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八“东便门(上)”|东便门|大运河|谷建华|东便门角楼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壬午秋、姚洽华书
咏东便门 [清]劳宗茂
红船白板绿烟丝,好句扬州杜牧之。
何事大通桥上望,风光一样动情思。
东便门-作用
在老北京城东垣内外城连接点有一不大的城门,叫东便门。它与内城角楼互为寄托。东便门外有水乡之称,大运河的北终点大通桥码头南北行人,货物进出城的通道,河流如带,垂柳梳扬。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结构
东便门城楼为单层单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顶,四面开过木方门,无窗;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一间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2.2米。
图为《京门九衢图》——参加京港洽谈会港商观看长卷图片
东便门-瓮城
瓮城为半圆形,东西宽27.5米,南北长15.5米,单层单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顶,南背面辟过木方门,东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两层,弱面每层四孔,东西面每层两孔;面阔三间宽九米,进深一间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门,外侧(北半侧)为拱券顶,内侧(南半侧)为过木方门;楼连城台通高10.5米。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东便门-角楼
北京城东南角楼为明、清两代北京内城东南转角处的箭楼,简称角楼。原北京有内外城之分,内城建筑较早,为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的。据明《英宗实录》:“(正统)四年四月丙午,修造京师门楼、城壕、桥闸完。城四隅立角楼。”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4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现存的东便门角楼建于突出城墙外缘的方形台座上,通高29米,四面开箭窗144个。角楼内立金柱20根,整座楼建筑面积为793平方米。加之相连的南城墙,总占地面积约3654平方米。民国以后,东南角楼已不再设防。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东便门角楼的西边,尚残存一段大约1公里长12米高的明代北京城墙遗迹。这段明城墙自东便门角楼直至崇文门十字路口的东侧,下部厚重的城墙与上部的起伏不定的曲线及布满墙头的杂草,营造出了沧桑、古朴的自然环境。由西向东依次建成的“老树明墙”、“残垣漫步”、“古楼新韵”、“雉堞铺翠”等景区,更加衬托出了城墙的沧桑感。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古迹 1-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大运河肇始于春秋吴王夫差之凿邗沟,至隋代完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唐宋时极为繁盛,元代截弯取直,形成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杭州、镇江、清江、扬州、台儿庄、临清、苏州、嘉兴、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济宁、德州、沧州18个市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东便门古迹 2-通州古城
通州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州城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始建于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最初称为“路县”,取水路、陆路交通方便之义。东汉光武帝时改称“潞县”。金朝建中都于北京后(1151年),于潞县置刺史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命名为“通州”。通州自此而得名,并延续至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古迹 3-燃灯佛舍利塔
古诗云“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佛舍利塔矗立在大运河的北端,是京门通州的标志性建筑。该塔建于辽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地震塔身倾圮,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此塔距潞河数百米,然其影垂映河中,故乾隆帝有“郡城塔景落波尖”诗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燃灯佛舍利塔原高48米,基围44米。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须弥座,双束腰,各面均嵌有精美砖雕,花纹非常精细,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塔身各角雕有佛像,共104尊,各具姿态。每椽悬风锋(铜铃)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通州燃灯塔是北京地区最高的密檐式塔。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燃灯佛舍利古塔有七绝
1、风钟繁多。全塔悬挂风钟两千余枚,每枚刻有捐献者的姓名,而且形制多样;
2、神像众多。全塔共镶嵌的砖雕灰塑身像有四百余尊,内涵丰富,形态各异;
3、塔刹顶端的铜镜大,重达五千克。铜镜为圆形弧面,凹弧面有子弹射击的擦痕(是八国联军对古塔的破坏);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4、第十三层正南面放置一块刻有七律诗的石碑。诗的内容为:巍巍宝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观,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
5、塔心柱长,砖砌的中心,原有一根巨大的锻铁塔心柱,长9.5米,保证了它的稳定性;
6、塔顶有榆树一株,生命力极强;
7、塔影能垂映在数百米的北运河中,是罕见的奇观异景。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东便门古迹 4-八里桥
八里桥又名“永通桥”。建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北走向,长30米,宽16米,桥两侧有33块护栏雕饰、33对石狮,刻工精美,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八里桥在建国路旁通惠河上,扼京东咽喉要道。因东距通州州治八里,又俗称“八里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作为三孔桥,其中孔高达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通惠河运粮船多为帆船,如建造普通形式拱桥势必阻碍漕船航行,将中孔建造得相当高耸,漕船即可直出直入,因此有“八里桥不落桅”之说。由于八里桥坡度极陡,机动车爬坡困难,桥两侧曾垫高处理。八里桥两侧桥头,各有标注为2.3米的限高杆,以及限重10吨的标识牌。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
八里桥与卢沟桥齐名,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所在地。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