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脏腑理论”之二十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3
内经名言:
脏腑理论之二十一
 四支者,诸阳之本也。《素问·阳明脉解》
  
【论述】

《素问·阳明脉解篇》说:“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张志聪注曰:“经言阴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四肢为诸阳之根本,这是古人从临床观察中得出的论点,因为阳气之盛衰最易从四肢的寒与温、有力与无力得到反映。阳气虚损,则首先表现为四肢不温,倦怠无力。亡阳虚脱者,又必见四肢厥冷,甚至肢冷过肘过膝。阳气充盛者,四肢温暖而有力,步履矫健。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实四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是根据四肢寒温情况来判断体内阳气多少,以确定疾病所处的阶段。如伤寒邪在三阳(太阳、阳明、少阳)阶段时,患者阳气尚盛,故有全身发热之症状。而寒邪入太阴阶段,阳气大衰,已不能全身发热,仅有手足轻微发热,故言:“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及至寒邪入少阴,全身阳衰,则不仅不能全身发热,连诸阳之本的四肢亦不见温热之象,如“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就是寒邪直入少阴之证。“手足寒”是其重要的审证要点,如果不是无热而又手足寒、脉沉,则可能是太阳病麻黄汤证。

临床上,对于一些四肢痿弱,疲倦乏力等症,根据“四肢者,诸阳之本”的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助阳之品,常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病案举例】  

现代名医祝谌予曾治一患者贾某某,女,12岁,学生。  

患者于1969年6月因右眼突然难以睁开,经某医院确诊为重症肌无力(眼型),用新斯的明治愈。1975年10月不慎外感,双眼睑先后发皱、下垂,以午后为重,并伴有复视。1975年6月中旬再度受风,眼珠活动受限,咀嚼无力,吞咽困难,甚或饮水发噎。虽服新斯的明等西药,效果不显,诸症渐次加重。1975年7月22日因发热伴呼吸困难,我院神经科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并发肌无力危象及肺部感染收住病房。经吸痰、给氧、抗感染等积极抢救,肌无力危象及肺部感染得以控制后,邀请中医会诊。

现症:精神委靡,面容憔悴,两眼睑下垂无力抬起,眼隙如缝,复视,气短憋气,语气低微,咀嚼无力,颈项酸软,全身近似软瘫,不能下地行走,两手小鱼际肌肉轻度萎缩。舌淡,脉沉细。

辨证立法:脾肾虚损,气血双亏,复感风邪,而致痿弱。治以补脾肾,益气血培其本,疏风活络顾其标,方宗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台党参9g,全当归9g,升麻6g,柴胡9g,生白术9g,广陈皮9g,清半夏9g,云茯苓12g,炙甘草3g,川断9g,桑寄生15g。每日一剂,水煎服。同时嘱患者每日用生黄芪30g煎汤冲洗眼胞。服药1月后再诊:患者仍感无力,多汗,四肢远端厥冷,舌淡,苔白腻,脉濡软。此乃表阳不固,营卫失调之象,暂拟温脾肾,固表阳,和营卫法治之。

处方:生黄芪15g,台党参15g,生白术12g,云茯苓15g,全当归9g,杭白芍15g,川芎9g,熟地12g,制附片9g,川桂枝9g,仙灵脾9g,巴戟天9g,节菖蒲9g,炒远志9g,鸡血藤30g。每日一剂。

住院期间患者病情日趋好转,身渐有力,可以随意下地活动,饮食正常,生活亦能自理。惟眼睑下垂、复视改善不太明显,遂于1975年12月下旬出院,后到中医科随诊治疗。

处方:生黄芪30g,川桂枝9g,赤白芍各15g,制附片6g,淡干姜6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全当归9g,大熟地15g,甘枸杞12g,黄精15g,千年健15g,功劳叶15g。每日一剂,水煎服,洗药同前。

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眼睑下垂、复视均有明显改善,自己能上百货大楼等处玩耍。原方加服疏风定痛丸,早晚各服1丸,以散风通络,攻补兼施。1976年7月,复视消失,眼睑上抬亦觉有力,基本恢复正常,西药新斯的明由出院时每日12片减至6片。乃停服疏风定痛丸,原汤药方改配丸药巩固疗效。

处方:生黄芪90g,云茯苓60g,生白术30g,升麻15g,建神曲60g,生山楂90g,千年健60g,金狗脊60g,功劳叶60g,川断30g,菟丝子30g,女贞子30g,甘枸杞60g,巴戟天30g。诸药研末,制成蜜丸,每丸重约9g,早晚各服1丸。

1978年3月随诊:患者证情稳定,略感面肌发紧,笑不自然,原方加地龙肉、乌梢蛇、钩藤、白蒺藜等祛风通络之品,制成蜜丸续服。新斯的明减至每日3片。1978年12月,西药全部停用,诸症皆瘥,患者体壮身健,肌肤丰满,复学后功课优秀,体力活动一如常人。

按语:此案为重症肌无力。属中医痿证范畴。开始遵“治痿独取阳明”,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予以补脾益气治疗,效不显。后在此基础上加用附片、桂枝、仙灵脾、巴戟天等温肾壮阳之品,效果大为改观,终至痊愈,由实践论证了“四肢者,诸阳之本”的理论。

(本文选自张恪 编著《内经名言三百句》学苑出版社出版.  2005.8)
医 道 传 承 丛 书
醫道傳承系列叢書
(繁體豎排誦讀本)
醫道傳承的正統經典,明醫成就的醫學教程。次第引導學生趣入傳統正宗中醫堂奧
第一輯:醫道門徑
《醫學三字經》  〔清〕陳修園著
《藥性賦·藥性歌括》〔金元〕張元素,李東垣著,〔明〕龔廷賢著
《瀕湖脈學》〔明〕李時珍著;
《長沙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金匱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時方歌括》〔清〕陳修園著;
《醫方集解》 〔清〕汪昂編著;
第二輯:醫道準繩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次注〔北宋〕林億等校正 孫兆重改誤
《黃帝內經靈樞》〔北宋〕史崧    音釋
《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西晉〕皇甫謐 撰集〔北宋〕林億等校正;
《難經·新難經集注》〔明〕內府 刊印〔北宋〕王惟一   集注 ;
《神農本草經》〔齊梁〕陶弘景編  尚志鈞輯校;
《傷寒論》〔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撰次〔北宋〕林億等校正;
《金匮要略》〔後漢〕張仲景述〔魏晉〕王叔和集〔北宋〕林億等詮次;
《脈 經》〔魏晉〕王叔和撰集 〔北宋〕林億等類次 ;
第三輯:醫道圓機
《溫熱論·濕熱論》
〔清〕葉天士〔清〕 薛雪 著
《溫熱經緯》〔清〕王士雄 著 ;
《溫病條辨》〔清〕吳鞠通著〔清〕汪瑟庵參訂;
第四輯:醫道溯源
《宋刊周易本義》〔南宋〕朱熹 撰;
《道德經》〔東周〕老聃  撰 〔西漢〕河上公注;
《五行大義》〔隋〕蕭 吉  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