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我的教学风格
01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类似的梦幻世界当然还有我们古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正如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在《托尔斯泰传》中写道:“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地追求完美。”所以每个人来到世上所渴望的成果,就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人生。
对于这三尺讲台,那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那种对完美的执著与追求,让我始终心怀敬畏,不敢说自己已然能够窥其真谛,只是坚持在教学一线,不敢离开课堂。因为我深深地知晓每个人只有一次童年。让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充满幸福是我一直的追求。同样的,也只有创造孩子们喜爱的课堂,让孩子各具特色、充满生机,正视学生的差异,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因势利导,引领他们成为最美的自己。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喜爱的的课堂呢?记得一次徒弟听完我的课,写下了下面的一段话:
教师的流畅表达,只不过是课堂的线,学生即使表述得疙疙瘩瘩,却是自己的所得,这才是课堂的珠。一节课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教师的表现,而应该是学生的生长。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打造“影响力对话”……
我想只要让孩子真正成为舞台的主人,让他们始终站在舞台的中央,他们会真正体会到思维碰撞的快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对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解读,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一)让孩子站在“思考”舞台的中央
通过设计高质量的“核心问题”激活课堂,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引导学生将数学思维与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活动经验有机结合。
(二)让孩子站在“思维”舞台的中央
将碎片化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结构化,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关联、循环等特征进行整体思考与设计,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观点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与感悟,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孩子充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思维,学会进行数学地思考。
(三)让孩子站在“思辨”舞台的中央
突破传统课堂的藩篱,以生成作为其主要的特征,着力构建一个基于理解、对话和生成的反思性教学“场”,在生生之间、团队之间开展有效对话,实现理解性学习,从而促进对知识的深层挖掘和探究。
02
热爱源于童年梦想
从小在我心里就藏着教师梦。2001年,当我怀揣着童年梦想,踏上三尺讲台,就默默对自己说:爱每一个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对教师的那种油然而生的责任感,那种对完美的执著与追求,让我始终心怀敬畏。当看着讲台下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当想起教师身上所肩负的职责,我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的小学数学教师。同时也天真地认为,只要是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就能成为理想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
于是我使出浑身解数,课堂上不遗余力地向学生讲解,课后不辞劳苦地给学生辅导,把学生当做一个大口袋似的使劲往里塞。但学生越来越空洞的眼神,告诉我:不懂的还是不懂,好像有点懂的,但也并非是真懂。原来我一直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而不是一个思维的引领者,我那感动了自己的付出何曾在学生的头脑中掀起过波澜?
意会源于追根溯源
正在彷徨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广东省小学数学教师说课比赛。这次的比赛,使我慢慢领会到了,一节课的重点不应该只放在形式上,而是要审视这些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于是我认真研究了一系列的现代教学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法等,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积极开展结构化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促使学生开展小学数学深层学习。同时,值得庆幸的是,我有机会先后参加广东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京苏粤浙小学数学高端研修班、国培计划教师工作坊等高端培训,让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接触了国内外小学数学教育的最前沿理论,原有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专业源于坚持不懈
在专业上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着,教中研,研中改。2018年我申请调入桂城街道一间新办的学校——灯湖第三小学,并与团队一起深入开展科研课题研究。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聚焦小学生深层学习,采用课型研究的方式,立足“单元起始课、单元整合课、跨学科主题实践课”三大课型,通过设计单元活动群,整合意义联接学习内容,促使师生、生生开展深度对话,实现思维显性化,让学生在宽广的思维空间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明确促进思维发展的学习目标,增强思维容量,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与本质,从而实现深层学习。
期间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有了新的认识,更加关注学生的生长,努力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在课堂上让学生真实表达。自此“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这便成为了我新的追求目标。
精湛源于高质思考
匠人最典型的气质,就是追求完美和极致。把每一个产品当做艺术品来精雕细刻,创造出异乎寻常的契机。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就应该将自己的每一节课看作是一件艺术品,精心雕琢,反复研究,追求完美。在长期的学习、思考、专研和实践过程中,我对于促进小学生数学深层学习,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与策略,聚焦结构化教学,关注数学语言的有效表达,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学生站在“思考”“思维”“思辨”舞台的中央。
完善源于反听内视
《史记·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勤于总结方能使人进步,不断反思才能找到自身差距,进而不断完善。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不断地追求、进步,但依然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尽快抵达现实目标,我偶尔会不自觉地扮演专制的角色,将方法、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如由于课前的预设不足,而导致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没有更充分地利用,这些都是今后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03
(一)以学定教
数学课堂应该是有深度的,学生是需要经历了深度学习过程的。它不需要华丽的外观,不一定要有热闹场面。但它一定要有丰富的思维活动。那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思维活跃起来呢?这就需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做到以学定教,用精准、到位、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在备课的时候,就必须要琢磨好一节课该在哪些环节提问,问题该怎样设计才能精准。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聚焦每一个环节要提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逐步变得简约、有效、高效。
(二)授人以渔
在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概念本身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全本教材或整个学段整体知识的了解,将会导致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各知识点割裂进行平均用力,对于每个知识点都平分精力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无法顾及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会直接造成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课时容量不足,有的课时却满堂灌的现象,从而直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记得自己曾经上了一节课——《众数》,当时评价很高,正当我为如此成功的一节课感到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位听课老师在评课的时候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节课重点讲了众数,可是孩子们已经学了平均数、中位数,那么除了横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以外,是否还应该纵向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呢?
真的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确实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概念与概念之间都是有关联的,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当做一门结构性学科来展开教学,使学生从知识结构的高度理解知识,将数学知识点连成线,再结成网,从知识点与知识点联系的角度,思考其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
加强概念之间内在联系的教学,特别是在课堂引入环节,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让知识自然地“长”出来,然后通过经历知识结构的建立过程,使学生领悟到数学结构方法,并且尝试运用方法继续学习新的知识,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三)思中取乐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2017年广东省小学数学优秀课展示活动中,来自肇庆的一位老师正好用我们班的孩子进行上课展示,在课堂上孩子们自主探究,小组内深度对话,他们自信的表达,生生互动交流、质疑辨析的学习模式,受到在场专家、老师的高度评价。课后,这位执教老师真诚地对我说:“真的非常感谢你和你的孩子们,孩子们这种学习模式非常好,以后回到自己的学校,我也要推行这样的学习模式。”
这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但是课堂是动态的,同样的一节课,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反映。于是在课前,我尽可能多的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并预备不同的教学方案。不知不觉完成了从原来备教材、备教师、备教案,转换成了备学生、备学情、备学案。从此,我更加关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成的资源,逐渐发现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稍纵即逝,可遇不可求,这便需要教师有更加专业的学识与教学基本功,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课堂是师生之间共同经营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的交流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这里得到成长。只有用心地经营,改善课堂的“生态环境”,让孩子真正地成为“舞台”的主人,才能让课堂有知识、有能力、有生机、有生命的质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三尺讲台赋予了每一个师者荣光,活力课堂更是催生无数新星的闪耀,教师得体的退出,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何尝不是一种格局与智慧……
作者简介:
孙明洁,女,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第三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曾获南粤优秀教师、2020年广东“最美教师”,佛山市优秀教师,佛山市优秀青年教师、南海区“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资料来源:
李西鹏,潘光志 主编,《明师教学风格案例的多维解析》(上),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第164-178页。原文约1万字,本文节选其中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