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促进健康及长寿的良药

幸福是一种生活及社会状态,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对自我及环境的一种满足感,是舒适、健康及快乐的综合体;幸福是自我感知的,常常与他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一致;通常被认为是主观的,以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为主,难以量化;但幸福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学家及精神病学家通过测量人们对现状满意度、生活满意度及快乐感等幸福的表现,以判断幸福感的高低。

Tom Rath及Jim Harter定义了决定幸福的五个要素: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健康、良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为社会及社区做贡献。

在关注决定幸福的因素时,人们应进一步理解,幸福与这些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特别是“健康”。没有健康,就无法实现幸福,但近期的研究发现,健康不是单向地决定着幸福,幸福可促进着健康,而“不幸福”则损害着健康。有证据显示,幸福甚至可以延长寿命。

消极的精神情绪损害健康

多项研究显示,消极的情绪及精神状态(negative emotion)可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诱导及加重疾病。

压力、沮丧、抑郁及愤怒可导致血压升高,心脏及大脑缺血(Rozanski),有证据显示,在心梗病人群体中,压抑可导致新的心血管疾病发生。

焦虑可伴发颈内动脉内膜增厚(Patermti);慢性压力增高可导致高血压及成人糖尿病(Sapolsky);压力可影响生育能力,降低受孕率(Buck)。

易怒及敌意的性格不仅仅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可加重病情,加快病程进展(Smith),并可作为炎症的标记物(Marsland);易怒的人对接种疫苗效果欠佳,产生的相应抗体水平较低,而乐观的人则相反(Howell)。

消极的情绪可缩短DNA端粒,研究显示,受虐待的儿童,成年后其DNA端粒较短(Tyrka)。双胞胎研究显示,幸福感高的一方DNA端粒较长,消极态度的一方早衰及患病几率显著增高(Cherkas)。消极的情绪可导致炎症因子的产生,延缓伤口的愈合及感染的恢复(Kiecolt-Glaser)。

夫妻有争端的情况下,伤口愈合缓慢(Kiecolt-Glaser),与和善的夫妻相比,充满敌意的夫妻免疫应答水平下降,但TNF分泌增加。

1994年洛杉矶地震后的一周内,震区内的人口死亡率较震前上升五倍。

积极的精神情绪促进健康

研究显示,积极的生活态度及情绪可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调节凝血因子水平。

在进化过程中,动物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调动身体的潜能,考的松及肾上腺素大量释放,逃脱险情。这是积极的一面,偶尔出现,对身体有益处。但当机体频繁地处于应激状态,考的松持续大量分泌,导致抵抗力下降,机体机能衰退。幸福对免疫系统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内分泌系统功能有稳定作用,减少及平衡内源性考的松的分泌。

Pressman and Cohen综述了幸福与疼痛的研究,发现积极的生活态度可减轻疼痛,并提高疼痛的阈值及耐受性。Bruehl等发现,积极的态度可减少手指的压痛,促进手指温度的恢复。Tang则发现,压抑的情绪可增加休息痛的程度,降低疼痛的忍耐力。Fasman的研究提示,态度积极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阈值较高,Strand的8个星期的研究显示,积极的态度可减轻RA病人疼痛的程度及相关症状。

积极的情绪可缓冲压力,让人们在强烈的压力下不会崩溃。积极的情绪还能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的机会。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群更愿意锻炼身体、实施健康饮食,而且不吸烟及不酗酒的比例更高。

幸福使人长寿

Debora对180位修女进行了跟踪研究。当平均22岁的年轻女性加入修道院时,她们都写下了一份自传。学者对她们的自传进行了分析,将自传中快乐、中性及消极的词语一一分类挑出,并按类别的量分成四个等级。跟踪了数十年,结果显示,修女生活环境非常接近,饮食相同,那些自传中快乐词语应用得多的修女,平均寿命为93.5岁,而快乐词语应用得少而消极词语应用的多的修女,平均寿命为86.6岁(见图1)。

荟萃分析提示,在发达国家,较快乐的人群的寿命平均延长14%,达7.5至10年。快乐的人自杀率低,自残率低,不容易出现意外事故。

另一研究显示,男性失去配偶后的一个月内,死亡率高于一般男性人群2倍,而女性失去配偶后的一个月内,其死亡率高于一般女性人群3倍。

诱导快乐可促进健康

快乐有属于性格的天生因素,但快乐也是可以诱导的。科学家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诱导快乐,减少压力,从而观察通过干预促进健康的研究。

Holden-Lun发现对病人开展放松训练,在胆囊切除术后的伤口炎症及红肿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Friedman对具有心肌梗死合并抑郁的病人进行干预研究,观察其五年,其中仅进行心脏病咨询的病人心肌梗死的复发率为21%,不做任何干预的为28.2%,同时进行心脏咨询及心理咨询的病人心肌梗死复发率为12.9%。而且,第三组病人在研究结束时的整体死亡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Gidron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减少敌意的干预研究,结果提示,此干预可降低患者的收缩压。Burton发现写快乐话题文章的病人,其在三个月内因病再就诊的比例显著下降。Davidson发现,诱导快乐可以增加流感疫苗接种后抗体的水平。

为我国医生担忧

2010年12月,吴孟超基金会与《康复·生命新知》杂志共同举办了“医教研高端论坛”。在会议期间,一百余位临床专家参加了现场调查,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及快乐感评分。其中,生活满意度在绝望中的占16.6%,挣扎中的占64.3%,满意的占19.1%(见图2),与中国百姓的水平相当,低于发达国家及东南亚国家水平。

当针对10个有关快乐感的问题打分时,80%以上的医生感到焦虑、沮丧、压力大及愤怒(见图3)。总得分为3.7点,显著低于中国百姓的快乐感(7.6点),提示,医生人群快乐感极低,十分不幸福。而结合以上研究数据警示,包括焦虑、压力大、沮丧及愤怒在内的负面精神情绪,会严重影响损害医生的健康,甚至影响寿命。因此,为医生减压、营造轻松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加他们的快乐感是当务之急,也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没有快乐的医生,就没有健康的医生,更无法造就健康的病人。

幸福的内涵

Seligman定义了快乐的内涵包括: 拥有好奇心、执着、参与意识、内控力、协作精神、目标、婚姻满意、活力、掌控力,懂得生活意义。

Seligman定义了幸福的内涵包括:会享受生活、低焦虑及无愤怒、有满足感、快乐、对工作满意、干有趣的事情、对生活满意。

幸福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满足,常常体验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幸福的内涵。快乐的人更易克服压力,在目标冲突的时候,克服焦虑,合理安排,不轻易放弃,设法实现目标,更容易成功。

思考

幸福的功能不单单让人们感觉好,还能在工作、家庭、社交等领域赋予额外的奖励。较充分地印证了快乐与健康良性循环的观点,即:健康促进人们快乐,快乐提升人们健康。

对健康的人群,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及防止生病是主要目标,幸福可以促进保持正常功能,减少患疾病的风险(如:感冒及感染),并可避免早亡;对慢性病病人而言,控制症状及保持幸福的状态是重要目标,幸福可以减轻疾病症状(如:过敏及哮喘等),延长存活时间,实现与疾病共生存。因此,若提高个体的幸福指数,可以保持及改善个体的健康状态;若提高社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及改善群体的健康状态;一个国家的幸福指数提高,或许全民的健康状态得到改善。全民的幸福感提高,可以少得病,保健康,从而节约大量的卫生资源,减少看病难及看病贵的弊端,医患自然和谐。

因此,让国民感到幸福是至关重要的,而幸福是可以诱导的。政府应实施让国民快乐及满足的干预,如:惩治腐败、打破垄断、缩小两级分化、平抑通货膨胀、完善医疗及养老保障、消除不平等及提高国民收入等等。而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手里多了一个万能的良药,幸福。在治病的同时,诱导病人产生幸福感,用积极的态度认识自己、对待疾病、看待社会,他们可能会更好和更快的康复。这又印证了医学前辈的精辟观点:医生不单单要治疗疾病(curing disease),更要治愈病人(healing patient)。因此,诱导快乐及积极态度辅助治疗疾病的干预研究值得在我国全面开展。

读《康复·生命新知》,知生命科学进展,得世界创新理念。扫下方二维码订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