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入冬头等事,家家封窗户
文:杨晓光
图:来源网络
作家钱钟书说:“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百姓如我者,对此有自己的一点小看法。若说窗子是天的进出口,实属虚幻的诗意;若说窗子是风的进出口,用现在的话说就“接地气了”。当年立冬头等事,家家户户堵窗户。
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前,我和奶奶生活在昌黎县晒甲坨农村,住的是土坯房,常年烧大灶用柴草做饭,连带着熏热土坯火炕。一立冬乍冷,为防范冷风侵袭,袭蚀室内那点可怜的热量,总要用塑料布严严实实地将前后窗户封堵起来。奶奶常说:针鼻大的洞,斗大的风,所以年年堵窗户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尤其是奶奶一让我封堵窗户,我就联想起黄继光堵枪眼的情形,感觉着有一种凛然和庄严的样子。
要想把塑料布牢靠地固定到窗户上,保证一冬天不走样、不破损,绝非易事,有一样东西断不可缺少,那就是一破为二的高粱秸秆,用它的目的就为更好地固定住塑料布。首先要量好窗户的尺寸,然后准备塑料布,塑料布的大小裁剪每边要比窗户多10厘米。将塑料布多出来的边卷在秸秆上,拉平塑料布后用钉子固定在窗框上。
为节省塑料布,封堵后窗户都会改用牛皮纸。将生产队用过的化肥袋,直接钉在后窗上,优点是厚实挡风,缺点是遮挡光线,后窗处黑黢黢一片与土墙无异,屋内采光只靠南窗塑料布朦朦胧胧透进来的光线。冬季本来白天就短,封堵窗户后珍贵的白天愈加短暂,下午放学后就连作业也写不成了。
赶上唐山大地震,老家的土屋坍塌,奶奶带着我搬到秦皇岛城里与父母同住,然而一到冬天,仍然需要封堵窗户御寒。只是相较于农村前后窗全面封堵有所改进而已。为让向阳的南窗白天更好地采光,不再用塑料布封堵,到太阳下山时,将一挂用牛皮纸缝制的纸帘子放下来,早晨当太阳升起,我再踩着凳子将帘子卷上去,让冬日暖阳满屋照着。入冬前,奶奶总要对这挂帘子修修补补,一直用了多年。
直到1987年搬进了楼房,塑钢窗户密封好,大扇的窗玻璃采光好,冬天屋里又有了暖气,才结束了封堵窗户的历史。进入新世纪,随着集中供热、绿色取暖时代的到来,家里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热,秦皇岛热力供暖质量越来越好,每天一早起来,还要开一会窗通风透气。并且家家户户安上了空调,来暖气之前,撤暖气之后,再也不用受冻了,室内真正是温暖如春。
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如今我站在自家的窗前,陈年老酒般的乡愁溢满胸怀。想起晒甲坨老家的冬天,忆及老屋封堵得严严实实的窗户,则完全适合唱李琛的《窗外》:多少回我来到你的窗外,也曾想敲敲门叫你出来;假如我有一天荣归故里,再到你窗外诉说情怀;假如我永远不再回来,就让月亮守在你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