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古代历史的潜规则:年龄问题

有一句古话叫作:时也命也。

意思是说在某个时间节点的大势面前,个人能力即使再强也很难改变。

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有另外一个微观层面的理解方式,那就是历史事件发生时某个关键人物的年龄往往会影响这个人的命运,甚至相关的历史走向。

举个例子,正常人十几岁往往会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进入叛逆期,之后又进入一个恋爱青春期,青春将消逝的时候往往又会想结婚生子,在之后还会进入一个更年期衰老期,这个时候往往会与子女的矛盾增加,也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小儿子或孙辈,对自己的事业也不怎么上心了。

其实古代的皇帝也一样……

很多人对比古代帝王的时候,都会举例刘邦或朱元璋滥杀功臣,像秦始皇虽然有人说他残暴,却没有杀过一个功臣。

以上几种观点都片面了,因为我们只需要对比一下这几位帝王的个人信息便会发现,决定一个皇帝是否乱杀功臣,与这个帝王本身所谓的仁慈或者残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与皇帝的年龄,也就是是否还年轻有很大关系。

皇帝大规模的屠杀有功之臣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皇位的安全过度,说白了就是怕自己的后代继承皇位,威信不足以压服这些有功之臣,进而动摇了统治根基。

从这个角度再来看秦始皇,他之所以不杀功臣,是因为他一统六国的时候才二十多岁,周围一些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都要比秦始皇大上十几岁甚至几十岁,所以秦始皇根本不需要担心有功的重臣影响到他的皇位传承问题。

因为还没等到他的下一代继承皇位,这些有功之臣大多都被秦始皇熬死了。

反观刘邦,他几乎和秦始皇前后脚出生的,秦始皇都死了,刘邦还一事无成呢,而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已经是高龄了,反观周围一大帮有功之臣,年纪都还挺年轻,所以不是刘邦狠心,而是他为了皇位的传承安全,不得不杀这些年轻的有功之臣。

同样的例子也可以套用在朱元璋身上,不是朱元璋心狠手辣,而是朱元璋周围的有功之臣都比他能熬,而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朱标还死得比他早,这就导致朱元璋在杀了一批大臣之后,又不得不重新杀一批有功之臣,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将领蓝玉,原本朱元璋是想将蓝玉留给太子朱标的,但朱标死的太早,孙子朱允炆又压不服蓝玉,于是不得不狠心杀了他。

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年龄的视角解读三国人物,在很多人眼里会觉得袁绍愚蠢,刘表无能,曹操是个奸雄。

实际上,如果我们一个个还原历史事件中的具体人物的年龄后便会发现,不论是袁绍还是曹操,又或者是刘表, 在年轻力壮的时候,都可以说是当代才俊,人到中年的时候,更是威震八方,但紧接着伴随年龄的衰老便会斗志消沉,迷上小妾溺爱小儿子。

想当初袁绍会盟诸侯围困董卓,将汉朝天子的威严底裤扒了个干净,真的是一时风头无两,而后大败公孙瓒,一统河北大有气吞山河如虎的威势,但小儿子一场病便让袁绍失去了与曹操“打闹”的兴趣,无心恋战只顾老婆孩子热炕头了。

刘表单骑定荆州更是千古佳话,凭一人之力整合荆州各方势力,称雄荆江,击杀孙坚,当世人杰一点不为过,但上了年纪依旧没逃过溺爱小儿子的坑。后来的曹操也是如此,当初赤壁上是多么的豪迈,老了依旧消磨了斗志,以至于曹冲的死让他哭成了泪人。

袁绍是如此,刘表也是如此,后来在曹操更是如此。所不同的是,袁绍跟刘表的年纪都要比曹操大,所以更早地进入了斗志消沉的阶段,而三国故事又多以刘备的视角进行叙事,所以造成了我们对袁绍或者刘表的刻板印象,只可惜这些故事都在《三国演义》中一笔带过了。

而《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之所以笑到了最后,跟他活的年纪最大有很大关系,他真心地把所有能制衡他的对手都熬死了,于是乎便笑到了最后。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时,与其说是康熙打败了吴三桂,倒不如说是年轻的康熙硬生生把吴三桂熬死了,于是就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所以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别看现在活得没你好,但活得比你老,就有可能笑到最后。

传承千年的历史故事亘古不变,但换一个另类的角度,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不妨试着从年龄的角度解读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人物,相信会很有意思。

2021.10.1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