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古村落】道县宝塔脚村:宝塔丽影下的陶罐炊烟

【永州古村落】道县宝塔脚村:宝塔丽影下的陶罐炊烟

陈瑜
 
  宝塔脚村在道县城东郊,从上关大桥(即潇水大桥)往宁远方向,约4公里处。因处于雁塔山宝塔脚下,故有宝塔脚村之名。
古村处在一个宽阔的平地地带,偶有小山包微微隆起,仿如一马平川中涌动的牛背,时而挺起,时而匍匐,远处是都庞岭的绵延的山脊,隐隐绰绰,黛影迷蒙,潇水河从旁而过,在平地似乎特别温柔而平静,河堤绿意葱茏,河水、山峦、丛竹、炊烟、人家,宁神而和谐的田园风情图。
全村人口一千六百来人,朱姓八百余人。据载宝塔脚老朱家,村始祖国曹公(又名朱克善),明末清初,从今祥零铺镇麦山洞村迁来宝塔脚。国曹公系麦山洞村始祖福通公第十代子孙,宝塔脚朱家辈语:国泰维朝庭,嘉扬铭逢(鸿)景,运(荣)鼎(吉)盛(先)政青登……
虽是古村,如今已难觅踪影,举目四望,无不是楼房林立,水泥钢筋演绎的正方形、长方形,高低错落,色泽多姿,柔美起伏的马头墙都已远去,纵横竖直的线条弥漫在视野,残存断井残垣,散落瓦砾,点缀在无人正视的角落,显得特别苍凉而孤独,就像行动不便的老人等待随风而去,最后残喘呻吟。
唯有那历经岁月而不衰的宝塔,依然傲视苍穹,依然风姿绰约,告诉人们这里的风光历史,文气绵延。
宝塔,就是道县有名的文塔,高25.3米,底层周长37.63米,五层、七级、八面,楼阁式砖石结构,每层中空,均有浮雕和题刻。一、二、四、六设塔平座。三、五、七级设腰檐,檐下置斗搭,每一隅角设倚柱以支撑,塔刹置石钵覆石相论塔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素有“一州砥柱”之称。石门8扇,基脚及一层用大青石夯基,二层以上用青砖砌成,逐级迭缩,各层间有磴道相通,盘旋而上,直至顶层,做工技艺精湛,堪为一绝。二00三年五月公布为永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西南北各有拱形石门,门上各有门楣,刻题“万里云程”“一州砥柱”,“气蒸丰嶺”,“秀挹宜山”,字体遒劲有力,厚重稳气,下置凸雕麒麟、绣球和丝带,灵动张扬,栩栩如生,两旁各雕手持榜书的官员,寓意深刻,别有雅趣。
进入塔内,高高的石蹬,让人尽情抬脚攀登,塔内有州府官员,曾文鹤的石刻对联“文星常主照,地脉永钟灵”,据说此塔是他发起修建。
塔内洞门窄高,盘旋而上,每层都有洞口,可凭洞远眺,四周风景,美不胜收,倍感心旷神怡,道州城古韵与时尚交相辉映,风光一览无余:如龙潇水河,洒脱游动在田畴翠树之间,绍基故里牌楼临风起舞,丽影重重,挺拔逶迤都庞岭,云蒸霞蔚,雾漫如丝……莫不有书生意气,心境阔达,把酒临风之豪迈气度,莫不有诗兴大发、畅舒胸怀之文思,难怪前人登临赋诗:“晨光初升乱莺啼,宝塔山上白鹭飞。风和日丽人意好,夕阳潇水几船归”。
据史载,宝塔始建于明天启年(公元1624年)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塔作楼阁式,结构形式和造型风格,皆为当时南北造塔技术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宝塔脚村素以制陶技艺,为当地所铭记。世世代代的村民还沿袭祖辈传下纯手工——制作陶瓷,当地话叫缸屋,产品多种,装酒的叫酒缸,盛水的叫水缸,装米的叫米缸……农户酿酒糟用的缸,包括大型酒厂作坊酒糟盛装的陶瓷——大塔子;用户腌榨肉,和泡酸菜的小塔子,都有来自该村陶瓷厂,上世纪宝塔脚陶瓷坛坛罐罐享誉永州各地。
所有这些产品在泥坯制作好晒干,装进陶瓷窑烧制前,泥坯周周用块浸透釉水的布涂抹一下,烧制成品后外观呈深红色或枣红色,这涂釉工序促陶瓷品更“乖巧”,有画龙点睛之妙笔。这些大大小小的陶瓷一一"缸屋"走进了千家万户,品质弛名周边县的市场。根据需求每年还烧制一些烤烟房用的陶瓷瓦管,和民房顶用的瓦,盖房顶,随时代生活的进步,村的陶瓷活儿基本淡失,遐想千家万户在用着的陶瓷一一坛坛罐罐,回放着我们前辈生活的忙碌艰辛,勾引出浓浓的乡愁!
古村的风貌留在老人的记忆里,古村的辉煌写在族谱上,那祖传的制陶技术并没有实现祖先的期望,唯独那宝塔,还是那样挺拔,那样光彩照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