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客家建筑及民俗展览馆 人才辈出的百侯名镇
我热爱行走,这种热爱在探访那些隐匿的古镇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因为人文比起单纯的自然更能激发我的认同与灵感。
梅州,我已经走过好几站。这一次我来到了出过“粤东进士第一人”的书香古镇——百侯名镇。
百侯只是一个隐匿在山间的古镇,但它带给我的惊喜却丝毫不逊于我曾拜访过的那些名镇。
从梅州大埔县城驱车十余分钟,便可到达百侯名镇。进入这里的瞬间,你就像是踏入了一座巨大的客家建筑展示馆、客家民俗博物馆。超过120座历经时光洗礼仍然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蜿蜒曲折的鹅卵石路;别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这些是百侯名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百侯旧称“白堠”,其名最早可见于蔡仙人摩崖石刻。至民国初年正式采用“百侯”的名字,意在“白侯辖地,出百位封侯”,取“多出人才”之意。
从历史厚重尘埃走出来的百侯名镇人文极盛。百侯镇第一个考上进士的是清初顺治年间侯北村的萧翱材,他也是粤东地区第一个考上进士的人,被称为“粤东进士第一人”。百侯出现过的翰林学士有5人、进士23人,还有文武举134人,说到“一腹三翰林”、“同榜三进士”、“同堂七魁”等传说,几乎每个村民都能娓娓道来。
今天的百侯名镇旅游区位于该镇侯南、侯北村,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也是国内发现官厅古民居最多的地方。这些古民居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几乎每家门口都贴着文辞劲丽的对联,能让人深刻的感受到百侯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一种人文的气息,渗透着一种古老的历史文化底蕴。
刚开始进入百侯的我立刻就被公路边一座雕塑精美、气势恢宏的院落吸引。步入庭院,这才发现院内不仅有一座典型的客家式院落,另一侧还有一幢二层楼的西式洋房。中西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在这一处小小的庭院空间内完美交融,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状态,着实让我惊讶。
这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被称为肇庆堂,又名敬修衍庆。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中式院落的雕梁画栋栩栩如生,西式洋楼外墙的雕刻亦是精美绝伦。这感觉就是像个一个村中的老书生,外边是清淡雅致的长相,内里博学多才。
肇庆堂主体为“堂”、“横”组合的府第式客家围屋,平房为中式结构,包括中堂、下堂和禾坪,左右各有横屋一排,共有12个房间,6个厅。
整座建筑能够历经百年仍然保存完好,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因为建房时选取的石材、木料十分优质,甚至有一部分是不远万里从海外购进的。请来的工匠们建筑、雕刻、绘画水平尤其精湛,建造西式洋楼时还特地请外国洋人为督工进行施工。先后共历时三年,花耗银元一百万之多。
在百侯名镇,像肇庆堂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不只一处。清末民初时期,百侯镇许多村民外出经商,后回乡建房,引进了不少独具外国风情的建筑。
从肇庆堂出来,不远处便是海源楼。海源楼也建于民国六年(1917),该楼坐北向南,楼高三层。是百侯人杨潮荣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这座建筑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呈“人”字形。现在已改为民宿。
海源楼是水客文化的一种见证,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见证。
紧挨着海源楼的是企南轩。
企南轩的正门,非常古朴苍劲,与里面的西式建筑相依而立、浑然一体。
企南轩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百侯进士杨之徐所建书斋,民国时期重建。由一座堂屋和一座西式洋楼组成,共有27个房间。
企南轩里有庭院、小桥、古屋和古井,外面还有水塘。今天的企南轩,仍然有杨氏后人在里面居住。这样的环境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这里民居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倒映在水里的企南轩显得更为生动。
差点忘记说了,百侯名镇的道路都用鹅卵石铺砌而成,漫步其间的感觉仿佛是踏在过去的岁月之上。原先村内到处是铺满鹅卵石的小道,连道路两旁的墙体都是鹅卵石铺成,被称为“三十六巷,巷巷都一样”。后来一部分要道被改建为水泥路,其余仍是鹅卵石。
行走在百侯名镇的旧街巷里,没有目的,有的只是平静安详的内心。在悠长的鹅卵石路上,我仿佛能看见那一个个进士从这里出发,走向了更大更广的世界。
这里,就是你只要来过一次就永远不会忘记的百侯名镇。
我是琰棱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