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这个曾经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啥会沦为春秋时期的波兰?

与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春秋列强相比,郑国的诞生非常晚。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自己最小的庶弟姬友封在镐京附近,地名叫“郑”。这个封国就是郑国,姬友就是郑桓公。

不过在当时,曾经威望如日中天的天下共主周天子已经日薄西山、颓势尽显:

姬友之父周厉王在位期间,对外滥战、劳民伤财,对内盘剥百姓、控制言论,最终惨遭国人驱逐;

姬友之兄周宣王曾经创造了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在晚年也重蹈覆辙:对外作战连续失败、国力大损,对内独断专行、滥杀大臣,给自己的儿子姬宫湦(周幽王)挖下了巨坑。

对于周王室的这一下降趋势,郑桓公的头脑相当清醒。

公元前774年,目睹周幽王贪婪腐败、宠信奸佞、废嫡立庶等等一系列倒行逆施,郑桓公察觉出西周灭亡在即。为了让自己的封国免遭荼毒,他便在太史伯的建议下,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号称新郑。这里位于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周边没有大国,地缘位置安全,将来扩张也极为便利。

但纵然如此,郑桓公对于周王室仍旧尽到了臣子的义务。随后的犬戎之乱中,他为保护侄子周幽王壮烈战死,儿子郑武公即位。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的威望一落千丈,失去了对诸侯国的驾驭和管束;在此基础上,由于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方之间的势力均衡被打破,扩张与战争成了时代新常态。

而郑国就是新时代的最大得利者之一。郑武公执政期间,按照当初父亲迁都时已经盘算好的战略,轻松攻灭了身边的郐、东虢,独占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中原腹地位置,从此踏上了强盛之路,逐渐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之一。

而随着郑武公之子郑庄公即位,郑国迎来了巅峰期。

郑庄公,姬姓、郑氏、名寤生,他被我们伟人赞为“厉害人物”;作为春秋首个现象级的霸主级国君,他的性格隐忍、缜密、决绝,具备高超的政治战略水平,并依靠这些素质碾压一众对手。

作为《郑伯克段于鄢》的主人公,即位之初的郑庄公,曾面临母亲、胞弟的严峻挑战。但面临你死我活的权力游戏,郑庄公却以骇人的城府隐忍不发,并且设计故意纵容母亲武姜与弟弟其弟共叔段,待到对方叛乱,他才发动雷霆一击、迅速将对方彻底铲除;

接下来,郑庄公纵横捭阖、驰骋中原,在二十多年里一共发动大大小小10多场战争(注意,那时可是各方还没撕破脸的春秋前期);他通过远交近攻战略,联合距离远、威胁小的齐、鲁等国,重点打压身旁的宋、卫等国。这种套路,在后世数千年屡见不鲜。

当然了,郑庄公最惊世骇俗的举动,就是把周天子拉下了神坛。公元前707年,鉴于郑国的强势崛起已经威胁到了周王室的地位,周桓王举兵大行征讨,双方爆发了“繻葛之战”。

此战中,面对有陈、蔡、卫等国助拳的周天子,郑庄公在技术、心理上都毫无压力,他采用新阵法大败“王师”,并且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

这一射“伤害极小,但羞辱极大”,它标志着周天子不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从此,周王室的尊严彻底被击毁、威严一落千丈,全面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权,诸侯争霸也成了时代新潮流。

至于郑庄公,则在下一年出兵援齐、击败北戎,让自己成了当时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在当时,甚至出现了“天下诸侯,莫非郑党”的说法。在春秋五霸诞生之前,他领导的郑国是当之无愧的“春秋小霸”。

不过,郑国看似风光的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危机。

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天生的地缘劣势。

上文提到郑国处在中原腹地,资源富庶、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这也正是郑国强盛的物资基础。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从军事角度而言,郑国地处“咽喉九州”之地,是典型的的“衢地”——即各国相毗邻的要冲,意味着它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军事家口中的“四战之地”。这种国家想要扩张,面临的难度远远高于边陲诸侯国,需要极高水准的战略规划、外交手段,甚至还得遇上好的时运。

然而,也许是时代所限,连郑庄公本人都不具备这种意识与觉悟。在发展的过程中,他过于侧重武力征服,对于政治、外交、舆论等要素较为忽视。比如以他胖揍周王室为例,如今看起来此事虽然威风,但在当时却无异于离经叛道之举,几乎把自己推向了周王室及广大诸侯国的对立面。相比较而言,后来齐国的“尊王攘夷”大旗就高明了不知道多少倍。

可惜的是,郑国处于国力巅峰期时,郑庄公并没有设定明确的、可延续的发展战略,也让自己失去了成为首个春秋霸主的机会。

在郑庄公死后,权臣祭仲当道、朝政混乱,郑国开始走上下坡路;而战略位置更好的齐、晋、秦、楚纷纷崛起,天下迎来了全面的大国争霸时代。在这种大环境下,地处四战之地、得罪了众多诸侯的郑国日渐风雨飘摇,迎来了持续数百年的悲剧。

在百年晋楚争霸期间,北达上党、南抵荆楚的郑国恰好处在双方的火力交叉点上。因此,双方既不想吞并郑国,以免直接与对手接壤,但也决不允许郑国被对方吃下。于是乎,这就造成了如此怪相:晋楚争霸过程,变成了两国轮流欺负郑国的过程;经常出现一方攻打郑国、另一方进行援救的场景,而且两方的角色还经常调换。

据不完全统计,晋楚争霸期间,郑国主动、被动地参与了72场战事,遥遥领先其他小国(紧随其后的是宋国,46次+),它也由此成了春秋中后期外部环境最恶劣的国家(没有之一)。

在这种格局下,郑国的历代统治者也不得不改变策略,主要任务变成了“求生”,他们无不想尽办法在列强间虚与委蛇、左右逢源,由此还诞生了子产这样精于利用各国矛盾、玩弄实力制衡的外交高手。

然而,如果没有绝对实力,任何技巧都是枉然。郑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备受强敌欺凌、无法掌控自我的宿命。这个春秋初期最强盛的诸侯国,只能沦为夹在大国之间的傀儡,艰难求生。

看到郑国的悲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代的波兰、如今的乌克兰,历史总是这么地相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