔融却极力反对,导致朝廷取消了礼葬的打算。刘表郊祀天地,僭越规制,违背臣子之道,朝廷下诏斥责,孔融却要求朝廷隐瞒刘表的僭越行为。本应礼葬的他反对,本应斥责的他也反对,他的政治标准究竟是什么呢?
庇护刘表可能是因为刘表和袁绍的关系。孔融是杨赐的门生,袁绍与杨赐的儿子杨彪有过节,连带也不喜欢孔融,曾经要曹操杀掉杨彪和孔融。只是曹操没有做而已。讨论刘表事情时,袁绍正如日中天,孔融是不是想以此来缓和与袁绍的关系呢?不管这件事情是不是这样,孔融亲送大将军印绶给袁绍的事情则肯定是为了缓和和袁绍的关系。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孔融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依孔融的地位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偏偏孔融是个大嘴巴,喜欢议论朝政,褒贬人物,而贬抑的对象恰恰又是大权在握的曹操,这也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孔融之所以和曹操过不去有以下原因:一、为府主杨赐的儿子杨彪打抱不平。孔融是杨赐的故吏。杨彪是袁术的亲家,与袁绍、曹操都有过节,曹操曾经关押过杨彪,孔融去解救过。二、为朋友打抱不平。孔融因掩护著名党人张俭逃脱而一举成名,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一起成为名士。边让被曹操所杀,孔融心中不平。
于是孔融经常戏弄讽刺曹操。曹操取冀州,儿子曹丕娶袁熙妻甄氏。孔融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曹操翻半天书也没找到这个典故出自哪里,就问孔融,孔融回答说:“哦,我是照今天的事情想当然而已。”曹操北讨乌桓,孔融也嘲讽何不把从前那些不进贡、偷盗牛羊的族群也一起讨伐了。
孔融还反对曹操的一些经济社会政策。比如曹操考虑到粮食不足的问题,准备实施禁酒,孔融就多次反对。
其实这些都是一些小的摩擦,还不会带来性命之忧,要命的是孔融提出了一个应当遵照古时京师体制,京师方圆千里以内不得封建诸侯。这就触犯国家体制和权力分配的根本问题。千里之内不封建诸侯,由皇帝统治,曹操还怎么玩啊!这个提议极大地危及到曹操的统治。曹操想不杀他都不行了。
光禄勋郗虑揣摩曹操的心事,以蔑视国法为由奏免孔融。曹操还假意写信给二人和解,实则是挑拨二人关系。曹操又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控告孔融。
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好友太医令脂习,曾劝诫过孔融不要太过刚直。孔融死后,无人敢收尸。脂习前往哭吊。曹操大怒,收捕脂习。后来逢朝廷赦免才被释放出来。
孔融不是太过刚直,而是太过狂妄,与狂生祢衡结为忘年之交就说明两人臭味相投。在以孝立国的汉朝,孔融可以说出个体人与父母无关的话,认为父亲不是为了生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母亲怀孕,也只是寄放而已,此种不敬不孝的话就是放在今天也是惊世骇俗啊。
除了史书上记载的孔融对曹操大不敬的言行外,估计还有一些言行没有记录到,因为曹丕称帝后,大肆搜缴孔融的书信文章予以毁灭,说明孔融的言行远远不止这些。
郗虑因抢先奏报孔融之功晋升为御史大夫。
南征原因
上面说过,曹操此时有西征关中和南征荆州两个选择,曹操是基于形势判断做出南征选择的,那么,荆州的形势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以上几件大事都没有彻底做完,还要考虑到步骑兵才远征北方乌桓而回,需要休整,补充人员,修缮装备,调配粮草,这些都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完成的事情,曹操为何要如此匆匆而行呢?
有两个因素迫使曹操出征。一个是荆州的外部因素,一个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孙权。孙权打败黄祖后,并没有率军回吴,而是屯军于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主力沿柴桑至夏口(今湖北省武昌)、鄱阳湖以西驻扎。其用意不言自明,保持对荆州的压力,乘隙渡江北上蚕食荆州。
内部因素又分为两个:一个来自于刘备;一个来自于刘表。(以下内容在本号《没事找事聊诸葛》系列里详细聊过,可参阅,此文从略)
也许有人会问,刘备客居荆州七年,曹操一直不闻不问,为什么这时会想起刘备?这是因为此时的刘备已经不是彼时的刘备,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起了觊觎荆州之心。
刘备投奔刘表后,一直驻守新野,为刘表看护北大门,曾一度与袁术、吕布争盟淮隅的枭雄沦落为客将,为人看门数年,个中滋味,饱含酸辛,真就应了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有次刘备到襄阳刘表那里做客,起身入厕时发现大腿上又多了一圈赘肉,苍然流泪。回到坐位时刘表发现了,觉得很奇怪,就问刘备,刘备回答说:“我常年身体不离马鞍,腿上一点赘肉都没有。如今不再经常骑马,长出了赘肉。岁月如流水,我都快老了,却没有建立起任何功业,悲哀啊!”
刘备此时太过感伤,丧失了警惕,无意中说漏了嘴。身为客将,你要建立什么功业啊?刘表只是让你来看门的,不是要你来建立什么功业的。你这样说,本来就提防着你的刘表就更加不放心了。
难怪曹操北征乌桓后方空虚时,刘备劝刘表趁机出兵北上攻取许县,刘表死活不干。等到曹操回军了,刘表才假惺惺地对刘备说:“没有听你的话,失去了这次大好机会。”刘备心里有气,但也只能无奈地安慰刘表说:“如今天下分裂,每天都有战事发生,机会总会有的,如果今后能够抓住机会,那么这次失去机会也没有什么遗憾。”可惜没有机会了,曹操很快就会打上门来。
刘表失去了偷袭曹操的机会,刘备却迎来了重振雄风的机会。
建安十二年(207年),避乱荆州的颍川人徐庶前来投靠,向刘备推荐了隐居襄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约二十里)的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迎请诸葛亮。诸葛亮以“隆中对”为刘备指点迷津,使刘备如梦初醒豁然开朗,不再只是被动地做看门人,而是主动开始谋取荆州。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诸葛亮指使刘表长子刘琦轻松谋得江夏太守一职,刘备在没有任何外部压力的情况下,突然率部移防到离襄阳近在咫尺的樊城,与刘琦一道形成对襄阳南北夹击的态势。荆州局势悄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而刘表此时重病在身,卧床不起,面临着决定继承人的问题,会传给谁呢?
以前袁谭、袁尚兄弟相争时,刘表还写信去劝解,说得头头是道,没想到事情临到自己头上时,比袁绍还糊涂,非得要因爱立嗣,外放长子刘琦,想将位置传给小儿子刘琮。袁绍为了小儿子袁尚能继位,起码还把长子袁谭过继出去了,名正言顺地取消了袁谭的继位资格,刘表连这个样子都没做,硬生生地剥夺了刘琦的继承权。
统治荆州的刘表家族内部出现混乱,使荆州局势更加波诡云谲扑朔迷离。
任由形势发展的话,荆州有可能出现下列三种情况:
一、刘备、刘琦抢先下手,夺取荆州;
二、刘表去世,刘琮继位,刘备、刘琦以“清君侧”的名义反抗,荆州陷入内乱;
三、刘琦、刘琮兄弟相争时,孙权以地理之便趁虚而入,拿下荆州。
无论哪一种,都是曹操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第一种。在曹操眼里,天下英雄除了自己就是刘备,只要刘备有发展壮大的苗头,曹操一定会毫不犹豫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官渡之战前,曹操面临与袁绍的生死大战,发现刘备在徐州死灰复燃,就立即率兵攻打刘备,将刘备赶到荆州寄人篱下。现在北方没有什么威胁了,更不能让刘备得到荆州,并以此发展壮大。
因此,曹操在还没充分准备好时就匆匆南征,并把此次南征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南征荆州,东攻刘备。一定要记住这个战略目标,对后面的事态演变十分重要。如果曹操始终坚守这个战略目标,就不会有赤壁之败,历史的走向又会不同。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曹操违背了自己的战略目标,才导致赤壁之败,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那么,曹操是怎么南征的,结局如何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