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文学99期// 读伊沙,我们都不长心了吗?
【导言】
日常语言和日常场所的诗性表达在"口语诗"被约定俗成一种诗体的时候,我们宁可把它还原为"口语写作",作为一种诗体的风格存在,而不是诗体的全部。
"口语诗"的写作之所以为许多人所采纳,因为它使用的日常语言,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共同场所。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博士生黄敏在她最近的一篇论文《物与词:语言的乡愁》中这样阐述"日常语言":
"我们看到,在日常语言之中,可见与可述达成了一种动态的统一,词语表现出自然而透明的及物性。在这里,既不是一些词为另一些词服务,上升为意义的抽象体;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停顿和空白,下降为无意识深处的梦幻呓语。日常语言建立了一种与生活同构的流动性与生命力,它是对地域特色、民间风俗与口头文化的一种直接鲜活的反映。
"正因为日常语言表现出来的这一特性,所以当代作家(不仅仅是诗人)在面对现代性和全球化进程中均质化、停滞的、无根的生活状态时,往往借助日常语言重新开启一种地方性和差异性……"(《探索与争鸣》2018.09)
另一个提示是:有一种典型的哲学骗局,总认为任何事情背后都有深刻的问题。哲学也绝不是一种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然后把事实说一遍的愚蠢行为。同样,诗歌(作者)绝对不是,也不应该只是仅仅"把事实说一遍",事实中必有诗意才行。
什么是好的诗歌?所有人都会有现成的一套主观意见。把这些"主观意见"端到台面上,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值得期待。
当我们讨论什么是好的,绝不是在谈论什么是"应该"的。
本期诗例足以引起大家争议(包括对我们上述意见)。
【诗例】
晚年
诗/伊沙
北方冬日
一位老人
在阳台上
躺椅中
晒着太阳
发出了
呻吟声
【并置批评】
李锋(河南):
还没有评,我就知道有人又要撇嘴了,简单的汉字他们都认识,意思也不难明白,但是他们会认为这是一首杰作吗?我已经听到鄙夷的笑声。他们不会承认这样平白的语言也叫诗,更不会承认自身审美上的腐朽落伍,他们只会以小人之心往人际关系的恶俗肮脏上胡扯,自感圣洁地以为别人都是在无节操地吹拍伊沙。诗人阿煜说:“我朋友圈里的老太太看了也叫好。”我想,这就对了,还有比这更具说服力的吗?那些不长心的人也不必读诗了,读了好诗反而会狂吠。用伊沙评诗惯用的话说,此诗动静小。在我看来,此诗的确是仅仅写了极静的整体氛围下的一点轻微的响动。它的动静小,还有一个原因是,作者自身的退场,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屏气敛声,他太知道此时作者若跳将出来抢镜是多么拙劣了。我回复阿煜说:“伊沙老师体贴入微”。我没有用观察入微,因为这不仅仅是眼见之事,这情景见到的人多了,心不在场必然视若无睹,也只有伊沙在呻吟声里听见惊雷,并用最郑重的形式托出这声惊雷,给有心的人听见它巨大的声响。呻吟,本是肉体的痛苦之声,这里却是受享的心音流露,却又一并带着人生的厚重,有着晚年的沉淀后的无尽回味。自阳光而身体而内心,又自内心而身体而回到阳光里,像静谧的午后池塘里由水底腾起的一个气泡。我读此诗,内心一颤,然后是绵长的感动和对诗人油然而起的敬意。
––引自《李锋诗评》
卡雅(深圳):
《晚年》的作者,是口语诗的领军人物,但并非他的光荣。读他的这首诗,我尽量想象诗句的诗意在何处。或许他旨意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但整体呈现时,显得苍白。有其形,而无其实。我无法把这些排列规整的句式,看成一首诗。过度阐释是一种篡改,有违作者本意。他用极简的笔墨,对所见不表态,可谓零度叙事。李锋借对话,对他的老师表达敬意。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看到了一个场景,一位痛苦的老人,外加一颗太阳。仅此而已。口语诗,本身也是一种诗意表达的尝试,但写得成功者寥寥也。《晚年》也如此,伊沙的审美是零度的。零度是没有态度的,没有态度还写诗干什么?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那是新闻记者干得活儿。没有诗意的诗,还叫诗吗?我本来就不看好口语诗,诗坛上有人说是文字垃圾。伊沙名气很响,一流诗人?还是二流诗人乎?他擅长搞诗歌运动,诗人不是靠运动成就的,诗歌亦如此。他的聪明与热情,并没有提高诗的艺术水准与审美档次。那些不懂诗的“粉丝”,抬场子拜“师爷”。他树大旗做《诗典》,口语诗能成为“诗典”,那不是文学史上的闹剧吗?玩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玩文学。诗歌永远不会是大众的艺术,诗是文学山峰的灯盏。诗是让人崇拜的艺术,而非随意的口语之作。粮食不经酿造提纯,岂能升华为酒。口语诗作者,欠缺酒魂精神。语言艺术,有自己的锁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成为真诗人,功夫在诗外呦。
木公(北京):
诗是一种态度,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诗。
伊沙这首诗,把人生的晚年比作四季的冬天,而且是寒风淒凄、万物凋零的北方冬日,确实有些忧伤的味道。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反映老人这种心态,这种境遇,能够引发共鸣,从这一角度,伊沙的观察是不错的。但从读者来看,特别是老年读者,这诗的负面作用是显然。
诗不仅要考究格律,还要考究她的社会价值。正如我们常常看到欧美大片,主人翁总是百战不亡,死而复生,尽管有的很扯。但这就是体现了一种社会价值观,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冬去春来,人生轮回。对于老者来说,生生死死,这是规律,大可不必忧伤。对于诗人而言,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创作,即使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也能看到隐隐的希望,这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心态。
总之,社会是多元的,我们没有必要去评价诗人的取向,这里没有必要强调对错、好坏,只是有不同的选择。
正如老人,有的在阳光下呻吟,有的在烛光中燃烧。
【点射】
☞ 詩很短,画面感强烈,传递给人痛苦、垂死的气息!
☞ 题目嫌添足,这亇场景放在南方也一样适用、真实,《晚年》为何要点题""北方冬日"?诗句中没有丝毫涉及北方的表象意象。莫非有隐喻之用?
☞ 对新诗创作不懂、不了解,也不会鉴赏,此诗究竟有何奥秘或情趣?
☞ 没觉得有什么意思。
☞ 第二个新诗百年从反垃圾诗开始。
☞ 无聊无意义
☞ A word branch. Presents a flat picture with no connotation or extension. It’s a boring verse!
☞到伊沙这首诗为止,诗歌本身结束了它的一切艺术性,这是伊沙对新诗的最大贡献!
【请点击关注并留言】
不要期待我们的调查结果,结果在你自己这边。如果你觉得好请转发,如果你有想法请留言(请多说几句道理,万勿以骂街为荣),我们太少交流的机会,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说话的机会,我们是弱者,弱者应该帮助弱者……当然,我们也需要强者支持。
工坊活动策划人:铁舞,上海作家,在城市里写诗,组织TW(技术 智慧)写作工坊活动,涉及诗歌、小说、戏剧,喜作文学自由谈。
和谐、求知、探索、创新
突破藩篱 创造新诗
上海惠风文学社
Shanghai Huifeng Literature Society
文学艺术顾问:征帆、古冈
常务顾问: 傅明 、郑柄辉、龙洋
翻译顾问:桂清扬
社长:Anna惠子
副社长: 邓辉、文捷、管龙根
秘书长:刘建忠
副秘书长:梁敬泽
主编:Anna惠子
编委:夜未安、西河散人、雪野、鸿文
海外分社:副社长:戴宇(日本) 其他职位待选中...
海外分社编委:Sue淑(新西兰)、杨伟东(加拿大)、冰燕(香港)
微刊联合单位
上海惠风文学总社
上海惠风文学海外分社
上海惠风文学西南分社 社长
上海海派诗人社
西南当代作家:杂志微刊公众号
总:(99期)
投稿邮箱:13817061426@163.com
‖96期/ 惠风全球诗歌汇
‖89期/ 比利时 杰曼·卓根布鲁特 诗选 (比利时)
‖87期/上海惠风文学社受邀参加'’第三届上海国际诗歌节”
‖86期/《T.W(技术·智慧)写作工坊推出最新产品——阅读调查·并置批评》
‖85期/Annag惠子诗(20首)
‖83期/桂清扬诗选
‖82期/戴宇诗选(日本)
‖77期/惠风文学海外分社// 静好:诗选(英国)
‖72期/凌超诗选(美国)
‖71期/渭 波 ● 总是生活在记忆的村庄(组诗)
‖ 51期/雪野:新诗首发
‖38期/安娜惠子评读孙思《一个人的佛》
‖30期/安娜惠子:诗歌 是这个世界被遮蔽的仁慈
‖23期/管龙根 :握紧的岁月早已成河
‖18期/龚学明诗选
‖13期/淑文:晨想—组诗(新西兰)
每周诗讯
‖--周一/惠风诗讯
‖--周二/惠风全球诗歌汇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