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周流|古中医的圆运动史(中)

天地的大圆运动。《老子》的圆形之道,五千言中有大量阐述:“复归于无物”、“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有物混成……周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复归于婴儿。”《吕氏春秋·圜道篇》提出“圜道”概念,“圜道”就是循环的圆运动规律。《周易》可看成是阐述日月圆运动变易规律的专著。《素问·大元纪大论》中《太始天元册》对天象的变化描述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说明六气交替司天、司地,循环往复,相互胜复郁发,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具体说即主运主气的循环次序一般遵循着“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厥阴”的顺序进行转化。对于主圆运动,升降沉浮就是二十四节气的轮替往复。对于客圆运动,升降沉浮,升者,左间也;降者,右间也;沉者,司地也;浮者,司天也。这在《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篇中都有具体表述。而古中医的所有图形无不是圆运动形式。

《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运之始,如环无端……”,这是对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圆运动的天象而描述,同篇还提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前者指出由于地球公转而形成的季节变化,顺应着春、夏、长夏、秋、冬的顺序循环不止运动,后者则是指出了季节圆运动中还包含了五行生克的另一种变相圆运动,以原文解释即为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如此循环,可见大循环中还包含着小循环,这是《黄帝内经》在天象与自然界物候变化角度纲举目张的说明了天地人具有升降出入和的天人规律,这种天人运动规律表现为圆运动的齿轮规律,这种圆运动规律是天地人升降出入和的最表面化、最通俗化、最浅显的说法。《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圆运动的升降出入和是一切生命的运动形式,有了气机的升降出入和,才有了世界万物的生长壮老己、生长化收藏等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气机的升降出入和运动,那么便神机化灭。将这种动态的天人规律明确提出概念的是黄元御,而彭子益不过是承袭了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名之曰“圆运动”,实则五运六气的升降出入和。

张元素在《黄帝内经》药物气味理论的基础上来研究药性,明确指出药物有升降浮沉之性,他将药物分为风升生、热浮长、燥降收、寒沉藏、湿化成五类,每味药物以其性味之别各具升降浮沉,这是药物在五运六气“司岁备物”、“力化深浅”的升降出入背景下的圆运动体现。李东垣对升降学说的论述影响更为深远,东垣先生认为脾胃为人体升降的枢纽,他在《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中指出:“升己而降,降己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黄帝内经》中说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而东垣在《脾胃论·阴阳升降论》中说:“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此外,东垣先生还撰《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图说》《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等多篇医论来阐述脾胃升降学说之理,并且创制了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防风汤、升阳汤、升阳除湿汤等体现圆运动升降思想的方剂。

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是以五运六气体系理解中医理论的渊源的,他创立的“一气周流”学说,是关于古中医圆运动理论之最详细论述,其源于五运六气的升降出入,主要是源于五运六气理论中的主运主气的自然升降,也就是关于四时五行的正常季节交替,这里完全不考虑客运客气的影响因素,其实客气客运也有独特的圆运动规律。两套齿轮严密咬合运行,运气之间、主客之间、运气与九宫之间、中运与客气之间的生克胜复,通过局部不平衡的调整以达到整体平衡,胜复大小随郁发强弱而调节,这才是五运六气圆运动的真实状态。

“五运”是木火土金水,分别为丁壬木、戊癸火、甲己土、乙庚金、丙辛水。“六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之简称,分别为巳亥厥阴风木、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春夏秋冬的季节正常交替,则圆运动正常,如果季节不能正常交替,温热寒凉,不至而至,至而不至等等,就会产生温热不均、寒凉失序,就会疾病丛生,大气“运动不圆”而产生之偏气。木气不能升发则病“风”,火气不能下降则病“热”、病“暑”,土气不能运化则病“湿”,金气不能凉降则病“燥”,水气不能温藏则病“寒”。

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者的简称,分为主气客气两部分,主气时序为称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即所谓“六气圆运动”。正常情况下,六气主圆运动中,木升金降,水升火降,土气位于中部,而关于其周流次序,《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退行一步”为“右行一步”,“复行一步”为“复退行一步”,即“复右行一步”,因此六气运行规律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大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可见六气运动如环无端,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六气客圆运动岁地支变化而变化,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大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也呈现出圆运动规律。如六气圆运动失常,木气不能升发而木气偏见,则病风;火气不能下降,君火偏见则病热,相火偏见则病暑;土气不能运化,土气偏见,则病湿;金气不能凉降,金气偏见,则病燥;水气不能温藏,水气偏见,则病寒;六气圆运动平衡被打破而百病生。

黄元御论五行生成说:“(阴阳升降)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己,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己,积凉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又以阳气阴气的升降来解析四时五行,认为阳气半升则为春,阳气全升则为夏,故春温而夏热;阴气半降则为秋,阴气全降则为冬,故秋凉而冬寒。彭子益的阴阳五行论实则完全承袭黄元御的说法,再加上现代科学所理解的太阳热辐射理论,就出现了彭子益的圆运动说法,实则彭子益的圆运动指的就是太阳的公转与自转,而不是五运六气中的定量圆运动的常数与变数,这也是当时的西学东渐的思维逻辑。

正常的四时五行、五运六气圆运动乃是主运主气的春夏秋冬四时运行规律。初气之时,大气由寒转温,地下封藏之阳热动而上升,此为厥阴风木之气;二气之时,木气由地下升出地上,大气由温转热,此为少阴君火之气;三气之时,地面上盛满阳热,君火升极而降,成少阳相火,相火使阳热降入地下水中,以生斡旋天地气机升降的中气;四气之时,地面上阳热盛满,地下封藏的阳气尽数浮出地面,而气己成下降趋势,但尚未降入土下,成太阴湿土之气;五气之时,秋气收敛,气降入地下,为阳明燥金之气;六气之时,气进一步降入地下水中,封藏不泄,成为来年初气温而上升的基础,为太阳寒水之气。其中,少阳相火是阳气升极而降的转折,中气是气机升降的枢纽。

人体的小圆运动。此五运六气之主运主气的圆运动置于人身亦是同理,因此心为君主之官为少阴君火之气,肾为寒水乃太阳寒水之气,心肾交济,并非是心气与肾气之间的直上直下关系,而是关系到厥阴肝气的温升,少阳相火之气的下降,中气的斡旋,阳明燥金之气的收敛。心肾既济,名则二脏之气的互感,实乃人体五脏六腑感应天地五运六气升降出入和的气机气化运动(圆运动)的结果。《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言脾胃的升降圆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是言人体阴阳二气升降的圆运动。以及三十二条大脉的循环无端的圆运动经气周流,如“手之三阳,自手走头,主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主降;手之三阴,自胸走手,主降;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主升。”十二经脉共成一经络之气升降的圆运动。气血营卫同样与升降圆运动有关,血随气流,气御血行,一切都是天人的圆运动规律,以气化形式衍化着天人之间的大圆套小圆、主圆套客圆的齿轮式圆运动规律,整个天人系统就是一部极其精密的齿轮机器,这就是“神机气立”的圆运动。只不过黄元御一气周流、彭子益的圆运动,说的都是这部齿轮机器中的一个细节而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