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打坐要领(连载10):修养玄德 | 身姿要领4:松腰竖脊(一)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每天,我们将为您诵读一章《道德经》,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
静坐引领
现在,请您坐好,放松头部,保持虚灵顶劲、垂帘正视和卷舌藏喉的状态。
今天,我们将为您介绍静坐的第四个要领:松腰竖脊。
什么是“松腰竖脊”呢?
这是指将身体后面、腰部最凹陷处的命门穴放松,让命门穴微微向外凸起;同时,将身体前面的小腹略微收缩,用腰腹部的肌肉,从前后轻轻夹住脊柱,以帮助脊椎处于直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您会发现自己的腰部是最正直,也最放松的,完全没有吃力的感觉。这就是“松腰竖脊”。
有一句老话叫:“立木顶千斤。”意思是,对于直径相同的木料而言,根据杠杆原理,直立的木头比横摆斜放的木头,承重能力要强很多倍。您可以这么想:如果身体是座房子,那么脊椎就是顶梁柱——顶梁柱要是毁了,就算别的都在也没用。因此,保养脊柱、减少脊柱的损耗,是延长自己寿命很关键的一点。
要知道,我们的身体是一个全息的小宇宙,里面所有的细胞都像星球一样,而每个星球上也都有生命,也需要生存空间。如果长期摧残自己的脊柱,让它斜着、歪着、扭曲着,就相当于让自己的细胞总是处于窒息的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二章中说:“夫唯不压,是以不厌。”您总是这么肆无忌惮地压迫脊柱,那身体细胞能不厌弃您、反抗您吗?所以,脊柱不正的人,通常都会出现难受和生病的症状,这还算是轻的;时间久了,身体这座大厦不塌房才怪呢!
所以“松腰竖脊”不只是静坐时才会用到的姿势——静坐也好、修行也罢,我们做这些事情,唯一的目的就是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让生活从中得益!所以,静坐的功夫深的话,人无论何时都能保持这种虚灵顶劲、松腰竖脊的状态,那您的腰就不容易累了!而且,脊柱是人体能量流动的主干道,一旦疏通开,气血足了,精神就好,头脑就清晰,体内的免疫系统就能自行启动,协助我们找回平衡、找回健康。
关于松腰竖脊的要点还很多,我们明天继续深入为您分享。
原文诵读
现在,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十章《修养玄德》。这一章的原文是:
【原文】
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以道为镜
老子从本章开始,向人们揭示了修身养性、回归自然、回归道的内修和外修两个方法论:内养其性——就是指养神、养气、养心;外养其身——就是指养行、养身、养知。修内自然养外,修心自然养身,内圣自然外王。如果专注于效法道无为、无我的精神,人人都可以无中生有、无为而无不为;人人都可以仁爱小众、感化大众,从而创造出一个人人自由、喜悦、自然而然的淳朴世界。
本章也是老子第一次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德”的概念。一个幸福的人,自然是一个精神与形体合一的人;他的幸福不在于享有多高地位、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的玄德——玄德,是在静默中生化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不强行主宰;玄德,是不管做了多少利益众生的事,心中都没有任何傲慢,甚至没有留下痕迹。拥有玄德,才能重新编订生命的程序。
第十章《修养玄德》中有三条规律:
规律一:生命与生存的最高境界是内在精神与外在肉体、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始终保持和谐统一。。
规律二:内修的功夫是决定一个人生命力量的关键。
规律三:做到内求、利他、奉献,才具有玄德!
实际上,超凡脱俗、改变命运的绝密天机很简单,就是这二十个字:“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在此,老子已经把幸福人生的绝密天机告白于天下了。老子说:一个人若能在无我无私中服务社会,最后反而会成就他的自我和大私。
快乐农夫
接下来,请您继续保持静坐的状态,我们将进入今天的“快乐农夫冥想”。冥想的力量很大,因为“心不唤物,物不至”——人心的力量极其强大,不相信“相信的力量”,您内在那股力量就永远升不起来。
第十章的快乐农夫冥想是: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我是一个“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的人。我是无限的爱、无限的光、无限的创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把爱传出去!
生命是一种选择,选择小我得小根,选择大我得大根,选择无我得天长地久。持续分享,是点亮心灯,为自己生命增光;而持续服务,则会得到大宇宙中所有正向能量的关注与支持!
结束语
全人类需要静心,全世界需要静心!
当您为别人付出时,那个真正获利的也不是别人,而是您自己。所以,不要老想表扬,不要老想是非,不要老想占有,不要老想依靠,不要老想控制,只要内观自己、做好自己,冥冥之中自有玄妙!人的命都是好命,只是沾染了不良习性,才把命闹坏了。去习性,化禀性,必好命。
现在,就让我们燃起心香一炷,共同祈祷:
祖国安平泰!世界安平泰!地球安平泰!万物众生安平泰!
谢谢您,今天的“走进道德经”活动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明晚九点,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