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分享】 |“第三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学术讲座第一期——《天涯静处——丝绸之路上的战争纪功碑》

会议介绍

2020年10月18日,“第三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圆桌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承办,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华服志网站支持。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国内外敦煌服饰领域的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艺术魅力,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天涯静处——丝绸之路上的战争纪功碑》 

朱玉麒 教授

讲座嘉宾简介:

朱玉麒,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学会地方志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文献史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西域文史》主编。主要从事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清史与清代新疆问题、中外关系史研究。代表作有《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瀚海零缣——西域文献研究一集》等。

朱玉麒教授:

各位老师、同学,上午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这几年我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天涯静处——丝绸之路上的战争纪功碑》

一、战争纪功碑的渊源

战争纪功碑不是中国的发明。战争的胜利通过石刻的方式来庆祝并纪念,在世界不同的文明中都有方式各异的表现。这种表现方式,与人们对金石坚固品质的敬仰相关。期望不朽的功勋寄托于不朽的石刻而永远流传,使得铭功纪事的方式最早在摩崖等天然石质上出现。

比如法国巴黎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图1),就是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用来纪功的一种方式,如今在埃及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在法国等地还可以见到。再比如说在波斯帝国的帝王谷,也是通过石刻用象形的方式来表达君权神授的纪功(图2)。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波斯波利斯的浮雕,用图像学的方法来解读,那也是一种战争纪功碑方式:伊朗高原位于世界闻名的十字路口,西边是非洲沙漠,出现的只有单峰驼,双峰驼应该是来自中亚,所以波斯波利斯帝国的浮雕通过双峰驼的形象表现出万国来朝的景象,这就是一种纪功碑(图3)。

▲图1 法国巴黎协和广场的埃及方尖碑

▲图2 波斯帝国国王谷的石刻

▲图3 波斯波利斯遗址的浮雕

这种纪功碑的方式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的石刻表现方式偏好文字的表述,并逐渐形成固定形制的碑石,这便是古代石刻功能分类中最早出现的类别——纪功碑。纪功碑原来并不完全是记录战争,各种事件,只要是有所功德,就必然会有记载。现在我们能够发现到的最早的纪功碑形式就是石鼓(图4),据考证是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巡守的纪功刻石。这种纪功方式,后来被继承下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东南巡视,在泰山等地都留下了纪功碑的刻石,如会稽、泰山、峄山刻石等,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详细的记录(图5)。

▲图4 石鼓 故宫博物院藏

▲图5 峄山刻石  宋摹秦篆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二、汉代丝路战争纪功碑

最早立功边塞的战争纪功碑,是东汉窦宪抗击匈奴而“勒铭燕然”。在《后汉书》上面有详细的记载:“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夏六月,车骑将军窦宪出鸡鹿塞,度辽将军邓鸿出稒阳塞,南单于出满夷谷,与北匈奴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窦宪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北单于遣弟右温禺鞮王奉奏贡献。”(《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为了驱逐一直对于中原王朝有很大不利的匈奴,从西汉到东汉,发动过无数次的战争。最后在公元89年,窦宪出兵鸡鹿塞,在稽落山打败了匈奴,使匈奴西遁,窦宪则在燕然山刻石纪功。

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役。所以在史书记载上,公元89年以后的第三年,公元91年,大量的北匈奴西遁。遁到什么地方去呢?世界历史记载说,匈奴人最后来到了欧洲的喀尔巴阡山脉,在今天的匈牙利,就是大批的北匈奴被窦宪击败以后西遁的地方。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对于我们今天主题里的“敦煌”来说,一个灾难性的影响是:公元一世纪的匈奴人到了喀尔巴阡山脉以后,在20世纪初期唤醒了一个叫斯坦因的匈牙利人,他来寻根,他寻到了敦煌,并拿走了藏经洞大量的学术宝藏,成了敦煌学术的“伤心史”。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

燕然山的石刻,时间过去差不多快2000年了,一直没有找到,因此后人还伪造了一个“燕然山铭”来凭吊这段历史。它的铭文是班固所撰,在《后汉书》中被保留下来,后人得以阅读(图6)。

▲图6 仿制的“勒铭燕然”铭文

燕然山,就是今天蒙古共和国西部的杭爱山,庞大的山体使“燕然山铭”刻石湮没近两千年,成为文学史的神话。

但是这个神话最近被打破了。2017年的时候,蒙古语卫视频道报导:“‘燕然山铭’摩崖石刻碑文解读有了重大的突破”。内蒙古大学的齐木德道尔吉教授带着他的团队跟蒙古国的成吉思汗大学合作,最后找到了刻着《燕然山铭》的摩崖山体,稍后在《光明日报》上也进行了整版报导(图7)。

将近两千年的沉寂之后,突然在蒙古国发现了汉文《燕然山铭》,这是很令人震惊的事情。北大的历史学家很快根据这个新发现出版了《发现燕然山铭》的书(图8)。燕然山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呢?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杭爱山与北京的直线距离是2200公里,发现“燕然山铭”的摩崖在这个距离稍近一点的地方。

▲图7 蒙古语卫视和光明日报对“燕然山铭”摩崖石刻发现报导

▲图8 《发现燕然山铭》 辛德勇著

▲图9 北京与杭爱山的直线距离示意图

在中国的西北,我们可以看到杭爱山在地图上的位置。沿着杭爱山往南走,可以陆续到达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图10)。当匈奴在燕然山被驱逐往西的时候,大量的部落就留在了西北的许多草原中,继续他们的游牧生活,同时跟中原王朝进行对抗。这时河西走廊最西边的敦煌郡就被推到了前沿阵地上,历史书的记载和石刻的发现共同体现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敦煌抗击匈奴。

▲图10 杭爱山与中国西北地区位置对照示意图

康熙年间,当康熙皇帝备战准噶尔的时候,曾经到达过新疆的哈密地区,于是在巴里坤发现了一块《裴岑碑》,又称《敦煌太守碑》(图11)。这块碑的内容经过了将近2000年后仍然非常完整:

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

太守雲中裴岑將郡兵

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

衆,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疢,

蠲四郡之害,邊竟艾安,振

威到此。立海祠以表萬世。

这是比较早年的拓片,很多人认为这个拓片可能是假的,新疆哪来的海呢?为什么会说:“立海祠以表萬世?”所以后来假碑反而把这个字改成了“德”,“立德祠以表萬世”。事实上,我们在西北呆过的人都知道,我们把西北的湖泊都称为“海子”,甚至把沙漠都叫“瀚海”,海在西北是不缺乏的,所以这块带着“海”字的碑才是真正的碑。在这块碑刻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元137年,当汉字从篆书变成隶书的时候,“敦煌”这两个字是这样写的(图12)。

《裴岑碑》的发现非常重要,从清代以来,碑学在书法界兴起,这块《裴岑碑》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不太容易看到,但是这块碑石的拓片却非常早、非常多地流传民间,有人就专门用它练习汉隶,觉得非常朴实。比如乾嘉年间的伊秉绶写的隶书,“敦煌”两个字他临写得非常大气(图13)。还有一位敦煌学的泰斗人物、当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也都练过《裴岑碑》,所以这块碑跟书法界的联系一直很大,在历史学界的关注不是特别多,但是现在看来,它的历史学意义也非常重要。

▲图11 《裴岑碑》拓片

▲图12 《裴岑碑》拓片中的“敦煌”二字

▲图13 伊秉绶《裴岑碑》临写

《敦煌太守碑》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现象,1957年的时候,我们在巴里坤还发现了比《敦煌太守碑》更早的一块碑,叫《任尚碑》(图14),是目前所见汉代西域最早的纪功碑,东汉永元五年(公元93年)碑,距离燕然勒石仅四年,比《敦煌太守碑》早了44年,但是1957年我们才发现,等到我们发现它的时候,因为又晚了很多时间,所以剩下的就这么几个字:

惟漢永元五年……

平任尚……

……

……海

至……道□臨物

但非常重要。我们从小学开始学习记叙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这个碑都有体现。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告诉我们,如果历史书里有记载,同时碑刻上出现,互为证据,就非常重要。

▲图14 《任尚碑》

▲图15 任尚碑的发现位置示意图

在《后汉书》中,任尚的名字出现在永元三年以来历次重要的汉匈事件中:

(永元三年)复遣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将兵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北单于逃走,不知所在。(《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

(永元)四年,遣耿夔即授玺绶,赐玉剑四具,羽盖一驷;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如南单于故事。(《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

(永元)五年,于除鞬自畔还北,帝遣将兵长史王辅以千余骑与任尚共追诱将还斩之,破灭其众。(《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

在窦宪的心腹中就有任尚:

宪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为爪牙,邓迭、郭璜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后汉书》卷二三《窦宪传》)

东汉著名的西域都护班超曾经投笔从戎,在他快70岁的时候,给皇帝打报告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皇帝批准后,班超的接班人就是任尚。任尚很会打仗,但他不会经营管理。《后汉书》的《班梁列传》中专门有一段写任尚:

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

不管这个人在历史功绩上怎么样,但是这块碑留下来了。任尚是窦宪的爪牙,所以他学习窦宪的方式,哪怕一个很小的战争,他都会立一个纪功碑,这种风尚传承下去,成为我们纪功碑的一个传统。

《任尚碑》在刻石纪功形式的发扬光大上作出了贡献,将燕然刻石纪功约定俗成为边塞战争胜利的必然程序。《裴岑碑》的出现,则证明了“燕然勒铭”之后,敦煌郡作为最接近西域的中原王朝地方机构,承担了与北匈奴正面抗衡的主力作用。河西四郡的建立确实也对保护中央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起到了巨大的军事作用。

清朝的许瀚说:“《裴岑碑》原拓本难得,西安碑林、济宁学宫均有摹刻本。”现在济宁学宫已经看不到摹刻本了,但是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室就有这块碑(图16),但这是摹刻本,真正的《裴岑碑》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图17),但很可惜只留下了上半截,在永和二年下面“敦煌”两个字丢了,幸亏有早年的拓片在,所以这个石刻跟敦煌的关系还是能够证明的。

▲图16 《裴岑碑》摹刻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图17 《裴岑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后来我们还发现过一块比《敦煌太守碑》晚三年的碑,叫《沙南侯碑》(图18),发现于天山南路上。碑上的三个字“焕彩沟”是清朝人写的,从《沙南侯碑》双钩本上面可以看出这块碑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有(图19),所以这块碑也可以被证明在那样的时刻出现,是跟汉匈战争有关系的,也许是敦煌派兵出去征战。因此关于汉代的汉匈战争纪功碑,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大概是以上所讲这四块。战争纪功碑的传统,就在汉文化里面被传承下来。

▲图18 《沙南侯碑》

▲图19 《沙南侯碑》双钩本

三、唐代丝路战争纪功碑

汉唐中间经过了五胡十六国等等的南北朝分裂时期,下一步针对丝绸之路的经营就到了南北统一的唐代贞观年间。贞观14年即公元640年平定高昌国,把这个地方建为和中原内陆一样的西州。从公元640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西征行动。那时候的纪功碑有《姜行本碑》和《侯君集碑》(图20)。高昌国的副总管姜行本,在巴里坤准备了许多松树做成了抛石机、撞门机去打开高昌城。在那里就立了一块俗称《姜行本碑》的纪功碑。碑文的第一句话是:“昔匈奴殄灭,窦将军勒燕山之功;闽越泯清,马伏波树铜柱之迹。”就是说在过去战争进行的时候,北方的战争是以窦宪勒铭燕然为标志,而南方是以马援树立铜柱为标志,所以今天北方的战争,要用纪功碑的方式来继承前人的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唐朝所有的丝绸之路上的战争都有碑留下来。例如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的《阿史那社尔纪功碑》,是平定龟兹国的纪功碑。

▲图20 《姜行本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到了龙朔元年(公元661年),葱岭(帕米尔)西边的一些国家也开始纷纷效忠唐王朝,《唐西域记圣德碑》就建立在今天的阿富汗北部,可是在阿富汗北部什么地方呢?还有待于我们去寻找它。另外,西突厥也成为了唐朝比较大的劲敌,有一次战争就在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碎叶城展开,碎叶城被设为了唐朝“安西四镇”最西北的一个重镇,在那里也建立了纪功碑,就是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俭《碎叶纪功碑》。开元三年(公元715年),费尔干纳与吐蕃联手,龟兹镇将军张孝嵩被派去跟费尔干纳进行战征,建立了《拔汗那纪功碑》,费尔干纳在唐朝叫拔汗那。这些碑都在历史书上有所记载。

另外,《姜行本碑》还不止一处,在《沙南侯碑》上除了看到汉代的记载,也发现了“貞觀十四年六月……唐姜行本”的字样,所以《姜行本碑》在哈密出现了两块。

《侯君集碑》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但是据《旧唐书·侯君集传》记载:“高昌王麹文泰时遏绝西域商贾,太宗以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讨之。……君集分兵略地,遂平其国,俘智盛及其将吏,刻石纪功而还。”《侯君集碑》是在高昌国出现,因此在高昌国的某一个地方可能还埋着这块碑。

《阿史那社尔纪功碑》在《旧唐书·龟兹传》中有记载:“太宗遣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率五将军,又发铁勒十三部兵十余万骑,以伐龟兹。……前后破其大城五所,虏男女数万口。社尔因立其王之弟叶护为王,勒石纪功而旋。”

《唐西域记圣德碑》在《通典·边防》中有记载:“吐火罗,一名土壑宜,后魏时吐呼罗国也,隋时通焉。都葱岭西五百里,在乌浒河南,即妫水也。……大唐初,属西突厥。高宗永徽初,遣使献大鸟,……夷俗谓为驼鸟。龙朔元年,吐火罗置州县使王名远进《西域图记》,并请于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十六国分置都督府及州八十、县一百、军府百二十六,仍于吐火罗国立碑,以纪圣德。帝从之。”

裴行俭《碎叶纪功碑》在张说《裴行俭碑》中有记载:“公讳行俭,字守约,河东闻喜人也。……仪凤二年,十姓可汗匐延都支及李遮匐潜构犬戎,俶扰西域。……高宗善其计,诏公以名册送波斯,兼安抚大食。……裹粮十日,执都支于帐前;破竹一呼,钳遮匐麾下。华戎相庆,立碑碎叶。”在《唐书·裴行俭传》中也有记载,“将吏已下立碑于碎叶城以纪其功”、“将吏为刻石碎叶城以纪功”。但是我们今天都没有找到这些纪功碑,当然,一些作为旁证的汉文碑刻还陆续有所发现。

唐代丝路纪功碑勒石出现的地点首先出现在库舍图岭(伊州),然后是高昌国(西州),接着是龟兹(安西大都护府),更远的地方在吐火罗斯坦(阿富汗东北部),西北到达碎叶城(吉爾吉斯斯坦阿克·贝西姆遗址),最后一个是开元三年的《拔汗那纪功碑》,在拔汗那(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在唐朝,这些地点都属于安西四镇的范围(图21)。举一个旁证例子,我们在碎叶找到了一块碎叶镇守使杜怀宝的记载石刻(图22),能够证明碎叶确实是有汉文化的痕迹留下来。今天可以看到碎叶城的建制确实都是唐朝,因为是四方城,而不是来自于希腊、罗马的圆形城墙。1992年,在碎叶还发现了另一块碑,上面是汉字,陕西师范大学周伟洲教授做过考证。从上面说到的“前庭”“后庭”等名词来看,这就是一块碎叶纪功碑的残件,但很可惜,虽然有那么多字,没有时间、人物。汉唐西域纪功碑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了在汉和唐的时候有不同的战争动向。

▲图21 唐代丝路纪功碑勒石地点示意图

▲图22 “杜怀宝”造像基座

四、汉唐西域纪功碑与战争形势

汉代西域的争夺战主要发生在中原汉王朝联合天山南部的绿洲国家与天山北部的匈奴游牧部落之间,这一时期及其以后西域的战争形势,表现为汉王朝以敦煌为大本营与盘踞在蒲类海一带的北匈奴之间的交锋。因此,汉代西域纪功碑必然大量地出现在东部天山沿线,并且更多以库舍图岭为南北主要通道的天山地区。

唐代对西域的经营一开始就获得了对伊州的控制权,并且逐渐向西推进,在同时取得对东部天山南北路(以西州、庭州为中心)的控制权、形成伊西庭的三角稳定区后,再度向西挺进,与西突厥和吐蕃、大食势力展开争夺。因此,唐代西域纪功碑必然随着唐王朝的西进而形成以伊州为中心的涟漪向西辐射,遍布在西域大地取得节节胜利的任何一个地点,一直到葱岭以西(图23)。

▲图23 汉唐西域纪功碑发现地点示意图

五、影响与发展——清代丝路纪功碑的新动向

清代以后重新开始进行西北经营的时候,纪功碑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焕彩沟”碑的这三个字原是“棺材沟”,岳钟琪将军路过这里,觉得“棺材沟”不吉利,又看沟内有斑斓夺目的众多鹅卵石,于是下令改为“焕彩沟”,乾隆十年平定准噶尔过程中,清朝的笔帖式就把“焕彩沟”三个字刻在了前述写着汉代和唐代纪功文字的大石头上。

“焕彩沟”不是真正的纪功碑,真正的纪功碑是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平定回部勒铭伊西库尔淖尔碑》。《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现在伊犁昭苏县的格登山上,这里是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边界(图24)。碑的正面有满文和汉文,背面是蒙文和藏文,这一点比汉唐纪功碑有一个进步,就是我们要照顾多民族的阅读。《平定回部勒铭伊西库尔淖尔碑》在今天帕米尔高原的伊西库尔淖尔湖(叶什库勒湖)(图25),今天已经属于塔吉克斯坦。我到了湖泊边上,拿着苏联时期的考古书籍,但没有找到考古报告当时的碑座,后来在当地博物馆找到了《平定回部勒铭伊西库尔淖尔碑》的碑座(图26),证明在清代前期,我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整个帕米尔高原。根据记载:“大小和卓迫使他部族中的妇孺骑着骆驼和马投入湖中,以免落入敌手。”今天在这一带的柯尔克孜人中还流传着这个悲恸的传说,还常常有人听见湖边传来的人和动物的呼喊声,那是对死亡的恐惧。通过传说也确实可以反映当地发生过的事。

▲图24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

▲图25 伊西库尔淖尔湖(叶什库勒湖)

▲图26 《平定回部勒铭伊西库尔淖尔碑》碑座

清朝的纪功碑相较之前有一个变化,就是不在战争的前线首次立碑,第一块碑是在太庙立碑,我们以平定准噶尔的战争立碑来说明。平定准噶尔立碑过程首先是“勒石太学”,以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五月克定伊犁为标志,乾隆御笔《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图27),在六月的告祭典礼中立碑京师文庙。一场战争的胜利首先告知孔子,清代国子监为左庙右学,当一个学子要求学之前先要拜孔子,在这个过程中,纪功碑就会成为知识分子的耳濡目染。每一块碑都有一个亭子,可见清朝在孔庙的位置布置上面,对平定边疆的纪功碑非常重视。平定准噶尔立碑过程第二步是“勒石战地”,即在战争经行的地方和战争发生的地方立碑。傅恒等《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一二:(乾隆二十年五月壬辰),“以大兵平定伊犁捷奏。……其大兵所过地方,有应行勒石之处及伊犁地方,应建丰碑,并请御制碑铭,敬请镌石,以昭盛典。并开馆纂辑《平定准噶尔方略》,昭示奕禩。奏入,上从之。”所以《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是在战争结束以后第五年才在战争发生的地方立的碑。

▲图27 《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勒石太学”

如果纪功碑到此为止,这个题目也没什么可讲,现在我要讲的是在我研究纪功碑的时候,忽然发现一篇文章《读〈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中原文物》1993年3期),介绍河南镇平县的平定碑。这不是很奇怪吗?难道战争发生在这个地方吗?其实不是。当我继续沿着这个线索去捕捉的时候,才发现在全国当时大多数的地方文庙里面立过4块平定碑:《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所以建立纪功碑有第三步,就是在内陆许多的文庙立碑,来广而告之。

经过我们今天的调查,有很多地方比如像苏州的文庙、郑州的文庙,我们都发现了纪功碑。江苏有很多地方,比如说宜兴也有一块《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江苏溧阳、丹阳也有。

▲图28 纪功碑 苏州石刻博物馆藏

▲图29 郑州发现的纪功碑 郑州文庙藏

▲图30 苏州宜兴的纪功碑

▲图31 江苏溧阳纪功碑拓片

上海的宝山区(清代的宝山县)文庙是今天的陈化成纪念馆,也有纪功碑,但石刻全扔在了旁边,所有的文字都朝下面,用手把土挖掉,把相机伸进去拍照,可以看到“平定回部”的字样(图32)。

西安碑林有七块平定碑,其中第一块就是《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这些碑刻在西安碑林虽然很晚近,对于证明后来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很有意义的。

▲图32 上海宝山县纪功碑

在黄陵县也发现了纪功碑(图33),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魏迎春和郑炳林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叫《黄陵县发现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告成碑》。但是他们没有搞清楚这块碑是什么,因为这块碑只剩下半部分了,标题在上半部分,我们把下半部分内容拓下来,发现这就是《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

远到南方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文庙,西碑亭立《御制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东碑亭立《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

▲图33 黄陵县《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

我们通过网上资料、地方资料和实地调查,发现纪功碑已经在全国大概18个省区出现。魏源《圣武记》卷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记载:“古帝王武功,或命将,或亲征,惟以告于庙社,未有告先师者,在泮献馘,复古制,自我圣祖始。”立碑全国是地方官员的自发行为,但受到帝王的默许。其积极意义是形成了清代各地文庙重要的标志和格局,使新疆塞防成为读书人耳濡目染的日常关注。因此后来的科举考试也配合出西北塞防的题目。

纪功碑从告于庙社到告成太学,再到立碑全国,告成天下,使告于太庙的行为从帝王一家之私事变成了天下一统之共识。

以上是我对丝绸之路的战争纪功碑从汉唐到清代的一个概说。我给这个演讲起的的题目是《天涯静处——丝绸之路上的战争纪功碑》,正标题出处是唐朝的常建曾写过一首诗,其中写到:“天涯静处无征战,兵器销为白月光。”确实是通过千年以来无数的战争,我们才得到了和平融合的这个时刻,因此在回顾以往历史战争的硝烟之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十分珍惜这样一个天涯静处都和平美好的时光。

谢谢大家。

第三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专家发言文稿和现场视频将陆续整理推出,欢迎持续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