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肺炎(温邪化火,火毒逼迫气管型高热)
中医起源于急救医学,自古因虫兽咬伤、跌仆损伤、金刃刀伤、食物中毒、难产婴夭等,渐而产生急救医学。中医急诊急救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中医生存的底线。数千年来拯救民众于危急病之中,确保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十九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中医急诊之学逐渐湮没而无人问津,似有趋向自生自灭之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医院校无中医急诊学课程,中医医院亦无急诊科和急诊医生,一是因为中医界尚未完全从民族虚无主义阴影中解脱出来,二是彼时尚缺乏急诊急救的中医师资力量。二十世纪末,中医界方醒悟中医尚有急诊急救之瑰宝,中医院校及医院相继开设中医急诊学和设立中医急诊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在甘肃名医李顺保先生的主持下,编撰了《古代中医急救医书全集》(学苑出版社,2011年)、《中医急诊临床实用手册》(学苑出版社,2014年)、《中医急危重难医案选注》(学苑出版社,2016年),三本中医急诊急救类医籍,希冀对中医急救医学的发展作出绵薄之贡献。
温邪化火,火毒逼迫气管型高热(病毒性肺炎)
李某,男,3岁。1983年3月16日初诊。患儿于14日午夜1时许突然发热,无汗,惊惕不安。清晨时身热反见增高,伴以咳嗽气急,呕吐,烦躁不安。至某医院急诊,收住院诊治。患儿入院后检查:体温升高至40.2℃,呼吸急促,鼻翼煽动,面呈苍白,口唇发绀,咽红,心率140次/分,两肺满布细密湿性啰音,X线检查见两侧肺叶有大小不等片状浸润阴影。外周血象:白细胞9800/mm3,中性58%,淋巴42%。诊为病毒性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除给予清热镇静止咳等对症治疗外,并施以输液、给氧等支持疗法。迨至翌日中午,因患儿出现陈—施氏呼吸,遂邀余会诊。刻诊:壮热(39.8℃),有汗不解,咳憋喘促,鼻煽而干,手足厥冷,神烦嗜卧,哭无涕泪,腹胀而满,二便闭塞,舌苔糙腻,舌质红绛,两脉弦滑数大有力。辨证:温邪化火,火毒逼迫气营,形成热深厥深之证。治当上病下取,通腑泄热。宗犀连承气汤加减。犀角粉1.5g(冲),生地10g,黄连1 g,风化硝5g(化服),生大黄10g(后下),生甘草3g,连翘10g,赤芍10g,淡竹叶10g,生石膏25g(先下)。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药后大便畅泻2次,体温逐渐下降为38.3℃,手足转温,喘促鼻煽显著平定,咳嗽转爽,舌苔化薄,尖仍红赤,脉象尚呈弦滑,证属温邪痰热渐化,余邪尚蕴肺胃,治当清热化痰,宣肺止咳。处方:南沙参10g,桑叶10g,生石膏25g(先下),杏仁10g,黄芩10g,黛蛤散10g(包),海浮石10g,炙杷叶10g,大贝母6g,制大黄10g。3剂。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三诊:身热已解,呼吸平稳,咳嗽轻微,脉弦已和,惟有口渴喜饮,倦怠嗜卧,苔薄质红。此为温邪余焰未熄,治宜养阴泄热,以善其后。处方: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10g,石斛10g,玉竹10g,地骨皮10g,黄芩10g,炙杷叶10g,大贝母6g。1周后经该院胸透检查,肺部阴影已吸收,痊愈出院。
按:刘弼臣医案为气营两燔,热深厥深型咳嗽。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质与功能均较脆弱,因此,病理上不仅发病容易,而且传变迅速。本患儿感受温邪不解,迅速化为火毒之邪,致气营两燔之证,证情危急,急治以釜底抽薪之法。仅1剂,高热渐退,诸证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