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天里 破土而出的 鲜嫩美味
江南春天里 破土而出的 鲜嫩美味
李琦 文/供图
阳春三月的江南,细雨霏霏,乍暖还寒。
每一个春雨润物无声后的凌晨,春笋破土而出,正是入山挖掘的好时候。吃透了雨水的春笋,顶着鹅黄色的芽尖,窥视着这个未知的世界。每年的这个时候,我和几个朋友,赶着黎明前起身,揉搓着惺忪的睡眼,开车上山。在参天的竹林里,拎着一把锄头,低头弯腰,仔细地搜索着拱起的地面,寻觅着春笋的踪影。在落叶遍布的泥土底下,往往会埋藏着一株硕大而肥嫩的竹笋。
为何叫“黄泥笋”
毛竹居然有雌雄之分,这让人有点惊奇。据说竹根上第一支是双生的,就是雌竹,竹笋生在雌竹上的。竹根在地底下缓缓潜行,悄悄拓展着生长的空间,不断地变得强壮粗大。成鞭时生出的嫩芽,就是鞭笋,俗称“冬笋”。冬笋不分节,细嫩清新,因为长在冻土之下,不容易获得,所以价格相对不便宜。
立春后出土的竹笋称为春笋,也因为箨上布满淡淡的绒毛而被称为毛笋。人们口中的盘中珍馐,是一种在清明前后开始冒尖,将泥土拱成小土包,却还未破土而出的竹笋,常被人们称为“黄泥笋”。“黄泥笋”虽然是春笋中的一种,但是因为隐藏在土层之下,还未见到阳光,所以它的品质和口感都是上乘的,甚至比冬笋还要鲜嫩几分,清香润口,并无冬笋常有的陈年泥土气息。过了惊蛰,“无数春笋满林生”,竹笋发疯样窜高。头顶的芽芽也变绿发黑,纤维日渐粗老,吃起来塞牙还有渣,那就没啥吃头了。
在黄岩临海交界的黄土岭上,漫山遍野都是竹林。那里的腐殖土肥沃松软,滋养的竹笋黄泥裹身,露出的笋衣底部白皙清爽,当地人称为“白壳笋”,在笋中属于高等级了。春笋笋体肥大,重者一个就能达十余斤,通身洁白如玉,肉质鲜嫩,美味爽口,无论炒、炖、煮、焖、煨等,皆能成佳肴。
台州式“油焖春笋”
台州人的“油焖春笋”,是每户人家在笋季必吃之菜。
挑最嫩的春笋,剥去外壳。有人纠结笋可不可以用水洗,其实笋最好不要见风遇水,这样容易见老,失去应有的鲜嫩,除了外壳后只需用菜刀削去筋头巴脑就可以了。切成滚刀块,个头不要太大,太大块不容易入味,一口一个为宜。把高汤、生抽、老抽、老冰糖、少许盐和香醋调成汁备用。锅中加入油,将笋块放入锅中,用小火进行煸炒。待炒至水分减少,笋块的边角变成微微的黄,此时加入汤汁,焖烧几分钟。待汤汁收干,撒上葱花即可装盘。这里吃的是家乡特有的咸鲜甜。
江南春天的一道汤水:腌笃鲜
“腌笃鲜”是江南地区春天必喝的一道汤水。
腌是指咸肉,鲜就是春笋和鲜肉。咸肉用清水浸泡几个小时后切成小块备用,五花肉切成同样大小,春笋改刀成块。锅中放水,将咸肉和五花肉放水里加热几分钟,略烧开后即捞出。取一砂锅,水烧开后,放入葱姜片、咸肉和五花肉,撇掉浮沫,转小火,慢慢炖煮,等到汤色奶白后加入春笋、百叶结再炖煮半小时。煮汤时,先不用加盖。等到水开后,锅里浮沫撇干净了,再加盖子熬汤,这样水蒸气能更多地带走肉的腥气,凸显春笋的清新,熬煮的汤味道更鲜甜可口。
素斋:春笋配干丝
寺庙的素斋里,总有一道春笋配干丝,极素雅爽口的。
春笋和干丝要切得极细,像柳丝一样的细长。绰过水后沥干,下素油,把春笋和干丝炒匀,加盐调味,撒一点点葱花装在白瓷盘里。素素淡淡,是那种不动声色的欢喜。我记得有位老作家说他家乡腌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其实寺庙里的咸菜腌得也是极好的。椒北的梵音寺,自产的咸菜品相俱佳,咸菜独有的香气尤其馥郁,配上鲜嫩的春笋,酸爽咸脆,让人齿颊生津,神清气爽,非寻常荤味可比。
用春笋和豆腐做成羹
如果用春笋合豆腐做成羹,则别具一番的鲜美爽滑。
把笋肉切成细碎,豆腐切成小方块,焯过水后备用。冷锅热油,笋丁下锅略炒,加入鸡汤,中火烧开后下豆腐,起锅前加入盐和胡椒粉调味,几条嫩绿豆苗点缀。色泽清雅,汤汁嫩滑,很能让肠胃熨帖舒泰。
“春笋煨鱼”可比杭菜“春笋步鱼”
在临海涌泉镇有座较大型的水库,山下有口鱼塘,出产一种俗称为“翘嘴”的鱼,肉质极其细嫩,黏性极足,吃起来舌头和上颚有要被粘住的感觉。不知道用这样的鱼,配最嫩的笋,做一道“春笋煨鱼”,会将如何?
不会比杭州名菜“春笋步鱼”逊色吧?但是这名为“翘嘴”的鱼产量却不多,春笋的好时光也极其短暂,有鱼的时候春笋已老,春笋正当的时候鱼却没有影踪,总是不能在最好的时光邂逅。这道菜,至今只能作桃源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