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义:以科研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

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将于2021年10月15日—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三帆中学举办“2021 年初中教育发展论坛”(点击可查看详细内容),就“守正创新——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挑战与应对”进行深入讨论。届时,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曹保义将出席本次论坛,在跨学科公开示范课中做评课专家并做《关于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几点认识》学科教学主旨报告。

我校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它的使命不是简单地培养合格毕业生,而是要肩负起改革、实验、创新的责任。在这种责任的驱使下,革故鼎新、开拓进取成为我校办学的主旋律。几十年来,学校不断发展,由一所普通中学发展为闻名遐迩的北京市重点中学和有特色的高中示范校。

“以科研推动学校的改革、以改革促进学校的发展”,是我校取得成绩的保证。学校将具体的改革内容作为一段时间的科研课题,通过科研的方法,推动学校的改革;通过科研的过程,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建设“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基本策略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它的原动力来自教师对自身的发展和工作目标的追求。这种原动力的维持需要和谐的发展环境,在相互促进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

教师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我校在队伍建设上以尊重差异、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为指导思想,实施注重目标的引领作用、为教师的学习和自身发展创设支持性环境的策略。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师德要求:品德堪为学生的楷模,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学识堪为学生的表率;学习型教师要求:有追求、善学习、勤思考、勇实践;研究型教师要求:实践中能反思,遇问题会探究,学术上有建树,教研上出成果;骨干教师要求:为人能表率、教学能领衔、科研能引领、实践能示范。

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环境的支持。首先,在各级组织职能上强化学习职能,创设多种学习交流平台,如 《求 索》、《教研简报》、《三色帆》三种学校刊物。其次,建立了相关的奖励制度促进教师提高,如建立了《教育科研奖励制度》、《教师教学、辅导学生、发表文章奖励制度》、《教师脱产、半脱产进修制度》,对教师进修、交流、科研等活动提供物质、资金支持。

自主管理是我校“人文”、“自主”特色在管理中的体现。它既是一种管理策略,也是队伍建设的一种策略。我校的自主管理是指在统一观念和目标的基础上,要求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在各自岗位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探索新的育人方式

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育人方式的改革,我校历次的改革、实验多围绕课程展开,每一次改革都对学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 995 年开始的文科实验班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文科学人才苗子”的基本途径,也催生了我校 1 998 年开展的学校整体课程改革实验,这次课改实验为 2002 年顺利实施教育部推出的过渡性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2007 年,我校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课程改革目标,我校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实验。一是探索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学校课程结构,设计实施了“6 1 1”的课程体系。其中的“6”(第一板块)就是每天的前 6 节课,安排国家课程的学科课程和每天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课,为不同学生打下共同的基础,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第一个“1”(第二板块)为学科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安排在每天下午,每次 70 分钟,主要宗旨是促进学生学有所长。第二个“1”(第三板块)为综合实践类校本选修课程,每天安排 1 小时。包括社团类、课题研究类、科技类、体育和艺术类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探索利于不同志趣学生发展的必修课程安排方式,将人文与社会及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的必修课程,设计出不同的排课方式,为学生形成有个性的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修习计划创造了条件。三是探索部分课程内容的整合。

我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如何正确地运用好“自主选择”,如何保证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是顺利实施我校课程体系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我校构建了与之配套的“学生指导体系”,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探索全员德育的有效途径。我校的学生指导体系由学生指导中心、导师组、导师三部分组成。学生指导中心由熟悉学生心理辅导、学法指导和学生发展规划的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组成,主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学 法、选课和学生发展规划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导师组一般 3~ 4 人,班主任任组长,在组长的协调下,参与班级活动。学校为每位学生选配一名导师,导师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恰当选课,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议并辅助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

以课题研究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多年来,我校倡导德育的人文性,坚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认同文明社会的道德准则;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用环境熏陶人;完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道德实践”的德育策略,形成了我校的德育特色。

为进一步深化以 “人文教育” 为基础的德育特色,2006 年我校开展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拓展与深化研究”,以此带动并深化我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探索以美育德的新途径。首先,探索如何使学生的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师生依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完成对教育内容的价值判断。其次,对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改造,具体包括:德育活动形式美的创造与欣赏;德育作品美的创造与欣赏;教师“表美、道美、风格美”的创造等。

自 2004 年起,在教学中全面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以此推动教学的改革,至今已经形成了我校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教学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现阶段我们重点在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二是教学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依据学生知识背景、认知结构,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以提高教学效益。坚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反对课堂中的“垃圾语言”和低效的教学行为。提倡分类指导,为学生个体节省时间,反对用过多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的低效教学去换取高成绩。三是提倡教学的适应性,课堂教学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要适应教学内容,适应教学目标,适应不同类型的学生,适应教师自身的素质特点。四是重视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提倡课堂教学节节有反馈,提倡教师及时批改学生作业和阶段测验,根据批改情况和存在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让问题积累起来。

这些年来,学校在队伍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德育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成为我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年2月1日期刊。本文作者曹保义系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生物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特级教师。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