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梅城老百花洲,原来是这样子【客都推荐】
(图片为资料图,来源网络)
梅城百花洲所指的地域,实际上有两个地方。我们现在说的百花洲是指梅江二路一带,其实这只是20余年的叫法,因百花洲影剧院而得名。真正的百花洲是在南门文化广场附近,60年代百花洲与梅城隔河相望,有木桥连接。古时候,百花洲曾经是笙歌酒色繁华之地。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梅城东面坝尾咀至乌蓼沙尾一带(即今剑英纪念大桥北端南门文化广场至德龙桥),因梅江与程江汇流处形成一块三角洲,长宽各约有300多米,俗称百花洲。
梅江区西部乡贤梁伯聪先生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云:舶未通行海阻程,江西大道达燕京,百花洲尾花船集,风送笙歌十里声。其附注云:“在昔海运未通,潮郡九属人上北京中原,均由梅县经过,向江西大道而去。来往辐辏,市场热闹,百花洲尾花船群集,夜静笙歌声达十里外。”也就是说在海运未通之前,潮州府属各县之人,上北京中原各地,都要经过此地。百花洲成为商旅歇脚休憩之地,才自然形成“笙歌十里”的盛景。故当时又有一种传说,谓百花洲为“百花舟”,意为其入夜之时,此地“花”舟云集。其时有首民间竹枝词这样唱:“百花洲畔水悠悠,无数闲人放艇游,夜半歌声犹未歇,琵琶弹破一江秋。”
(图片为资料图,来源网络)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杨沅(梅城下市东山人),在其珍藏的《程乡胜迹图》画面题词中云:“嘉道时代,吾梅州科甲鼎盛 ,民亦殷富,梅江画舫,笙歌达旦,俨小秦淮。咸丰初年,尚犹未艾。今观斯图,城内旌丛及妓艇之舶于两岸及百花洲者,舳舻相接,洵为盛事。”清代李宁圃有一首描写百花洲的竹枝词:“江上潇潇暮雨时,家家蓬底理哀丝。怪他楚调兼潮调,半唱清魂绝妙词。”从这首竹枝词可以知道,乾隆年间,停泊在百花洲一带的船户,家家户户都在弹唱汉剧和潮剧的乐曲。据史载,早在清朝初年,百花洲一带江面上花船如鲫,一些青年沉醉于笙歌酒色,直至清末,百花洲仍是公子哥们沉溺寻欢之地。
清代,风景如画的百花洲被列为梅州八景之一,谓“花洲远眺”。据古梅杂志载,古时程江可航行至石正龙虎圩,后因石正割归平远,龙虎圩商业渐衰,加之艇家(水上渔民)他迁,且之乡人又沿流筑陂灌田,程江不能航行。随着岁月的推移,自然的变迁,百花洲后来成了一个荒芜的沙洲,昔日繁华如梦之地竟被世人慢慢遗忘。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此处往江南才架设了雄伟壮美的剑英纪念大桥,建起了南门文化广场。
原标题:曾经笙歌不夜城 百花洲史几人知
作者:客乡人(发表于报纸和网络等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