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研教科书:做“大客研”,成为地产公司的大脑

纵然地产公司纷纷化身投资银行,重视投资款的流动增值:他们见金主比见客户多,财务经验要比生活经验丰富,但房地产毕竟还是一场生意。
但凡生意,顾客才是源点不是?顾客不买单,哪里找回款呢。
所以地产公司纷纷重视客研,单列成为一级部门,在我们的高级产品经理群中,严控100人的数量,客研人占比50%以上。这是一股令人欣喜的地产新势力。
但是呢,和大部分客研人交流,发现他们还是“小客研”:重视客户画像,关注顾客喜欢什么,能出多少钱。客研的成果,变成对顾客的“大礼包”,这也要那也要,据说都是顾客喜欢的,搞得成本、设计的同学头很大。战略是花钱的艺术,有总金额的限制,什么都给,说明自己不晓得刀刃在哪里。
最后做设计和成本的同学毛了,自己做了取舍,也没法和客研商量。前不久写了一篇文章《客研想多了,设计才是大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么一个工作链之下,客研的工作就变成“橡皮图章”了:凡事都要经过一遍,但是怎么做自己说了不算。设计口的图纸费用高达500万,而决定图纸含金量的客研经费,也就30-50万。
不搞笑,这是因为,许多客研同学,做了“小客研”,而不是“大客研”。
什么是小客研呢,就是楼盘的雏形已成,往户型和公区里装什么内容,需要人做100份问卷,50份深访。得出顾客的喜好。成本、售价和面积段等大局已定了,身高体重脸型可能错位了,靠脸上画妆就能改变颜值么?
客研的行业地位还不算高,但必须得承认,不管客研部门工作做得好不好,客户对生意的价值,不容否认。如果按照客户的线索来开展客研工作,会发现客研能渗透到投资拿地、需求发现、空间设计、营销战略等全链条中,成为公司决策的大脑。
这就是实效的“大客研”工作模式,贯穿于整个开发生产链,分享如下。
1
拿地阶段的客研:
顾客即产值。
很少有客研介入拿地判断,目前承担这块工作的,多是市场部门。
市场部门会收集市场内楼盘的成交数据,得出产品类别、价格和套数,然后设计部门根据土地指标做强排。按照强排的业态计算产值,从而交给公司决策,选择哪种货品搭配。
公司多数会挑选产值最大的方案。最著名的就是“高低配“了,但是,后期经常出现尴尬:当均价不低时,要么高层卖不动,要么低层卖不动,总有一批滞销。
极少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高低配做的是“形态产值“测算,预设了高层、洋房、别墅的不同业态,是不同售价,别墅单价比洋房高,洋房比高层高,这道理没错。但上市之后,他们的操盘人才悔之晚矣说:
本以为高低配更贵,但想不到这里没有别墅客户。
因为客研部门没有参加这阶段的工作,而市场部门只能给出套型、单价和总价的数据,而不知道这些数据背后的顾客是谁。
这个阶段的客研,实效将之称为“穿透性分析“:任何片区都有很多种阶层,他们需要的生活方式不一样,同样,出价能力也不同。北京和上海不同,深圳和佛山不同,城南和城北不同。
楼盘选择不同的社会阶层,就是选择了不同的产值,我们将其称为“顾客产值“。
顾客产值测算的示意
这需要很多的社会学知识,因为每个城市(区域)都是独立的社会组织,有自己的资源和短板,落地变成地图上的建成区和常住人口,产生上中下阶层,成为楼盘的顾客池。北京和上海不同,深圳和佛山不同,城南和城北不同。
不同城市能级的阶层差异
穿透性分析结束,对区域里的顾客就有深入认识了,比如我们能得出“7个成华区“的概念,每1个成华区都是1种阶层的乐土,真实的成华区是7种城市阶层的重叠。选择任何一种,产值、产品和流速,都不一样。
顾客决定产值,而不是“形态决定产值“。
2
需求分析阶段的客研:
顾客即角色。
分析顾客需求,是“小客研“的重点发力点。但是,大客研思维下,对客户需求的分析,也完全不一样。
小客研主要是分析顾客的出价能力、面积、喜好。特别喜欢提问给顾客,然后收集到顾客的意见,来指导设计。
这貌似科学的做法,其实一点也不科学。因为,顾客不知道自己是哪种顾客。比如,一个家庭男人的身份,有至少4种:丈夫、爸爸、家长、儿子。当你提问是否要让父母来住,他当然是同意的,因为他是儿子,但是,他还有丈夫的身份,妻子可能是不满意的。
只有深入到顾客家庭结构和角色,才能找到真实的需求,所以,我们的客研问卷也完全不同,我们采用的是“社会网络矩阵“分析法,找到家庭里的强关系。具体的就太技术了,可能要单独写几篇文章,略去不表。
通过社会网络矩阵分析的强关系,一个家庭,可能有若干种强关系的方向,每种强关系之下,顾客的角色都是不一样的,出价的预期也不同。
比如,我们对50岁以上的人分析,会发现有4种角色:
1)父母:期待孩子毕业回家,全家住一起,再生孙子当爷爷,全家其乐融融。这种角色之下,他们会选择三代四房的房子,这也是碧桂园对他们的典型定义。
2)病人:50多岁了肯定有些身体问题,配置医疗养老设施,去打动他们。比如泰康的地产,提前20年给他们卖床位。
3)闲人:没事干了养老养花和玩耍。比如小镇、文旅产业,多做社群。
4)逍遥派:一半时间参与社会,一半时间享受人生。这种楼盘,我们设计过,但还没上市。
所以研究客户,主要是确定顾客的角色。同一个客户,他有很多种角色,激发哪一种会让其产生体验和购买欲,其出价和对空间的要求,都不一样。
不明确顾客的角色,随便你怎么分析他,得到的答案都是模糊的。
3
建筑设计阶段的客研
顾客即产品。
建筑端口做得比客户端口好,他们在积极学习顾客思维,对“关系场”的文章和课,参与得最积极。我甚至看到过,直接下载观念研究院文章做提案,最后设计中标的方案。
建筑端口在意顾客,大概是他们最能明白:总建面下,空间怎么切分都是容易的,比如面宽、房间数等,但符合顾客需要的,才是最佳的。
所以这个阶段也是需要客研积极参与的,怎么参与呢?实效将户型和规划,称之为“关系场”,更通俗的表达,你可以将空间当作“家庭政治”
家庭里的强关系,即家庭里处于强势的角色,占用更多面积。比如爸爸强势,那么多半社会地位高,有书房、接待型客厅和餐厅;妈妈处于强势地位,厨房衣帽和储藏间比例就很大;孩子处于强势地位,客厅会变游乐场。
同样的面积,因为顾客的强关系不同,而户型的面积切分完全不一样,是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对,这就是关系场。
进一步推敲,同样的家庭关系,如果是120㎡,怎么切分;180㎡,又怎么切分?这就更加有趣了。面积大有面积大的苦恼,如果你对家庭关系了解不够,就只能以“留白”的方式去处理空间,如客厅摆3.6m长的沙发组,夫妻两聊天像人民大会堂会见外宾一样。面积小有小面积的技能,如我们经常用的“空间重叠”。
关系决定空间,空间影响关系
好的客研,能和建筑设计无缝配合。前者提供面积切分的逻辑,对我们来说,甚至可以直接提供户型图。
4
营销阶段的客研:
入戏即成交。
不要认为客研原来是营销下的二级部门,不能指导营销,更不能以为营销就懂客户,虽然他们面对顾客。
还有许多人,将营销拆分为“营”和“销”,前者谋篇布局,追求楼盘地位和话语权,后者落地夯实,以利益促进销售。解读得非常有道理,但是“营”和“销”,未必有“客”。
如果没有“客”,可能营销对楼盘的解读都有问题。一个楼盘,可能存在许多优点和缺点,诸如南北向、市中心、大间距,营销口经常把优缺点甩出去当利益点吸引顾客。你会被汽车厂商的“大排量、低油耗“等利益卖点方式打动么?不会。
真正决定楼盘价值的,是顾客角度的解读。假设某一个盘,可以卖给年轻人,也可以卖给养老客,还可以卖给投资者。你瞄准任何一种,楼盘的价值体系是完全不一样的,连样板间的布局,售楼部的动线,销售说辞的框架,都完全不同
等以后解密了,我发几个客户思维下的售楼部,每个停留点,都是精心设计,以让顾客对号入座的画面。而不像今天流行的售楼部,不管建筑怎么漂亮和网红,里面的功能和点位都一模一样,这是缺乏顾客思维的体现。
每个节点要展现的画面和顾客预期改变
同理,今天的“销售说辞“也存在一样的问题,因为没有客户思维,所以基本上都是宣讲干瘪的价值点,而无法列举出顾客的场景:就好比卖劳斯莱斯的销售,给顾客讲12缸发动机,说4秒的百公里加速,以及手工座椅,这些性能,都不是顾客买劳斯莱斯的理由。
好的客研,会将楼盘的顾客、生活故事和产品功能,打包成体系的传递给营销,然后再开展推广和接待,效果绝对事半功倍。
许多楼盘,我们仅仅是调整了销售说辞和培训,加入了顾客思维,转化率就直线上升。
--
地产生意,始终需要围绕顾客。综上4个环节,客研的工作其实是贯穿于楼盘开发的始终。每个环节的客研主题也不同,我们将其归纳为:顾客即产值,顾客即角色,顾客即产品,入戏即成交。
这是“大客研”的工作框架,可以直接指导客研部门重新设计工作流程,从而迈入“产品经理“的殿堂。
--
如果对“大客研“有兴趣的同学比较多,我可以就这个主题做一次线上课程。当然秉承观念研究院只讲干货的原则,单人费用不低(大概率5999元/人)。如果有兴趣,可以加微信预报名:uw11111.
对于个人,可以改变职业生涯,对于项目,可以规避风险,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