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藻管窥】第二章诗心|第一节为什么写?

第二章  诗心
第一节  为什么写?——表达目的性

为什么写诗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谈到过,古人就已经指出“言志”“永言”。圣人更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陆机则说:“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钟嵘更是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郑板桥则说得更神:“经世文章要……文关国运犹其小,剖鸿漾清宁厚薄,直通奥窒。”(《贺新郎·述诗》)上面诸先贤都把诗的作用说得很明白了,诗可以正纲纪、弘教化、宣风气,因为诗有这些功能,有的把他提得更高,“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意思是诗可以如日月之光照大地化育人心迁改人性。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诗具有时空穿透力。先说时间,从上古的南风之歌,到诗骚汉魏乐府唐诗宋词等等,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其他任何文体所不可比拟的。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或在写文章的时候,谁不会引诗句呢?早在先秦的《论语》等经典,动辄“诗云”,《荀子》每篇结尾都有“诗曰”然后是“此之谓也”。现在就连国家领导人出访或重要场合以及外国元首来华,都会引用诗句来作开场白或结束语。原因是诗具有理、趣、美、精、短等特点。容易引起共鸣。再说空间,左太冲《三都赋》一出,天下争抄,洛时一时纸贵。李白每一诗出,天下争颂。辽、日本、支林等国重金购白居易诗。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等等,不胜枚举。历史上还发生过因为诗歌引发战争的故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金主完颜亮读柳永《望海潮》写杭州的当他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时候遂起“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之意,结果他败于书生虞允文之手,后来谢处厚写诗说这件事:“谁把西湖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花卉无情物,牵动长江万古愁。”明无瑕道人说:“始知宇宙之精英,人情之机巧,包括殆尽;而可兴、可观、可群、可怨,宁独在风雅乎?”(《跋玉茗堂评花间集》)

我们去问每一个诗人,为什么要写诗,得到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对于诗歌的作用,我们概括起来会有下面一些:

一、记录、存史

把诗歌创作当成一种记录方式,记录自己的思想、思考、喜怒哀乐、生活、时事、见闻。陆剑南六十年间万首诗,每天都是用诗在记录自己的心境。几乎没有诗人的诗不是记录心境、见闻的。当代网络诗人碰壁斋主说:“我觉得诗干的这个活儿:老实地传达人心、世相、自然,或者说你的生存体验。”他的意思,也就是说诗是用来记录的。存史也是记录功能的一种,对先秦很多生产生活政治经济问题,我们都能从诗中找到答案,这就是诗记录作用的存史功能,历代诗人无不有记录史实的传统。

二、渲泻、呐喊

把诗歌创作当成一情感的渲泻。不写不快,使自己心灵达到一种平衡。这就是圣人所谓的诗可以“兴”,如古往今来的述志诗、感怀诗、永言诗、杂诗均是。陆机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钟嵘说:“若乃春花春鸟、秋月秋蝉”四时节候,父母亲情,生离死别等等,都能有感人心,发而为诗。古人的所谓哀诗之类。徐州黄新铭先生记录了他一次拜访王力教授,王力先生说:“作诗需要一种冲动,好象非把感情写成诗不可的一种情绪,这样写出来的诗多数是好诗。应景的诗没有写得好的。”王力先生的观点我们虽不完全赞同,但大体是不错的。他还举了他挽王国维先生的诗《哭静安师》为证。

呐喊也是一种渲泻,是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一种倾诉,所谓投枪匕首。比如丘逢甲“四万(或作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见感事诗引诗)秋瑾“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见边塞诗部分引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等等。呐喊比后面说的讽刺更痛心疾首,更血脉喷张。

三、晋身、表现

诗词作为阶梯或者叫敲门砖是旧时科举取士试诗赋的结果,从隋唐以来一直科举取士都有诗赋一门。康熙在《御制全唐诗序》就指出:“盖唐当开国之初,即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而宋时因王安石新政,诗赋一门时开时废,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一0二》:“建炎二年八月己巳,诏:‘试学官并用诗赋,自来年始’”。从唐时开始有专门投诗问路的诗谒一途,《唐摭言》载,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宋大词人刘过“万里寒风一布袍,特将诗句谒英豪。”(《寿建康太尉》)我们这里讲几个因诗歌而获得升迁的掌故:唐永徽年间郑愔迎合韋后之意,作《桑条乐詞》十首进献,擢升史部侍郎,赏缣百匹。景龙三年二月,升任宰相。(唐张鷟《朝野佥载》)唐太宗召见李义府,让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太宗说,我借一个整树给你,遂拜官。(唐刘餗《隋唐佳话》)宋熙宁五年,渭州知府蔡挺,戍边有功,久久得不到升迁,郁郁不得志,寓意词曲,有一次朝廷中使来,蔡挺就让优伶唱他创作的词《喜迁莺》,中使回朝后报告给了神宗,神宗听到“谁念玉关人老”后很感动,于是拜枢密副使。(毕沅《续资治通鉴》)(《古今词话》载另一版本,说是歌妓唱蔡词闻于宫内。总之蔡挺是因词而得入枢密。)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二载:有毛滂泽民者有時名,上一词,甚伟丽,而骤得进用。大观中有赵企企道者,以长短句显,如曰:“满怀离恨,付与落花啼鸟。”人多称道之,遂用为显官。他同时还记载了好多人因进诗词而得官的事。《耆旧续闻》载,因李师师诵周美成《兰陵王》,徽宗乃留为大晟府待制。《蕙风词话》卷四第一七条载《宋词人遭遇》:“唯宋时词人遭遇极盛。淳熙间,御舟过断桥,见酒肆屏风上,有《风入松》词。高宗称赏良久,宣问何人所作,乃太学生俞国宝也,即日予释褐。(《中兴词话》)是真以词取士矣。淳熙十年八月,上奉两殿观潮浙江亭。太上谕令侍宴官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以吴琚为第一。(《乾淳起居注》)是以词试从臣,且评定甲乙矣。政和癸巳,大晟乐府告成,蔡元长荐晁次膺赴阙下。会禁中嘉莲生,进《并蒂芙蓉》词称旨,充大晟协律。(《能改斋漫录》)李邴少日作《汉宫春》,脍炙人口。时王黼为首相,忽招至东阁,开宴,延之上坐。出家姬数十人,皆绝色。酒半,群唱是词侑觞,大醉而归。数日有馆阁之命。不数年,遂入翰苑。(《玉照新志》)是皆以词得官矣。”

证明价值,表现才能。如曹子建的《七步诗》,《耆旧续闻》载,周德华曾在崔侍郎高席上唱《柳枝》,遍唱了刘禹锡的“春江一曲柳千条”、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杨臣源的“江边杨柳鞠尘丝”,而没唱温庭筠和裴诚两个人的作品,两人面子上有些挂不住,有些“面带愠色。”同样的温庭筠,《北梦琐言》载:唐宣宗爱《菩萨蛮》词,令狐宰相(令狐绹)叫温代作二十首以进,并交代温不要向外说,但是温还是忍不住跟人说了,令狐绹很生气,就疏远了他。更有名的要算下面这则故事:秦少游女婿范元实时在席,有歌妓问他:“公解词否?”范回答她:“我就是‘山抹微云’女婿呢!”可见当时秦少游这首词多有名,比同现在的流行歌。如下面会讲到的明才子解缙、清才子沈德潜、纪晓岚等人无不是以诗或联证明他们的才能。近日来,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位自称”诗王”的。在全国各大城市摆下擂台,悬赏十万挑战全国诗人。网络上也有诗人以”霸王”为号,可谓异曲同工。

四、爱好、娱乐

自娱、娱人、交流,纯属个人爱好,从交流中获得快乐,圣人说诗可以“群”,连晏几道也自称自己的词“析醍解愠”、“期以自娱”、“为一笑乐而已。”(《小山词序》)欧阳修和晁补之也都称自己的词“聊佐清欢”(分见《采桑子》和《调笑令》序)。诗人们如酬唱赠答、投诗、唱和、代柬等等无一不是自娱、娱人、交流。我们以后会讲到的分韵、联句、酒令诗等等,都是自娱娱人。古往今来,痴迷于诗者不知凡几。唐末福建诗人周朴是个诗痴,每想到一联或者一句诗,就感到非常快乐。他一次因为一句“子孙何处闲为客”找不到对句,于是来到野外找诗,当他看到一位背着柴走路的人,一下子找到灵感,忽然跑过去抓住那人背着的柴,而且大声说:“我得到了!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那樵夫非常惊惧,抽出手臂,丢下柴逃跑了。正好遇到了负责巡逻的士卒,怀疑那樵夫是小偷。有个读书人想戏弄戏弄他,有一天,他骑着驴子在路上走,在路旁遇到周朴,就吟诵周朴的诗句:“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东。”周朴听到了很气愤,就尾随在那人身后。那位读书人只管赶着驴子离开,一点也不回头看。走到几里之外周朴才赶上那人,就对那人说:“我的诗是‘河声流向西’,你怎么能说流向东呢?”这件事在福建当时就被当做笑料流传。(其实周朴这一联诗极佳,因史载大禹治水“至此,禹治水自西向东,以玉简定方位,应龙开道,玄龟善后,通九川三河,直达东海。”所以禹力不到,河声向西本此。)明朝有苏州人朱野航,痴迷于诗,在别人家作西席,有一天晚上,主人家已全睡着了,朱野航还在院内徘徊,见明月当头,于是诗兴大发,从而随口作出两句好诗:“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断句)得此佳句,朱野航欣喜若狂,赶紧跑去拍打主人房门喊主人赶快起来。主人全家以为是起火了或是来了强盗,于是惊叫着全都赶紧爬起来了。唐代大诗人张籍爱杜甫诗,取一套烧成灰调蜜服下,说:“让我肝肠从此改变。”李洞崇拜贾岛,铸造了一尊贾岛的像每日膜拜,呼为“贾岛佛”。宋代陆游无疑是也是一个诗痴,几乎没日不写,他连在病中也不忘做诗的事,我们来看他的一首《病中作》:“一病二十日,直愁难自还。残书不成读,长昼只供闲。风舞迎霜叶,云昏欲雨山。临窗忽自笑,诗思又相关。”你看他一病二十多天,自忖这次恐怕逃不过,书也不能读,但是“临窗忽一笑,诗思又相关。”这样的例子的例子古今都有。南朝梁人王筠好诗,当作诗时好摆弄葫芦,装满水倒掉又装满,如他将葫芦掷地有声,则诗也成了。宋人杨朴好诗,每次想作诗了就伏在草丛中冥思苦想,想到好句子就会跳出来吓得人一跳,以为遇到疯子。《酉阳杂俎》记载荆州有位叫葛清的男子,崇尚白居易的诗,所以他通过纹身的方式在身上刺白居易诗歌三十余首,号“白舍人行诗图”。这位可算是历史上最早最著名的铁杆“粉丝”了。在唐宋喜欢白居易诗的人很多,包括日本、新罗、支林、辽等都重金购白居易诗。祝允明撰《猥谈》记载一个将军爱某翰林的诗,还专门派一个吏员不做其他事,专门守候在翰林官身边等他的诗。

诗痴代不乏人,网上有一个网名叫冰枝又叫西溪病夫(本名沈锡明)的,诗成了他的全部,连在病榻上动不了笔了,还口述诗让人记录。人称网络诗痴(曾获”百通杯”二等奖)

五、歌颂、讽刺与忧虑

歌颂和讽刺是诗的两大最主要功能,现存最早的诗歌尧《大唐之歌》就是歌颂尧的功绩,舜的《南风之歌》同样是歌颂舜的功绩、《诗经》中的《雅》《颂》。后来的应制诗,近来的口号体(有人称为“老干体”)都是歌颂。也有赞誉别人的,比如说著名的典故“说项”就是这样的。唐会昌三年,项斯以诗谒祭酒杨敬之,杨赠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这就是表扬,项斯也终于得到别人的承认。

讽刺也就是圣人所谓的“怨”,《诗经》中几乎点了三之一的篇幅是讽刺的,如《伐檀》《硕鼠》;更早的《五子之歌》“夏后太康失德,五子歌曰”。扬雄《羽猎赋》“故聊因校猎,赋以风之”,这里“风之”就是“讽喻”。唐中宗朝,安乐公主请昆明池不得,因大役人徒,别掘一池,号“定昆池”。既成,中宗往观,令公卿赋诗。李黄门知之诗:“但愿暂思居者逸,无使时传作者劳。”(断句)及睿宗即位,就对知之说:“当时朕亦不敢言,非卿中正,何能若是!”(唐人刘餗《隋唐佳话》)同样是发生唐朝,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载:则天革命,举人不经考试就给官,御史、评事、拾遗、补阙不可胜数。张鷟为诗“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耙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沈全交续道“评事不读律,博士不寻章。面糊存抚使,眯目神圣皇。”遂被耙推御史纪先知捉向左台,对仗弹劾,以为谤朝政,败国风,请于朝堂决杖,然后付法。幸好武则天开明,她笑道:“但使卿等不滥,何虑天下人语?不须与罪,即宜放却。”《鹤林玉露》载:南唐后主于宫中作红罗亭,四面栽红梅,要文臣撰艳词,潘佑词:“楼上春寒三四面,桃花不须夸烂漫,已失了,春风一半。”讽刺南唐丢了淮南等地。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讽喻诗,如辽文妃萧氏的《讽谏歌》等等,可以说没有讽喻,诗的功能将暗然失色。后面我们讲讽喻诗的时候会举较多的例子。

忧虑既不完全同于渲泄,也不同于讽刺,是对社会现象或人生的不安,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责任感驱使着诗人在表达,如《诗经》里面的《节南山》、《鸱鸮》等篇什,如李蓁非先生的《癙忧篇》等都是这种深深的忧虑,一种国家的良心在呻吟挣扎。

六、交流

以诗歌为交流纽带,古今尽多,很多人是先认识他的诗歌然后才产生想认识作者的。《柳塘词话》说:“王琪受知于元献,辟置馆职。毛滂受知于东坡,留款法曹。王辅之赏识汉老,因《汉宫春》感旧得名。双溪之标榜玉林,《金缕曲》尖新特著。”沈雄这里提到的毛滂受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西湖游览志》载:元祐中,苏轼知守钱塘时,毛滂为法曹椽,与歌妓琼芳相爱。三年秩满辞官,于富阳途中的僧舍作《惜分飞》赠琼芳。一日,苏轼于席间,听歌妓唱此词,大为赞赏,当得知乃幕僚毛滂所作时,即说:“郡寮有词人不及知,某之罪也。”于是派人追回,与其留连数日。毛滂因此而得名。这可能是好事者所撰,但是根据史料,毛滂早在东坡知杭州前就受知于苏轼弟兄。苏轼于元祐三年曾为毛滂写过“荐状”,称其“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保举堪充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

七、其他

诗可疗饥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文人靠卖诗为生的,朱梅叔《埋忧集》载,莲花庄闵生,好诗,有人谈诗则议论纵横旁若无人,但衣食不得,每日卖诗为生,每首五十文,下笔即成。南宋胡仔《渔隐丛话》也记载仇万顷在没有考中进士之前靠卖诗为生,每首三十文。我们现在到各地旅行也看到很多为人作嵌名诗索价十元的,只是经先贤更便宜,质量也第而次之,这是题外话,文人落魄是可怜的。现代有个姓周的号称诗王,也是靠与人题诗为生,还有我们到各旅游点去看,都有人作姓名藏头诗赚钱的。

诗能救命

唐人刘餗在《隋唐佳话》中还记载着一则诗救命的故事,说是李德林之子李百药色胆包天,竟夜入朝廷重臣杨素的俯宅与杨素的宠妾幽会私通。结果东窗事发被杨素逮着,素大怒要把李百药给斩了。忽然发现李百药是个年未二十,仪神隽秀的英俊少年,杨素一时动了恻隐之心、惜才之情不禁说:“闻汝善为文,可作诗自叙,称吾意当免汝死。”,李百药解绑后一气呵成,当即成文。杨素看完后欣然赞许竟把爱妾嫁给李百药,并资从数十万。后来杨素竟又奏请隋文帝授李百药为尚书礼部员外郎。

诗能却盗

《唐诗纪事》说是中唐诗人李涉,路过井澜沙(安徽安庆西南皖口镇)遇到了强盗,当强盗得悉被劫者是诗人李涉时,大喜过望,不仅放弃了劫财,反而恭恭敬敬呈上财物而向李涉索诗。于是留下了“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的诗林故事。又传说郑板桥送贼诗:“大风起兮月正昏,有劳君子到寒门。诗书腹内藏千卷,钱串床头没半根。出户休惊黄尾犬,越墙莫碍绿花盆。夜深费我披衣送,收拾雄心重作人。”冯梦龙《古今谭概》载,沈文卿家居遇盗,沈口吟道:“风寒月黑夜迢迢,辜负劳心此一遭。只有破书三五册,也堪将去教儿曹。”小偷听了,苦笑着离去。

当然以诗获罪的也不少,如《太平乐府》载,柳永曲调传播四方,在应试候榜时作《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仁宗听到后说:“此人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好填词去。”因此没被录取,但博得了“奉旨填词”的美誉。周邦彦也有类似遭遇,据《耆旧续闻》载,周到汴京,赠名妓李师师《凤来朝》,一次,徽宗幸师师家,美成仓卒不能出,藏匿复壁中间,后填《少年游》(见后引)以纪其事。徽宗知而谴发之。

后面我们会说到形形色色的诗案,更是因诗送命,甚至夷九族、十族。

2020
作者简介

李汝启,网署小石源主人,一九六四年生于萍北石源,一九八四年毕业于赣南医学院。二00三年创办栗江医院。爱好传统文学,有《小石源集》、《小石源文集》、《萍乡历代诗汇》、《韵藻管窥——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漫谈》、《医藻管窥——李汝启医学论文集》等。中华诗词学会理事、江西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江右诗社社员、《江右风雅》执行主编、萍乡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栗县诗词学会会长、上栗县楹联学会会长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