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寒湿

​医学硕士,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不为良医则为良相。新 闻 日 志 五 味 百 科 相 册 上一篇:关于更改首页的说明下一篇:冬至怎么养生?脾胃湿热吃什么药?  蜀地多湿,自古皆然。但是雅安那边的湿那就更是重了,雅安人称为雨城,常年下雨,而且雅安市本身的区就命名为雨城区,下雨之频繁可见一般。

  近日有人向响石潭询问自己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属于脾胃湿热,当然这是个人一家之谈,不见得就正确。响石潭建议其去正规中医医院治疗,虚拟网络不能开药,这是基本原则。

  基于此,我觉得这里更像是一个导医哈,告知大家该去什么科室科,给大家指一个方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回到正题,什么是脾胃湿热呢?简而言之湿热是湿邪化热内蕴而成,那什么是湿呢?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脾胃运化水湿功能有关。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响石潭看到《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一文,对脾胃湿热证的论述比较详细,特转载于下,学习之~是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在北方并不多见,但近年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增多趋势。在跟王惠兰老师学习中发现每遇脾胃湿热证,常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而获良效。现将老师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和常用治法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1.1 感受外邪 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为“受湿之区”,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亦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之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

  1.2 饮食不节 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1.3 情志因素 “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张景岳曾说:“但苦思难释则伤脾”。过度思虑,情志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协调脾气健运的重要条件,即“土得木而达”。肝失疏泄无以调畅气机,脾升胃降失调,脾失健运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乃成。

  当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个体会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证,这是由个体的体质素质不同,脾胃功能性状不同,对病因作用反应的形式不同所决定的。

  2 主方温胆,审证灵活加减

  慢性脾胃病的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湿热是标实的表现之一。“急则治标”,当湿热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就要以清化湿热为主,健脾助运为辅。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原“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又治惊悸”。其药性的温凉全在组成药味量的大小。该方组方简,性质平和,通过灵活加减,虚实寒热表里证均可应用,临床应用远远超出了原记载的证治范围。老师常用其方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方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结,陈皮理气和胃,气行则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生姜、大枣健脾和胃,使土健以胜湿,枳实下气导滞消积,祛痞助湿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热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湿清热,理气导滞之功效。虽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滞,化湿而不助热。清热而不助湿,治疗脾胃热证颇为对症。

  由于湿热证的缠绵难愈,临证需审证求因,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加减。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湿重于热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湿热并重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热重于湿较少见,亦不能过用寒凉,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以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伤食加焦三仙、莱菔子;肝郁气滞加柴胡、苏梗、厚朴;脾虚明显加苍术、白术。外感引发的脾胃湿热,在辨证施治方中合入温胆肠,表里同治。脾胃湿 热证患者,胃镜检查往往发现胃中潴留液较多,粘性较大,此时重用苍术,以芳香疏化水湿,醒脾助运。

  需要注意的是,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临床亦不多见湿重于热,即是湿热并重,治疗也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3 验案举例

  患者,女,68岁。因感冒愈后上腹胀满,痞闷不舒,纳呆恶心,矢气时作,大便溏而不爽,口干不思饮,身困乏力月余就诊。查见面色萎黄,舌质略红,苔淡黄厚腻,脉细滑,下肢微肿。并述多年来每逢感冒或平时饮食稍有不慎即发上症。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中、湿重于热。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服药4剂,上腹胀满痞闷减轻,厚腻苔变薄,前方去藿香、竹茹,加焦楂、神曲各15g,改苍术为白术15g,继服1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进食觉香,食量仍少,大便软而量少,舌中心仍有薄白微腻苔,改服香砂六君子丸和保和丸以巩固疗效。

  响石潭觉得这里必须分清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二者辩证不同,用药不同。另外湿热的水果主要有荔枝、龙眼、榴莲、番石榴、椰子、桃子等。

  湿热证: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唇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寒湿证:腕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0)

相关推荐

  • 赵绍琴:中焦湿热证治

    赵绍琴:<温病纵横>-中焦湿热证治   中焦湿热证治 一.证候特点 中焦湿热证候,其感邪途径有二:或因上焦湿热不解,渐传中焦:或因素体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湿热内蕴,又复感湿热邪气,以致内外合 ...

  • 脾胃湿热是胃癌前病变进展至胃癌的内在机制

    胃癌前病变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异型增生的病理学概念,是正常胃黏膜发生"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病理阶段."炎-癌转化"是组织细胞受炎症微环境影响,发生恶 ...

  • 20210426养生堂视频和笔记:王彦刚,浊毒,湿热,寒湿,痰湿阻滞

     发布时间:2021-04-26 09:49:04 作者:百年养生网 出处:百年养生网 本页提供2021年4月26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王彦刚.主题是<解救被& ...

  • 湿热寒湿并存怎么调理

    湿热和湿寒,会不会同时在一个人体内?如何调理?首先的搞清楚湿热和寒湿是什么东东?湿热:中医认为湿热症是湿邪和热邪相兼夹的一种症候.湿热症是湿热蕴结在体内,脏腑经络气结运行,气机不太顺畅,而出现的一系列 ...

  • 祛湿不能只用薏米,分清湿热寒湿,有的湿气要用白术

    广东的夏天又湿又热,人体很容易出现湿气重的症状,不少人会想尽各种办法祛湿,但都不尽人意,甚至越祛越湿,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辨证祛湿. 湿气分湿热和寒湿,单纯靠食疗祛湿,治标不治本.中医认为,要彻底祛湿, ...

  • 祛湿有别,湿热用薏米,寒湿用苍术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体内的湿气很重,经常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湿热还是寒湿傻傻分不清,不知道到底该吃什么去湿--别急,下面小亦就教你怎么来辨别了. 湿热症 临床表现:舌苔黄腻.肢体沉重,口中黏腻.恶心呕吐. ...

  • 寒湿腰痛、湿热腰痛、淤血腰痛,肾虚腰痛,​四种腰痛,你是哪种?

    腰痛多是久坐久卧引起 <素问·宣明五气>: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其实,"避免久坐"的道理 ...

  • 怎么判断湿热还是寒湿

    湿热和湿寒说明体内都有湿气,主要就是看除了湿外是有热还是寒,而这个其实也很好区分,一般怕热舌苔发黄的为湿热,怕冷舌苔发白的则为湿寒. 除此之外,这类患者都伴有身体沉重.关节沉重.大便黏滞不爽或者大便溏 ...

  • 去湿热、痰湿、寒湿的方法

    荷叶6克.山楂10克.陈皮6克开水反复冲泡. 湿热肥胖的表现.头面部油脂多.吃的特别多,难以控制自己的食欲,经常口干舌燥,想喝水.常常伴发皮炎湿疹等皮肤病. 去寒湿的方法:荷叶.陈皮.冬瓜皮

  • 〖中医诊断〗怎样区分痰湿、寒湿、湿热

    〖中医诊断〗怎样区分痰湿、寒湿、湿热

  • 【痰湿、湿热、寒湿:温胆汤泡脚祛湿】

    "湿"和"寒"在一起就成了"寒湿", "湿"和"热"在一起就成了"湿热",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