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很多专家都强调现在的形势十分严峻,我深有同感。说到从经济视角上讲的年度增长速度问题,现在先说明一下其定义。刚才晓鲁教授说的原始数据与官方数据的巨大偏差,在内部讨论里过去我也听到过,比如一两年前囗囗就说,他们认为实际的速度是囗囗,把报告送到了领导部门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说可以接进你的文本,但我绝对不敢给领导人报的。那么现在我们的讨论中,这个问题只能先放在一边,我们还是得用现在大家一般讨论速度问题的统计局口径。在这个口径之下,看到的现在一些说法:包括前面晓华也提到的悲观预测,还有彭博的预测——它是把今年中国的增速从5.2%下调为1.4%,野村、渣打也下调了,瑞银是由4.8%下调到1.5%,中金是从原来的6.1%下调到2.6%,等等;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两位研究者高路易和胡东安的预测,是认为今年如果中国不采取比较有力度的刺激措施的话,增速只有1%。这些量值预测还不是处于晓鲁所说的那个参照系,但已经看得出来,都是相当悲观的。那么在这样的全球疫情冲击严峻局面之下,我们还是得考虑2020年怎样实现或者基本兑现中国的“全面小康”目标,这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更丰富的社会和政治意义,而且在中长期看,要特别注意面临着“门槛效应”情况之下,我们中国怎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20以后,紧接着5到8年、10年这个时间段,我们要力争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虽然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表述还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怎么选择用语可以讨论,它所指的统计现象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的警示意义,是绝对不能够低估的。把这些在一起考虑的话,怎样争取必要措施支撑今年一定的经济增速和引导预期的问题,是非常突出的挑战性问题,预期处理得不好,经济问题可以社会化和政治化,公众害怕的不良前景会“自我实现”。前几天莫干山研究院讨论晓鲁教授大作,是对大萧条和新政做的回顾,我觉得讨论下来,有非常好的启示:我们在当下,总结当年“新政”经验,也是“百年一遇”的这种巨大冲击之下,在宏观调控方面可考虑的技术路线上,除了适当扩张需求之外,应该特别注意的,就是结合着供给管理来引导预期,做好预期的管理。在中国,现在官方所说“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这个表述里面,确实是包含着合理内核的,我们确实还有发展的韧性、腾挪余地与增长的空间,但是怎么样用好这种潜力空间,是非常关键的大问题。我的基本看法就是,既然遇到了非常之时,一定要有非常之策,我们不能只看当下而听任速度过低,一定要把当下形势不好所可能产生的预期和这个预期有可能出现的“自我实现”这种危险,放到高度重视的战略位置上来考虑,要力求消解这种不良预期的自我实现,以追求中长期的现代化既定目标。那么,在我们可做的事情这方面,一定要有积极的考虑。从借鉴来说,美国的无底线量化宽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段时间不到十天之内屡屡大力度出手,朝野认识达到空前一致,包括美联储跟总统都达成了高度的一致,而总统民意测验的那个支持度一下跃到了百分之五十几——他们的这个“非常之时出台非常之策”,当然有美国特定的底气,我们不能简单地学,但对我们的启发是:自己可用的空间是什么?我们自己确实还有调控政策工具箱里可用的手段,还有自己在降息降准和财政政策发力提质增效、特别是优化结构这方面结合着机制转变优化可做的很多事情。借鉴美国的启示,主要是把握大战略方面的思维,实际上要更多考虑中国自己的可用空间,以及1998年、2008年我们一些经验的铺垫,再加上供给侧管理、供给侧改革的明确思路与要领。关于今年保持一定速度而采取非常之策的主要考虑,建议方面,我想简单提下面四点。第一条,今年要积极考虑发行长期特别国债和适当提高赤字率。第二条,要下决心尽快安排加大有效投资,比如“新基建”,这是与新技术革命的一些重点息息相关形成硬件支撑、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升级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第三条,结合着前面两点,一定要积极促进政府少花钱多办事、“四两拨千斤”的PPP等等这样的创新机制、政策性投融资机制的健康发展。第四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按照中央所说2020年配套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这个取向,继续做出一切攻坚克难努力——虽然宣传上似乎不提这个时间表了,但这个任务绝对没有消失,而且实际上作为“最大红利之所在”,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显得更关键了。贾 康 介 绍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顾问,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一带一路PPP项目开发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促进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市、上海市等多地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高校特聘教授。1995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朱镕基、温家宝、胡锦涛和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被媒体称之为“中南海问策”)。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专著、《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数据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