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这些龙岙龙潭很传奇
从大禹治水开始,抗旱防涝是古代官员很重要的“功课”
寒坑龙潭
夏吟 文/供图
水,被称为人类生命的源泉。阳光雨露禾苗壮,尤其是农耕时代,农业技术落后,靠天吃饭,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偏偏天不遂人愿,老天爷脾气有点大,反复无常。一会儿是“水潦百谷死,居民无食食糟秕”;一会儿又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从大禹治水开始,抗旱防涝就是农业文化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宋代诗人熊克在《劝农》中描写黄岩人民兴修水利:“黄岩出谷半丹邱,使指新疏万壑流。筑堰未妨齐著力,旱天随取灌高畴。”但如果出现极端天象,长期干旱,河水断流,水利设施的“功夫”就被废了,官民就要甩出最后一张王牌:祈雨。祈雨有官府主办的,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
祈雨又称“求雨”,台州俗称“取水”。历代名人祈雨诗文丰富多彩,不乏文豪大佬。如宋代的范成大、苏辙、戴复古、叶适等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如白龙潭、寒坑龙潭、赤颊潭和划岩山龙潭等。
有求必应,敕封白龙山神
黄岩江口街道南面,有村庄名白龙岙。与丫髻岩、朱砂堆为邻,三面环山,绿水青山,风光秀丽。白龙岙村以白龙潭而得名。沿溪逆流而上,白龙潭在一峭崖下。宋嘉定《赤城志》载:“白龙潭在县东一十里方岩,其穴有三,大仅如瓮,常有云气罩之,居人见龙出入,因其色白,故以名潭,嘉祐初祷雨未验,夜分有大呼于野者曰:龙已居西矣,旦以疏投西潭,一蛇跃出,烈日飞雪,继之以雨,岁大稔”。清初县令张思齐曾率领百姓登白龙潭求雨。今天想亲眼见到白龙潭可不容易,因为少有人来,山路杂草丛生,还有陡峭的岩壁。白龙潭直径四米多,上有瀑布破崖而出,奔入潭中,潭深水碧,寒气逼人。当地村民回忆,小时候,常与伙伴穿山越岭,到白龙潭探险、玩耍,现在,很少有孩子来这里了。白龙潭下有昭应庙,庙前有古碑。宋政和八年(1118)时,因祈雨灵验,赐额“昭应庙”,祀“白龙山之神”。庙中供奉红面阮总帅。民间传说阮总帅原来白面,因岱石尊王争地盘,看中昭应庙是块宝地,从山上推下巨石,想摧毁昭应庙,建造岱石庙。千钧一发之际,阮总帅用双手撑住岩石,因用力过猛,白面劤成红面。阮总帅即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魏晋思想家、文学家。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与嵇康并称嵇阮。柔桥东阮庙亦是他的道场,那里也奉祀着红脸阮总帅,并且这个阮籍是被清代进士俞樾公证过的。俞樾在《右台仙馆笔记》中写道:“王子庄(王棻)孝廉,居黄岩之柔桥。其地有庙曰东阮,祀晋阮嗣宗,或曰即白龙山之神也”。
呼风唤雨寒坑龙
寒坑龙潭在台州温州边境,历史上,寒坑潭一会划归台州,一会儿又划归温州管辖,现在归属温州,位于永嘉岭头乡。当地最近正在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其主要景点有寒坑龙瀑、龙潭、石门槛、寒坑宫、水库等10余处。森林茂密,龙潭瀑如蛟龙,潭如龙宫,碧水清冽,动静相宜。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优美的风光。嘉定《赤城志》记:“寒坑潭,在县西一百三十里。两崖夹山为涧,时有黑风自潭出,每祷乘木筏以入,微不谨则有惊怪。”
据传,寒坑龙每年春秋两次都要出龙宫去东海龙王那里汇报工作,来回一路雷电大作,带风带雨,豪情万丈。寒坑龙潭遂为周边百姓祈雨圣地。还流传有牟贤拜访寒坑龙的故事,更添神秘传奇的色彩。
赤颊潭:同音白字造神话
赤颊潭在临海市尤溪镇的深山峡谷中,溪水从数十米高的悬崖上奔泻而出,雨蒙蒙,雾蒙蒙,潇洒飘逸,透着三生三世的凉凉,沁人心脾。狡黠的溪鱼感应到陌生的阴影就闪电般扑向深不可测之处,不见它们的绿野仙踪。嘉定《赤城志》载:“赤颊潭,在(黄岩)县西五十里乱山中,龙出入必大风雨,故近山无居人,旁有大木皆无肤叶,父老言有龙黑身而赤颊,遂以名潭”。因为赤颊潭在临海黄岩交界的深山冷岙,宋朝之前“近山无居人”,误认为在黄岩境内。后来才搞清楚在临海县西南五十里。赤颊潭历来是祈雨热点,史书多有记载。
赤颊潭,现在又写作“七节潭”“七折潭”,因此又造了一个神话。“人怕老来穷,天怕秋来旱”,稻作地区最怕秋旱,稻田无水,颗粒无收。一年秋天大旱,当地百姓到赤颊潭取水,取得一条鳗鱼。大家欣喜若狂,以为是真龙现身,即将鳗鱼带回作为“龙质”,祈盼甘霖。谁知三天无验。失望愤怒的后生将鳗鱼剐成七段烧煮。水烧滚了,鳗鱼却不见踪影,百姓知道这是真龙,是我们不够虔诚。大家马上带上全猪、全羊到赤颊潭祈祷。那条鳗鱼一节一折慢慢地浮起来复合如初,活灵活现。午夜,风雨大作,旱情解除。清代诗人戴景琪有《赤颊兴云》诗:“赤颊古名潭,中有潜龙住。天半起风云,乘时作霖雨。”为了重现旧时祈雨的恢弘场景,当地正在修建祈雨广场。其实,黄岩方言“赤颊潭”与“七折(节)潭”同音。
山沌龙潭和童布政
划岩山风景区位于黄岩区头陀镇,距黄城仅18公里。传说王母娘娘为保江南一带风调雨顺,斩妖除魔,怒拔金簪,划山为壑而得名,王母娘娘拔簪时坠落一颗龙珠,顷刻化作龙的眼睛,老百姓尊称她为“龙潭”,成为祈雨取水的圣地。传说龙脊就在龙王坑境内。
龙潭三瀑分下瀑、中瀑和上瀑,山沌地名得于此。从下往上排列,第一瀑在海拔120米处,沿山麓溪谷上攀,茂林修竹,天然氧吧。瀑高十几米,水帘婆娑,飞珠溅玉。浪花咬成洞穴,弯腰可进。夏日斜阳,水幕似龙绡,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彩虹。中瀑在山崖的豁口飞流直下,峭岩左侧斜谷的“通天道”和“通天洞”可以上去,通天道有台阶257级,然后爬十来格竹梯,钻出通天洞,得以“重见天日”。沿山道走百来米即到龙潭边上,需借助岩壁铁索下落到涧底方可见其真容。瀑高30余米,若逢雨季,急湍直泻,如白龙飞天,惊天撼地。第三瀑距中瀑60米,极似雁荡三折瀑之中折瀑。瀑水如珠帘垂挂,十分赏心悦目,又称为“珠帘瀑”。当地流传童布政在山东任职时救了误入梁山泊的划岩小龙,老龙王布雨谢老乡的故事。童布政即童谟,头陀上岙人,举人,任山东左布政使、广西布政使等职。
如今,人们不再祈雨,这些龙宫、龙潭、龙穴都成为农业文化遗存,皇帝封赠,传奇故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奇山秀水,催化满满的好奇心,龙潭摇身一变,华丽转身为人们寻幽探秘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