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不通:“提壶揭盖”+“欲降之先升之” | 唱医雅言•粪闭门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大便不通:“提壶揭盖”+“欲降之先升之”
导 读
春节期间,“吃”是中国人的一大主题,朋友聚会、年夜饭、走亲戚,中国永远不缺少美食。我们在享受美食的时候也应该注意身体。饮食不当容易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大便不通极为常见。今天大家一起看看道医治疗大便不通用什么办法。
粪闭门
壹
粪闭证,有五般,
风闭气闭湿热寒,
小便赤,大便难,
承气皂角可通关。
承气汤,用大黄,
枳实厚朴皮硝芒,
加皂角,利大肠,
犹如洪水绕长江。
粪闭就是大便不通,有风闭、气闭、湿闭、热闭、寒闭五种,此处运用“甲”字头的大承气汤,又加入“洁净腑”的皂角,堪当一个“妙”字,是治阳明腑实热闭之良法也。
陈治生
贰
粪闭证,血气衰,
久病房劳肠无胎,
年老迈,枯涩哉,
润肠丸子把关开。
润肠丸,药不多,
杏仁麻仁防阿胶,
枳陈皮,蜂蜜和,
通肠利便起沉疴。
润肠开关汤为丹道医学秘验方,方由杏仁,火麻仁、阿胶、枳壳、陈皮、蜂蜜组成,是麻子仁丸去川朴、大黄、白芍加阿胶、陈皮而成。该方为老年便秘之特效方,麻子仁能入心经,心与小肠相表里,杏仁入肺经,肺与大肠相表里,枳壳陈皮理气,气行则便通,蜂蜜润肠,阿胶不单润肠,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
陈治生
叁
粪闭证,久不安,
气血两虚不通关,
时作热,时作寒,
润燥丸儿久吞痊。
润燥丸,利大肠,
麻仁杏仁生熟黄,
桃仁草,枳壳当,
炼蜜为丸服安康。
润燥丸出自《兰室秘藏》,方由当归、生地、熟地、升麻、生甘草、大黄、桃仁、麻仁、红花组成,能养血润肠。此方之大眼目在用“升麻”一味“提壶揭盖”、“欲降之先升之”。用“当归、熟地、生地”者,“欲夺之先予之”也。
陈治生
大承气汤
【方义】此排除肠胃中燥热、 燥屎、 宿食之重下剂。 系治里实、里热主方之一。
【主治】1. 阳明腑证, 发热, 不恶寒或反恶热, 谵语, 日晡潮热, 大便燥结, 或热结旁流, 舌苔干燥, 或黄, 或黑, 或有芒刺。
2. 阳极似阴之证, 即少阴三急下证, 如神昏不知人,身不热, 脉沉微有力, 但舌苔干燥有芒刺, 或自利清水, 色纯青之证。
3. 宿食证, 腹胀满疼痛, 恶食, 大便不利。
4. 奇恒痢疾, 即痢疾在上午四时至六时前后, 偶有神昏谵语、 喉塞咽干等证。
翰卿按: 此证如不急治, 下午三时后即会死亡。 详陈修园 《 医学实在易》。
5. 额部汗出如蒸笼, 神志恍惚。
翰卿按: 此系曹颖甫验案, 详 《 经方实验录》。
6. 痉病: 角 弓 反 张, 胸 满 口 噤, 手 足 抽 搐, 脚 挛 急,卧不着席, 面赤身热, 齿有声, 腹部拒按, 苔黄燥, 脉弦劲而数。
以上六种疾病, 使用本方一般来说都必须具有腹部胀痛拒按, 脉沉而有力, 体质较健, 且兼有热证的表现。 但在一、 二、 六证中, 舌苔或黄或黑, 干燥而有芒刺是比较肯定的; 第三证, 腹中胀痛拒按、 大便不利最为突出, 但舌苔不一定会有芒刺, 因为此证热势不太重; 第四、 五证, 腹部不一定完全胀满拒按, 但脉象必沉而有力, 大便不利, 或有其他里热症状。
【药品】大黄二钱至一两 厚朴 二 至 三 钱 枳实 二 至 三 钱 芒硝 一 钱 半 至五钱
【加减法】
1. 兼头痛恶风寒, 发热无汗之表证者, 酌加荆芥、 防风、 柴胡、 葛根类药。 或先解表后攻里, 如先服麻黄汤, 后服本方 (参考防风通圣散、 大柴胡汤、 麻黄汤的使用法)。
2. 体衰, 气血不足者, 酌加人参、 当归类的药品 (参考黄龙汤的用法)。
3. 腹胀满甚者, 枳、 朴宜多用, 无则去之; 大便不甚燥, 或腹中无燥屎者, 不必用芒硝 (参考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用法)。
4. 兼瘀血证者, 酌加桃仁、 红花 (参考桃仁承气汤的用法)。
5. 兼胸中满痛有水饮者, 加甘遂、 葶苈子 (参考大陷胸汤、 丸的用法)。
6. 兼身 热 喜 冷, 口 苦, 神 昏 谵 语, 舌 黄 燥 者, 去 枳、朴, 加连翘、 薄荷、 栀子、 黄芩 (参考凉膈散的用法)。
7. 兼不敢食冷, 食之有不适者, 加干姜、 附子温下之(参考温脾汤的用法)。
【煎服法】
水三茶杯, 先煎枳、 朴, 继入大黄, 煎至多半茶杯时,去滓, 再入芒硝, 溶化后, 温服。 一服下利, 停止后服。 病证较轻者, 同煎之也可。
【用药大意】
枳实、 厚朴导滞消胀; 大黄、 芒硝通便软坚。 方以承气为名, 取其禀承胃腑下降之气, 推邪外出之义也。
【禁忌证】
1. 大便秘结, 兼有恶寒无汗之表证者, 忌之 (恐外邪内陷也)。
2. 大便秘结, 不敢服食冷性饮食者, 忌之 (此寒实证,宜温下也)。
3. 大便燥结, 因于年老、 久病、 产后、 津液不足, 或脉弱者, 忌之 (虚中夹实之证, 宜补泻兼用)。
4. 大便硬、 小便少者, 忌之。 (因阳明尚未全实, 服之大便溏泻也)。
翰卿按: 发热, 恶寒, 无汗, 寒热往来, 呕吐, 体弱,产后 (《 金匮要略》 有用者), 不敢食生冷 (心理上不敢不在此限), 小便不利, 大便初硬后溏, 或大便溏泻没有拒压,
胸满痛, 脉浮, 或洪大无伦者 (大虚有盛候)。 凡有任何一证, 都不可径用原方, 不得已的情况下, 必须按照加减法用之, 否则, 坏病踵生。
【服后处理】
1. 在热病危急期, 一剂转危为安者, 饮食调理即可。
2. 服后余热未尽者, 需养阴增液清热, 酌用元参、 生地、 麦冬、 茅根、 竹叶类药品; 需更下者, 要细致审核, 不可孟浪从事。
3. 积食类病, 或因肠胃虚寒, 或药量太过, 致服后下泻不止者, 酌用附子理中汤。 除虚寒大盛, 犯了阴盛和虚虚之戒外, 一般是无危险的。
4. 服后不泻, 要找原因。 如药量太轻, 可以加重, 但不要忘了吃下去的药还是有作用的。 如因气滞, 可少加些理气药。
5. 服后只下些或 红、 或 黄、 或 黑 的 粪 水, 仍 胸 膈 闷,腹拒压, 可用麦冬一两、 瓜蒌一枚、 生地二两滋阴通便。
摘自《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
学苑的小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