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369年分裂的魏晋南北朝,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民族大融合的一段历史,是大分裂大割据的一段历史,是中华文明涅槃重生的一段历史、影响至今的一段历史。

这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这么概括:统一的帝国一分为三,分裂开始。短暂的统一后,帝国再度分裂,最后分为了南北对峙。最终,北方战胜了南方,帝国再度统一。

大分裂大割据的历史、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两个结论不必多说,想必大家都是认可的。本文主要讲后两个结论。

其实汉文明在东汉末年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危机,那就是士族的垄断。汉朝实行察举制,察举制的缺点导致了世代为官垄断仕途的士族地主阶级出现。垄断了仕途的士族毫无生机,腐朽至极。毕竟,他们从出生起就有了做官的资格,那又有什么奋斗的必要呢?至于国家兴亡,那更不是他们关注的对象。既然我的地位是家族给的而不是皇上赐予的,那我又为什么要保家卫国呢?

有趣的是,虽然士族是统治阶级,但他们却往往不需要做什么。事务部门全都让庶族寒门去干,士族子弟往往只需要担任一些地位高待遇好的闲职。

于是,统治集团便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寄生虫,他们无所事事、心灵空虚,于是便寄托于清谈玄学。儒学作为崇尚实践的学问,却被扭曲为空虚玄妙的玄学,大概也只有士族才会做出这种事了吧。

士族的腐朽,导致了社会的更加腐朽。人们经常会惊讶于西晋初年皇帝带头的腐败斗富,但如果意识到这是个士族建立的国家的话,就不足为奇了。统治集团腐朽如此,毫无生机,民族岂有未来可言?

就在这时候,五胡来了。在文化上处于劣势的胡人要想统治这片土地,就必须将自己融入其中,这就是民族融合的开始。我们了解五胡乱华这段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发现非常矛盾的一点。一方面是少数民族对汉人大肆屠戮以致民族矛盾严重激化,另一方面则是十六国的统治者往往都优待知识分子、对汉文化极度崇拜。其实这并不矛盾,前者代表的是尚未汉化仍然野蛮的胡人,而后者则表明了胡人对于开化的渴望。

这就是胡人与士族的不同了,前者虽然野蛮落后但却充满勃勃生机,他们积极学习不断汉化,希望能在纷乱的十六国中脱颖而出生存下来,生存成为了最有立的动力,一如春秋战国时为了生存变法图强的列国。而后者则是毫无生机、死气沉沉,优越的地位完全抹去了他们奋斗的精神,后来的偏安也未能使他们振作。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辩证法的闪光,强弱总是相对的。当年是国力最弱小、文化最落后的秦国最进取,最终统一六国。后来五胡当中,又是最落后的鲜卑族里最落后的拓跋部落最终统一了北方,在十六国里脱颖而出。他们最落后,但是也最善于学习进取。从最初效仿汉武帝的立子杀母,到后来的冯太后改革、孝文帝汉化,鲜卑人以可怕的学习精神进行着改革,打破了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放弃了无谓的民族主义,将一切落后的全部抛弃,汉人所有优秀的东西全部拿过来,甚至与汉族大家进行通婚,

最终,鲜卑人抹去了自己身上所有的鲜卑印迹,成为了汉人的一部分。而汉文明,也终于涅槃重生。新生的隋唐帝国统治者,身上都流着鲜卑人的血。他们既有着汉人祖先的文明智慧,又有着鲜卑祖先的勃勃生机。于是他们大破大立,推出科举制、重排姓氏榜,他们以绝对的自信把腐朽的士族踩在脚下,从此士族的时代被终结,庶族地主阶级的时代到来了。

当然了,虽然文明的主旋律在北朝,但南朝同样也在进行着改革。虽然南朝还是士族的天下,但宋齐梁陈四代的开国君主却都是庶族夺权。毕竟,士族实在是太腐朽了。之后就是士族与庶族的矛盾激化,无休无止的阴谋与暗杀,纲常伦理丧失殆尽,最终只有乖乖被大隋统一的份。

重生的汉族与以前的汉族有了很大的不同,跪坐的习俗变为了坐椅子、上衣下裳也变为了穿裤子。如果你先去看《汉武大帝》,再看《贞观之治》,就会看到,经过了魏晋南北朝之后,胡琴胡服比比皆是,长安的街市上也有了更多的胡人商贩。贵族的府中也多了西域歌姬的歌声与舞姿。

最重要的是,胡汉概念模糊了,中国与四夷的概念也模糊了。取而代之的是,南方与北方的概念。经过了几百年的分裂后,南方第一次与北方如此泾渭分明,此后,关于南北差异的种种说法就层出不穷,直到今天。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民很悲惨,但是魏晋南北朝却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段伟大历史。

本文所用地图来自史图馆。

来自: yh18 > 《历史文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