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康熙乾清宫筹划赈灾,四方势力各怀心思,开局即巅峰!

(文史君解读《雍正王朝》 第1期)

以真实的历史背景,结合精彩的剧情,对《雍正王朝》进行原创的深度解读。大家好,我是“文史趣味谈”。

今天,是文史君解读《雍正王朝》这部剧的第一期,按照剧情的时间顺序走向,所以将首期的关注点,放在了黄河水灾爆发后,康熙召集的乾清宫赈灾会议上。希望各位看官多多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咱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搁在《雍正王朝》整部剧中,开局的乾清宫黄河赈灾这场戏,的确也是全剧主要脉络梳理的重中之重。可以说,黄河在康熙四十六年的这场特大水灾,是一块试金石,在场的人是骡子是马,全都给过了一遍筛子。

乾清宫议政,有两个人是迟到的,一个是太子胤礽,另一个是四阿哥胤禛。迟到的缘由,剧情里也交代了。

太子是趁天黑大雨好办事,跟郑春华在御花园假山石洞内,火急火燎地上演激情戏。

郑春华是谁?康熙的妃嫔,按照辈分是太子的庶母。如此来讲,这两个家伙不仅是在偷情,而且还在搞乱伦!这在古代,是要被拉去浸猪笼的伤风败俗大罪。

不过,这事哪朝哪代的宫廷里都不少,没啥稀奇的。关于两人的关系,以后文史君还会讲,今天这里先埋个瓜。

太子是储君,不出意外就是下一任皇帝。所以无论是出于听取太子意见的考虑,还是借商议赈灾给太子实践锻炼的机会,他的迟到,康熙要耐着性子等。

可等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在黄河水灾问题上,太子的表态,除了“赈灾、修河堤”,剩下的就是“皇阿玛自有主张”。

说了等于没说,把球全抛回给了康熙。康熙的焦虑情绪,加上太子的心虚,使得双方的对话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站在康熙原本满怀期待的角度,太子是很掉分的。

这不,就让对头们看笑话了。

老九胤禟和老十胤䄉,就飞快地交换了一个幸灾乐祸的眼神。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躲在背后观察的八阿哥胤祀,粉墨登场。

老八先是在肯定康熙搞了多年的水利建设成果基础上,将黄河决堤归咎为天灾。一番阿谀奉承的表演,顿时让康熙的焦虑情绪缓解了不少,甚至开始飘飘然了起来。

是啊!自打擒拿鳌拜,收回权力亲政以来,康熙将平三藩、收台湾、治理河工,视为自己执政生涯的三大目标。前两项都顺利完成了,唯有第三项的治理河工,是一项长期工程、百年工程。

康熙治理黄河水患的思路,简单来讲就是两个字——“清淤”。

怎么清淤呢?靠人工在黄河中下游挖,当然不行,那么大条的黄河啊!即便今天穿越回去上万台挖掘机,照样不行。

康熙治水团队的操作,是“引淮冲黄”,将淮河的清水,通过洪泽湖等水道引入黄河,既利用淮河清水给黄河水道冲刷清淤,又畅通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收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

交代清楚了清朝初年黄河治理的情况,我们就能理解半辈子大风大浪过来的康熙,在听到黄河暴涨,河南、山东多处河堤决口的消息时,为何手中念珠转个不停地焦虑不安了。

因为黄河一旦失控,不仅两岸的民众、田地、房屋要被淹没,而且就连每年给北京运送粮食的大运河也要堵塞,满北京200多万人明年吃啥?搞不好就得饿肚皮。

估计此时的康熙,是郁闷到了极点,治了这么多年黄河,治了个锤子?!

所以,老八那句“古来治理黄河者,不但未有如皇阿玛之功,亦未有皇阿玛之诚”,来得真是太及时了!

不过别急,这只是老八出场发言的第一个目的——捧康熙。

紧接着,第二个目的来了——压太子!

老八厉害啊!

面对老十三胤祥那句“康熙四十三年,黄河也发了一次大水”的质疑,老八眼珠子一转,竟然立马顺着胤祥的话头,将三年前和现如今的两处水灾,拉到了地方官谎报夸大灾情的结论上。

一套自圆其说的话语,把局面重新给兜了回来。

而且,他还提出了貌似双管齐下的赈灾方案:一方面灾区临近省份调粮赈灾,另一方面户部拨银抢修河工。

一圈侃侃而谈的原因、结论、对策下来,可不就是把手足无措的太子,给比下去了嘛!

再加上老九蹦出的那句“八哥说得对”,立马又得到了现场不少大臣的叫好,如果不出意外,老八对黄河水灾的看法,基本会被定性成板上钉钉的灾情真相,后续的赈灾措施,也会按照他的思路来。

意外说来就来。

最后出场的老四胤禛,通过到户部十几个算盘一清查,捅出了一个“邻近省份已无粮可调,户部存银已不足50万两”的窘迫财政状况。

户部是谁在管?

八阿哥胤祀。

国库里的存银都去了哪里呢?

都让阿哥和大臣们借走拆空了。那么,负责管理户部的老八,就得负主要的责任。回过头来看,老八为什么巧舌如簧地要把灾情往“地方官谎报夸大灾情”的结论上引导?

说白了,就是要掩盖国库财政的亏空。

这才是老八发言的第三个目的。

从这里,咱们可以看出老八夺嫡的套路,那就是敞开国库这个钱袋子,以“借出”的名义大肆收买人心,围绕着他为核心形成一个“八爷党”集团,为自己的夺嫡之路增加“群众基础”。

只不过这套把戏,一旦出现像黄河水灾那样亟需用大量银子的紧急情况,就会面临暴雷的风险。

所以,老八才主动出击,捧康熙、压太子、掩盖财政亏空。

本来几乎要成功了,却被老四给坏了事。

最焦心的,还是康熙。

原本,康熙走的是“宗室与国同体”的权力路线。

这跟满清“宗室——满蒙八旗——绿营——汉人”的四级金字塔型权力结构有关,努尔哈赤时代的皇太极、多尔衮、代善、莽古尔泰,都是八旗旗主,都是爱新觉罗宗室。三藩之乱时,负责浙江、福建一线攻略耿精忠的,也是宗室出身的康亲王杰书,《鹿鼎记》里的康亲王有些唯唯诺诺,其实真实的清朝历史上,他是个很厉害的权势人物。

康熙时代的宗室,权力缩水了不少,尤其是真刀真枪的军权。这点从顺治留下的四个辅政大臣可见一斑,索尼、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没有一个是宗室。

不过,康熙仍然赋予了自己的儿子很多实权,比如老大管宗人府、太子管刑部、老四管吏部、老八管户部......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日渐衰老,康熙指望一大帮儿子能替自己担负繁重的朝廷政务,以为凭着这样的“家国同体”模式,可以管理好整个帝国,朝着盛世繁荣持续走下去。

但权力的下移,却形成了“九子夺嫡”的复杂政局。

不过,对康熙来讲,在紧急的灾情面前,这些都是后话。

老四提了个方案:拨出库银40万两,在直隶一带向富户买粮急运灾区,立派钦差前往江南筹款购粮,赈济灾民过冬,抢修已坏的河堤。

后续的赈灾流程,基本是在按照老四的方案在走。

最后,咱们回过头来梳理一下乾清宫议政,出场的四方势力,是怎样个利益得失。

康熙,是从祖国山河一片大红的迷梦中被惊醒,再也没法躺在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的功劳簿上吃老本,尤其不得不拖着年迈的身子,对多年放纵留下的烂摊子,开始动手收拾;

太子,应对灾情无方,貌似缺乏储君该有的才干;

老八,遮屁股又露脸的把戏被戳穿,户部那摊烂账,是捂不住了;

唯一得了头彩的是老四。

可以肯定,通过这场议政,康熙必定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在这个敢于捅破弊病的儿子身上,这是康熙作为皇帝的大格局。而老四的方案,能被康熙采纳,是不是逆向来看,老四也有与康熙相同的格局思维呢?

关于这点,咱们下回接着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