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峰:我的前半生(2)

第一章

02桐城鲁谼 钟灵毓秀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大山横亘在中原大地上,这就是大别山。它自西向东绵延伸展着,其最东端一直伸入到安徽西部。在大别山的东麓,长江之北岸坐落着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桐城。县城(现在改为县级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桐城东邻庐江、枞阳,西毗潜山,北接舒城,南抵怀宁、安庆。

桐城历史悠久。早在夏商时代分别隶属扬州与徐州。周朝时,设置桐国(因为其地适于产桐树)。

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桐城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依次呈山地、丘陵、平原三级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地系大别山东麓余脉,最高峰大徽尖海拔1057米;中部丘陵以低冈为主,倾斜平缓;东南部平原多为河积平原。境内有大小河流一百余条,构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集菜子湖、嬉子湖。另有镜主庙水库、池塘塥堰等散落在群山之间、平原之上。

古语云: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大别山仿佛巨蟒向东奔来,抵桐城而入地,山势骤减,地形复杂,地形险要。桐城县城就处在山地与丘陵间,其西北都是山地,其中龙眠山为主要大山,县城以此山为枕,枕山而卧。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古至今,这里发生过无数的战役,有无数英雄在此成败。史书上记载:三国时代的周瑜在此屯过兵,鲁肃在此点过将;到明末的张献忠攻过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更是有无数的战役在此发生。桐城是一块热土。这里曾演绎过无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篇章。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特别衷情于桐城山水。北宋大画家、邑人李公麟晚年归隐于此,并建龙眠山庄于龙眠山中。

明代诗人赵釴有诗《新得龙眠真境》云:

天合群峰胜,山崖百折奇。

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

种玉田常稔,烧丹灶已移。

就中堪著述,旧与白云期。

清朝桐城名士戴名世在其散文《河墅记》中写道:

江北之山,蜿蜒磅礴,连亘数州,其奇伟秀丽绝特之区,皆在吾县。县治枕山而起,其外林壑幽深,多有林园池沼之胜。出郭循山之麓,而西北之间,群山逶迤,溪水潆洄,其中有径焉。数折而入,行二三里,水之隈,山之奥,岩石之间,茂树之下,有屋数楹……升高而望,平畴苍莽,远山回合,风含松间,响起水上。

古代其他文人如宋代的刘与言、苏辙,明代的陶安、胡俨、王守仁,清代的张骅、姚琅等在桐城这块土地上留下的诗文,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再加上明清之际的“桐城派”作家方苞、姚鼐、刘大櫆等人的文学著述,桐城这个地方,文化之繁盛,更是无以复加。如果我们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八个字来形容桐城,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县城之北约7.5公里处为原鲁谼乡(现隶属于吕亭镇)所在地。鲁谼位于鲁谼山谷中,因山而得名。谼者,共谷也,意思是几座山交汇而形成的的山谷。鲁谼四境都是山:西境上的大山——荒草尖,海拔769米,为鲁谼境内最高峰,鲁谼之东部为鲁肃试剑岭、望曹尖、海螺朝天山等;其南为马鞍山(因山形似马鞍而得名)和凉风尖,其西为龙眠山区的狮子尖(又名宝山)和其北是倪家大山。原鲁谼乡政府就坐落在海螺朝天山与鲁肃试剑岭的山谷之中。乡政府门前有一条河——鲁王河,一条山涧的河,全长约20公里。这条河发源于北部约6公里外方家楼山,沿途不断汇集山间溪流,至鲁谼乡政府门前已是一条有相当规模的山间河流了。河里四季流水不断,终年水声淙淙。流水从上游带来许多沙石。枯水季节,人们在河里淘沙。河里机声轰鸣,人声嘈杂。而水清之处,山民在洗衣,棒棰声声,笑声不断。每当夏季暴雨骤至,四周山洪俱下,这条河就会十分暴戾,河水“激湍甚箭,猛浪若奔”,30多米宽的河里浊流滚滚,冲出鲁谼地区,一路南行,然后汇入孔城河,与孔城河一道共同流入烟波淡荡的白兔湖、菜子湖。这些水再经枞阳闸向南汇入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

一条山间公路沿鲁王河之东岸南北伸展着,向南连接着桐(城)合(肥)公路。从鲁谼乡政府向北沿鲁王河走不到一里路就来到一座大桥——龙井桥。此桥为石头与混凝土结构的连拱桥,它连接着东西两岸,现在“公路村村通”工程把桥而铺成了柏油路面。从龙井向西走走去,可以一直走到宝山脚下。

高高的宝山鲁谼之西,隔鲁王河与海螺朝天山对望。宝山之东麓有两座小山,远远地从东方望去,仿佛汉字的一撇一捺写在宝山脚下,被当地人誉为大凤凰山和小凤凰山。

本书主人公,徐光学先生的家就在原鲁谼乡政府的对面,宝山脚下,与原鲁谼乡政府隔鲁王河相望,相距不到1公里。为了对徐光学先生的生活环境有个更加清晰地直观地了解,笔者于2005年初秋来到了他的家乡——鲁谼。我抵达他家时已是晚上近8时,徐先生事先作了周密的安排,他将自己的三个姐妹都叫了回来,要她们预先对房子进行打扫,并为我准备一桌丰盛的晚餐。当时是阴天,外面的环境我一无所见。

次日上午,天气依旧阴晦,我随徐先生在外面转转。徐先生的家与其兄徐光华的家为一幢建筑,两家共用一座山墙,共四上四下。北边为兄徐光华的家,南边为徐光学的家。这幢小楼,背依高高的宝山,躺在宝山脚下的大凤凰怀抱里。

门前有一方池塘,池水清澈见底,大约气压偏低,游鱼不时地跃出水面,在水面上荡起一圈圈的沦漪。池塘四周绿树掩映,枣树、梨树、榆树、柳树环池而生,初秋时分,梨树上挂满了梨子,可树枝上还举着一两朵白色梨花,开得虽然不如春天的美丽,在这个节气里能看见梨花实属难得。枣树的绿叶之中,掩映着红色的枣实。红绿相映,煞是好看。柳树榆树在风中摇动,将它们并不清晰的影子投射到水里,又让跳动的鱼儿打破。站在塘之东岸看徐家的小楼,只见白色的小楼若隐若现地闪烁在绿的色彩里。傍晚时分,天气放晴。我发现此地山清水秀,十分美丽,美丽得超乎我的想象。晚上,我情不自禁地吟诗一首:

初秋雨歇晚霞明,涧水淙淙草木青。

白鸟悠悠云欲暮,海螺尖对满天星。

注:海螺:原鲁谼乡政府后有山似倒立的海螺,乡人名之为海螺朝天。

第二日晚,徐光学之兄徐光华,也是一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桐城民俗风情研究专家,专程从县城赶回来同我见面。晚饭后,他向我介绍了鲁谼四周的环境和有关鲁谼的历史传说。于是,我了解到,鲁谼是个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地方。这里有鲁王墩新石器遗址、鲁肃故居和鲁肃试剑石、明虎头寨遗址、鲁谼山暴动遗址等。徐光华先生还绘声绘色地向我描述了当年鲁肃指廪赠周瑜千斛谷以解周郎之急的事。由于徐光华先生的讲解,我对鲁谼的印象进一步加深,觉得鲁谼不能只被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地名,鲁谼二字的背后有着更深厚、更浓郁的文化韵味。

第三天,天气又变得阴晦。在徐光华先生的陪同下,我兴致勃勃地瞻观了鲁肃试剑石。试剑石在徐家对面的试剑岭上。我们跨过涧冲,越过龙井桥,走过一段柏油路,便来到原鲁谼乡政府所在地,我们从原鲁谼乡政府的大门边上山岭——鲁肃试剑岭,山行二三里,道路尚宽。我发现,路旁人家皆建二层小楼,楼外表皆镶白色瓷砖,每层的檐边都贴上深红色的琉璃瓦。然后山路渐行渐高,路也渐窄。道上,绿树阴翳,杂草横呈,山虫唧唧,鸟鸣嘤嘤。拐过几个弯,忽见半山腰处,有巨石突兀杂草之上,道旁还有一块横躺着。转过此石,见石上有倒书石刻二行,其一曰:“三国吴鲁子敬试剑古迹”;其二曰:“士人汪天孝叙”。我在此石旁留影以示来此一游,算作纪念。徐光华先生告诉我,就在山的那一边不远处有鲁肃读书处旧址,我很想去看看,然而天公不作美,稀稀疏疏地下起了小雨,于是作罢,我们在小雨中迅速下山。旅游观光不都是会让每一个人如愿的。旅游中留下一点遗憾,有时候会让旅游者更加想念那里的。

下午,小雨连绵不断,整个鲁谼地区都笼罩地雨雾之中,一片迷蒙。我站在二楼上对面雨雾迷蒙的天气,我又吟成一首绝句:

烟雾迷蒙失马鞍[ 马鞍:有山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凉风[ 凉风:马鞍之西有山曰凉风尖。]更在苍茫间。

宝山脚下凤[ 凤凰山:宝山脚下有两座小山,分别叫大凤凰山和小凤凰山。]双宿,直待云开上九天。

我不能肯定自己的这两首小诗写得如何,希望得到指点。我知道,徐光学先生是诗人、作家,他的兄长徐光华先生更是擅长古诗写作。于是,我将自己吟成的两首小诗,题名为《鲁谼印象(二首)》,向徐光学兄弟二人请教。大约他们不想扫我的兴,对我的几首小诗恭维一番,算是让我能够光荣地下得了台阶。

桐城的鲁谼是一个好地方,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长期在此居住,可以让人延年益寿;鲁谼也是一个人气很旺的地方,这里历史遗迹,文化传说,人文掌故比比皆是,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很传统、很正直、很热情开朗并且很富有文化底蕴的人。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养一方人”。事实证明,生长在鲁谼的徐光学先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从充满文化底蕴的桐城鲁谼走了出来,他的身上仍然散发着桐城鲁谼的泥土气息。鲁谼的文化早已流动在他的血液里,植根于他的思想深处。论教育,他是老三届,在社会与家庭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努力学习,勤奋不辍。“文化大革命”使他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可是他有幸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这所特殊的大学里进行学习,在军队的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于是他有了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复员之后,他又有幸参加了1973年的高考,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四川成都地质学院(现改为“成都理工大学”)。徐光学带着鲁谼的文化底蕴走向了天府之国。大学毕业之后,他再次走入了军队,成为军人地质专家。他从军队调回安徽后又走上了领导岗位。无论是在长丰县人民武装部工作,还是在合肥军分区军械所工作;无论是担任大运汽车修理厂厂长,还是担任安徽日报印刷厂厂长;也无论是担任安徽日报的审计处处长、开发处处长兼《技术专利杂志》主编,还是担任安徽日报的报业集团总监,徐光学先生一直都是一个文化人。他在学习工作之余,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一首首诗歌闪耀着他的思想火花,一篇篇散文显现着他的睿智。作为一个文化人,徐光学先生有着十足的鲁谼风味,乡音未改,乡情尤重。谈到家乡的山水文化,徐光学先生总有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和激动,言语之间无不透露出几分自豪。集作家、诗人、军人、企业家、领导者等气质于一身的徐光学先生就是钟灵毓秀的鲁谼孕育出来的一个相当优秀的当代人物。

注:

马鞍:有山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

凉风:马鞍之西有山曰凉风尖。

凤凰山:宝山脚下有两座小山,分别叫大凤凰山和小凤凰山。

【作者简介】徐峰,真名徐光学,诗人、作家。1949年10月生,安徽桐城鲁谼山人,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有23年军旅生涯,曾荣立三等功。历任合肥军分区军械仓库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合肥军分区军械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开发处处长兼党支部书记、安徽日报社印刷厂厂长兼党总支书记、安徽日报社审计处处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总监。

另曾任《中华讯报》记者;《市场了望》编委;安徽日报主办的《适用专利技术》主编。

曾获“江淮十杰”,军队青年企业家、安徽省军区“四有”干部称号、安徽日报社优秀党务工作者。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诗协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安徽公共关系协会理事、安徽省高级审计师评委会会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中国会员。先后在《诗歌报》《安徽文学》《安徽日报》等报刊发表的故事、诗歌、散文、论文1500多篇(首),110多万字。合作出版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三峡》,著有诗集《月影花情》;散文集《心语足音》《爱与人生》;长篇人物传记《奔驰人生》(上、下)。其个人传略载《中国企业家大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六部辞书。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散文天地|人杰地灵岱鳌山 文/吴业林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 ...

  • 徐峰:我的前半生(1)

    第一章 01徐氏家族 古老光荣 徐氏一族是一个古老而光荣的家族.根据徐伟坚先生主编的<徐氏古今文化大观>介绍,徐氏,以国为姓,系黄帝之后,是颛顼之苗裔.颛顼之孙女修氏生大业,大业生三个儿子 ...

  • 徐峰:我的前半生(3)

    第一章 03崇文尚学  桐城传统 一个人的成长与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年"孟母三迁"不就是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以利于孩子的成长的吗?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给人提 ...

  • 徐峰:我的前半生(4)

    第一章 04孤儿寡母  两代艰辛 桐城县鲁谼山的魏家畈是个非常美丽的小山村,村里住着十几户人家,这些人家大多姓徐.徐光学的父亲徐成贤(1918~2004)就出生在这里,并一直生活在这里. 徐家门前屋后 ...

  • 徐峰:我的前半生(5)

    第一章 05砍柴卖柴  初遇革命 1947年深秋,人民解放战争正打得非常激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打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使解放区的面积越来越大.在新的革命形势鼓舞下,桐城县鲁谼山武工队也正在 ...

  • 徐峰:我的前半生(6)

    第一章 06红旗招展  徐氏添丁 1949年10月1日(星期六,农历八月初十,己丑年癸酉月甲子日),伟大的领袖和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

  • 徐峰:我的前半生(7)

    第一章 07贤妻良母  相夫教子 一.做童养媳 徐光学的母亲方志英(1918--1990)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篾匠家庭.她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姐妹,方志英在兄妹中排行第三.由于兄妹多,生活困难,父母实在无法养 ...

  • 徐峰:我的前半生(9)

    第二章 01马鞍山下  启蒙求学 1958年秋天,已经九周岁的徐光学开始上学.他是由姐姐徐云珍带去报名的.学校就是福星村村办小学--福星小学.学校坐落在徐光学家的南面一公里外马鞍山脚下的原黄氏享堂.学 ...

  • 徐峰:我的前半生(10)

    第二章 02集体食堂 "共产主义" 徐光学在教师的教导和父母的鼓励下努力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但是,任何一个人都只能属于他所处在的时代,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可能逃离时代洪流的 ...

  • 徐峰:我的前半生(11)

    第二章 03星光之下  兄妹捉蛙 1959年秋天,徐光学已是二年级学生了.他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后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来减轻家庭的困难. 一个只有十一岁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他能做的事情可多啦,比如,白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