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因,重阳到底是什么节日?
在这一天
出游赏秋、登高远眺
观赏菊花、遍插茱萸
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早已成了约定俗成的节日活动
唐诗中吟咏这类风俗的诗句也有很多
今天就和光仔一起
穿越回千年之前的长安看看
千年前的诗人们
在这一天
在忙些什么呢?
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重阳时节,秋高气爽,登高环顾,心旷神怡,诗人们于是借景抒情,吟咏不绝。李白在58岁那年的重阳节,还登上了巫山,并写下了“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的诗句。
杜甫晚年疾病缠身,但重阳登高的兴致依旧,正如他在《九日五首·其一》诗中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唐代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重阳登高,饱览美好山川的情景跃然纸上。
刘禹锡的《九日登高》诗:“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诗人以登高为题,寄情于节俗活动。
边塞诗人岑参在戎马倥偬中,仍不忘重阳登高,他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写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而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举办菊花大会,曾吸引长安百姓倾城而出,前来赏菊赴会。
唐朝诗人们赏菊的名诗佳句,也俯拾皆是。
唐代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时,于重阳节与诗人张祜同登齐山赏菊,写下了《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菊赋诗的情趣不减。白居易的“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借物言志,抒发了诗人晚节欢快的情怀。
但同是重阳赏菊,诗人的心情不同,诗的情调也就不同。杜甫的《九日登梓州城》诗:“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这可能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首重阳节诗,诗人想作陶渊明而不可得,只得苟且人生,聊去忧愁。
插茱萸乃重阳节一大趣俗,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而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唐代诗人杜甫在天宝十二年重阳节这一天,插着茱萸,划着小舟拨动凋衰的残荷,饱赏曲江沿岸菊花的情趣,写下了“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的诗句。
至于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则倾吐了诗人寄居异地孤愁苦寂,怀乡思亲之情,更是千古绝唱,为世人所传诵。
饮菊花酒,是古人过重阳节以祈延年益寿的又一习俗,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吉祥酒、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
此习俗始于汉代,盛于唐宋以后,历代诗人皆有咏菊花酒的名篇传世。
“诗仙”李白高歌“携壶酌流霞,塞菊泛寒荣”;白居易邀请“更待菊黄佳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杜甫低吟“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卢照邻则感叹“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可谓情景交融,情趣盎然。
做重阳糕、吃重阳糕也是古代不少地方重阳节的风俗。其来历与重阳登高有关,平原地区无山可登,古人就变通了一下,以吃重阳糕替代登高,表示步步高升,正合古人“百事皆高”之说。
现代的重阳糕
在唐代,重阳食糕的习俗逐渐盛行,《唐六典》中有“九日麻葛糕”的记载。据《邵氏见闻录》中说:“刘梦得(注:唐代诗人刘禹锡)尝作重九诗,欲用糕字,思六经中无此字,辍而不为。后来,宋代诗人宋祁为此作诗取笑之:“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
岁月沧桑,但重阳食糕至今仍盛传不衰,正如民间歌谣所唱道:“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因女想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