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迷茫期”……
🔥书艺咀华●咀嚼书法艺术之英华!
当前,书法正处于一个“迷茫期”,而且这个迷茫期时间还不短,至于什么时候能走出去,谁也说不好。
书法进入清代,特别是中后期,随着金石考据的兴起,迎来了一次勃兴,涌现出一批光芒闪耀的大书法家,像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翁同龢、吴昌硕等等。这个时期的书法家,除了字好,更关键的是有坚实而明晰的书法艺术思想作支撑。比如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其实就是对那个时期的书法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他提出的理念,大体上反映了当时“书法家共同体”的共同追求。也就是说,他们很明确自己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书法艺术,他们在书法上没有“迷茫”。
邓石如隶书
民国书法,一定程度上是清中后期书法艺术的延续,像于右任、王福厂、弘一法师、沈尹默、邓散木、陆维钊、沙孟海、王蘧常、白蕉等等,他们要么守着碑的传统,要么想光大帖的艺术,总体上也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但时间再往后推移,书法群体就逐步进入了“迷茫期”,没有明晰的书法艺术思想作指导,看似各种面目“百花争艳”,但实际上没有一种能经得起检验,比如启体、毛体、任体行书、刘体隶书、田楷、张海草隶,以及欧阳中石、沈鹏、孙伯翔等人的碑帖、碑草结合,等等,有哪一家可与前人比肩?
以上作品书者分别为:张海、任政、启功、刘炳森
历观各朝各代的书法,凡是能够出现高峰的,一定都有坚实而明晰的书法艺术思想作为指导。比如,唐代重法,把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到宋代,书法似乎已经是“穷途末路”,技法上已经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了,可就在这时,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宋代书家提出了新理念,“宋尚意”横空出世,让书法“柳暗花明又一村”,再次推向高峰。到文艺贫瘠的元代,赵孟頫提出“复古”思想,照样使书法高峰再现。
以此对照今天的书坛,我们有什么样的书法艺术思想作为指导呢?在这一点上,书法家共同体基本上处于迷茫状态。书法新思想、新理念,仿佛都已被前人发挥尽了,就连最基本的“复古”之路也早已被赵孟頫走过了,而况,今人虽曰“复古”,却又不甘于“复古”,最终反而一无所获。倒是沃兴华、曾翔、王镛等人,试图探索建立一种别开生面的书法艺术思想体系,但现实中却充满争议,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行外人,很多不买账。艺术得不到社会认可,也是有缺憾的。至于王冬龄等希图以西方现代美学思想、赋予传统书法新内涵的书家群体,也存在同样问题,或许还更严重些。
以上作品书者分别为:沃兴华、曾翔、王镛、王冬龄
“迷茫期”需要不停地试验,不断地试错,所以也就最容易出问题。这跟人生是类似的,当一个人处于迷茫期时,就很容易犯错误,犹如无头苍蝇,四处乱撞,等到有一天看清前路、目标明确了,回头再看,才发现当时错失了太多的光阴和良机。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难以避开的阶段。我的经验是,人在迷茫期,应当尽可能地保持镇定,多做一些看似无用、实则是打基础的事情。
伟大的艺术,都不是单纯的技法,其背后无不蕴含着富于时代特色与时代深度的思想理念。没有思想,没有丰富的思想,就不可能产生高峰。「书艺咀华」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书法艺术思想”这一课题,并企图结合当代书法家们的实践和国家宏观指导思想,去回答这个时代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始终没能给出一个明晰的、有价值的方案。
我们曾提出“社会主义书法文艺理论”(或者“马克思主义书法文艺理论”),认为当今的马克思主义书法文艺观,是一种辩证的、唯物的文艺观,是一种发展的、实践的文艺观,是一种人民的、为人的文艺观。算是就这一课题给出了一套方案,但这种书法思想理念,具体到实践中去,还存在不少令人疑惑的问题,还有许多不明不白、稀里糊涂的地方等待“自圆其说”。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参阅这篇文章《马克思与中国书法……》,以及其中的阅读链接。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问题已经不是书法家群体关注的重点了,入展获奖、名声地位和润笔变现才是。
然而,我们对书法艺术新思想、新理念的探索,并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虽然尚不明确前路如何,但我们有自信走出那“迷茫期”。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此刻翻出这篇文章重读一篇,方更能直观体会鲁迅的伟大,“中国的脊梁”一直都在……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